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是一所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历经“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广东省农业机电学校”“广东省机电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牵头单位)、“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学生管理50强”“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单位”“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单位”。 学院现有在校生2.5万人,辖有南、北、西三个校区,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交通便利;北校区位于职业教育气息浓厚的广州钟落潭高职园区;西校区地处嘉禾望岗。校园总面积1037亩,校舍建筑面积43.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10亿元。 学院设有先进制造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设计学院、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物流学院、外语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职教育部和体育部等十四院两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45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群为主体,电子信息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格局。学院建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11个;省级以上优质专业占比达83%;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24门。 学院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百余人。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比例超过9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超过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超过78%,具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经历比例超过53%。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289项,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名师培养对象1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6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2人、省级技术能手16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3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5个、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5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人,省级及以上名师人才总数达145人次;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案例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学院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在国家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21年获奖数并列全国第2。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覆盖率达100%。近五年(2019-2023年),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10项,国家三等奖8项,省一等奖123项,省二等奖231项,省三等奖222项。学院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近五年考核中排名始终稳居前六。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绘制双创人才成长地图,帮助学生“开发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更出彩”。近五年,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类比赛国家级、省级奖励237项。学院获“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19项,资助经费达44万元,2017年资助经费总额排名全省第1,2018年排名全省第2。近三年,学生创业成功案例4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成立公司的有16项。 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励成长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批“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珠三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学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学院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考试站、广州市特种作业培训考试单位等3个培训及鉴定资质,可开展66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获评广东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工种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拥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院是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是广东省的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获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百姓学习之星。 学院瞄准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深化科产教融合,精准推动校企合作。依托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和校友会等平台,汇聚地、行、校、企、研、创、投等各方资源,与“美的、广汽、华为、TCL、白云电器、祥鑫、顺丰冷链”等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建有7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美的威灵电机产业学院”“银宝山新精密模具产业学院”等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山迈雷特数控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65家,其中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12家,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被推荐为首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有358个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46亿元,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广东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首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以上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3个。学院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连续两年年被评为“产教融合50强”,2023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活力排行榜第9,学院和合作企业白云电器均入选202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学院坚持“立足大湾区、深耕东南亚、开拓非洲”的国际化路线,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机电特色的国际合作模式。2005年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学院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打造海外升学平台,培养中澳双学籍国际型人才1300余人和国际教学资质教师21人,合作项目成效获时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总督赞扬;数控技术专业开展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SGAVE)项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试点教育部“TÜV莱茵数字创新赋能计划”,提升专业国际化建设水平。与马来西亚华文院校和泰国企业、职业院校共建鲁班工坊和海外分校,面向当地院校师生和中外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近700人次,共建共享15个职业教育标准,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助力打造中国-东盟职教合作共同体。2017年起举办短期培养与学制教育结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八年办学已注册500余人次短期培训生和近250名全日制国际生,是省内首个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规模招生的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师生团队取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办学成果,在省内高职院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与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学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等境外组织机构建立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50名教师在境外担任职务和组织学生160余人次赴境外实习,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学校2019年荣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获评中国(西安)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优秀案例,2020年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2022年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2022 Educationplus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优秀案例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开设“国际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3个留学生学历教育专业,学历留学生在校生规模在全省高职院校排名前列。 学院加强党的建设,以增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为立足点,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着力点,以“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根本点,实施“九大工程”(求真工程、春雨工程、价值工程、领航工程、网络工程、清风工程、标兵工程、星火工程、连心工程),在推进学院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建工作、德育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学院获评广东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高校和“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立项;有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个,省级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建设单位3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艺、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0年9月从杭州市文华校区迁址至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新校区。学院先后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获批浙江省首批十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本科高校之一、浙江省首批“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当选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顺利完成省教育厅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通过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 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皮革之都、著名观潮胜地——海宁,交通便利,紧临沪杭高速公路和杭浦高速公路,杭海城际铁路直达学院,离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杭州临平直线距离10余公里。学院占地938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生活设施优良,校园环境幽雅。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置教学研究单位10个、行政教辅单位15个,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外聘教师15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比约31%,“双师双能型”师资占比约3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约占总数的97%。学院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现有34个本科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学院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5个,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11项,立项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9项,教师主编各类教材34本,开展省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53项。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项、省级“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试点11个。 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加强校地合作,与海宁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校地合作委员会,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和研究院,建有“时尚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个现代产业学院,拥有8个院级智库,建有实验实训中心14个(含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83个,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4家,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凸显经管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前列。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多项指标多年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浙江好人”“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浙江省优秀青年律师”“年度杭州投资人物”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 学院坚持“学科引领、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建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六个应用型学科,并组建多个科研创新团队。近五年来,学院获立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7项,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30篇,出版专著35本;获得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奖等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研究报告获副部(省)级及以上批示采纳28项;承接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196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留学深造打造平台。开展学生游学、带薪实习和交换学习,攻读MBA和国际硕士等多形式的合作交流项目,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及港澳地区多所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开设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特色课程班,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当前,学院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成为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国家民政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重庆市首批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 学校始建于1984年,原为国家民政部创办的民政部重庆民政学校,2001年3月升格为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2006年3月更名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校现有大学城和荣昌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学校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一流,建有2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心)、187间实验实训室。获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建有重庆市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市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立项建设重庆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项目1个。图书馆藏书207万册,报刊600余种。建有重庆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商学院、大数据与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数智财经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44个,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16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人员97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316人,聘请近300名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重庆市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1个,重庆市名师工作室2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筹建)1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9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入选重庆人才计划8人、重庆市首批职业教育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人、重庆鸿雁计划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3人、重庆市名师奖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6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4人、重庆技能大师2人、巴渝特级技师2人,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2人、最美教师4人,最美巴渝工匠2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2人。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和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建有国家级、市级重点建设专业26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一流课程40门,17本教材被认定为国家规划教材,教师连续3 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入选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校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成立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牵头成立了重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等3个职教集团、重庆市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全国智慧社会工作产教联合体等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50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有产业学院7个。学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积极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形成以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学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结合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科学的创新精神,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创业率位居重庆市高职院校前列。 学校拥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民政部西部民政社会工作培训中心、教育部民政社会工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庆市干部教育高校基地、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庆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重庆市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机构等多个国家级、市级培训平台。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民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培训测评点、重庆市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近三年,学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4万余人次,开展各类鉴定、评价近4000人次。被评为全国终身教育实验校、重庆市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重庆市示范性社区教育基地、重庆市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形成了“五维一体”国际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学校与德国、南非等30余个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学校牵头搭建3个国际合作平台,承建重庆市教委3个海外教师工作站,设立职业教育中心、熊猫学院、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等境外机构30余个,组织对外交流师生人数1000多人次,师生获得国际化奖项120余项。2011年在重庆高职中率先招收国际学生,截至2023年底共接收学历留学生、长短期研修生1628名,境外培训本土人才14374名。学校开设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工作成效好,受到马达加斯加等多国政府官员的充分肯定,收到泰国等政府、企业感谢信17封,境外媒体报道27次,受邀在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北京)等论坛上做经验分享34次。学校是重庆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先进单位、国际化综合奖补项目单位、国际化特色项目立项单位,作为重庆高职唯一院校连续三年荣获“国际影响力50强”荣誉。2022年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国际司“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2023年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荣誉。学校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头雁效应”不断彰显。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广泛影响,2016年作为重庆市属高校的唯一代表(全国9所高职院校之一)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当选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副会长单位,2018年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参加教育部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并交流发言,2019年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参加第26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并交流发言,2022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有重庆市唯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自觉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产业的开放意识、密切企业的合作意识、工学结合的培养意识、对接区域的服务意识、促进就业的民生意识、应用研究的学术意识,立足现代民政,服务智慧民生,对接产业高端,赋能城市发展,培养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全国一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应用型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警海警学院
学校介绍   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是公安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实行现役制(副军级),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序列。   学校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占地面积500余亩,目前在校生规模2200余人,专职教师26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0余人。   学校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现下设基础部、船艇指挥系、机电管理系、电子技术系、后勤系、进修系等五系一部,开设有船艇指挥、机电管理、计算机应用、通信技术、机要和后勤管理等专业,担负着为全国边防部队培养船艇指挥、机电管理、通信技术指挥、后勤管理等方面人才的任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管学科为主,工、管、文、理、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2001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试办,为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 学院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南昌航空大学60余年严谨办学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服务于祖国航空事业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厚德博学,自强立功”校训,狠抓校风学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学院“勇于担当,止于至善”的价值观,坚持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产学结合中彰显办学质量和特色”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位于昌九经济带中部、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的共青城市科教城,科教城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生态园林高教区。学院总建设投资近7亿元,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学院以智能化校园管理理念,积极打造生态优美、服务设施一流、教学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校园。 学院目前下设机械材料学部、信息电子学部、经济管理学部、艺术学部、文理学部等5个教学学部,设有24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师德优良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的78%,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的34%。 通过二十年的办学积累,学院依托南昌航空大学雄厚的优势教学资源,教学实力不断壮大、教学设施齐全、航空特色鲜明、工科专业优势明显。学院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先后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等27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新西兰、英国、韩国等国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办学协议,与中国台湾高校建立了交流生互访机制。 学院优良的办学条件和严谨的办学作风,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五年来,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无损检测(超声)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达300多项。2021年,学院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学院的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自办学以来学院有近1800名毕业生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暨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曾进入武书连同类院校新生质量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前百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院将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深度融入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朝着建设“全省一流、中部知名”的航空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基地目标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位于江西省国家级赣江新区核心区、鄱阳湖之滨、庐山南麓的共青城市科教城。学院占地面积8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是一座充满“书香、人本、青春、绿色”气息的美丽读书校园。 学院创办于2001年5月,隶属江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秉承江西师范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砥砺出“持中秉正,知行合一”的院训,孕育了“尊师爱生、止于至善”的学院精神,以建设“负责任、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形成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文化铸校”的重要任务,践行“让人才培养更具有素养,让大学办学更贴近职场”的价值追求,以培养和造就“基础厚、情怀高、能力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社会中坚骨干人才为己任,坚持按大学发展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规范治学。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融教育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八大学科为一体,现设有10个二级教学院、47个本科专业,5个联合培养硕士点和4个研究中心,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000余人。 学院聘请了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任名誉院长,现有专任教师420余名,其中60%具有高级职称,9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视人才培养为办学根本,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倡导“品学并重、学练并重、学用并重”的知行文化,构建了“德位、学位、职位、品位”四位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学院自举办以来,生源质量、就业率、考研率、全国大学英语及计算机考试通过率等一直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并在学科专业竞赛、学术科技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方面屡创佳绩。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已与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外1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有教育实习和实践实训基地40多个。 2016年8月,李克强总理莅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视察指导,寄语大学生就业、创业,给社会创造财富,给家长带来欣慰,给全社会带来欢乐。学院2005年被教育部列为100所优秀独立学院,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2013年被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在2015中国独立学院最佳专业排行榜中,学院入选最佳专业排名、入选星级专业层次和数量均居江西省第一。在中国校友会网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学院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稳居江西省前两位。在全省高校独立学院首轮(2015-2018)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院22个专业参评,15个专业位列第一,5个专业位列第二,1个专业位列第三,获第一数量和比例均居全省独立学院首位。学院连续荣获2010-2012年度、2013-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高校。在2016-201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绩,并首次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1985年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院,正厅级建制。建院之初,学院名广东省科技干部进修学院,主要承担广东省科技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被科技部称誉为“地方继续教育的一颗明珠”。1989年更名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199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举办普通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2001年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珠海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高等学院,并继续承担科技干部培训的任务。2007年学校从广东省科技厅整建制划转广东省教育厅管理。 学校于2008年12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3月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7月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确定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2016年11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7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2022年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6年被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荣誉称号。2016、2017、2018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8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2019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21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2022年入选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 学校现有珠海和广州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30000多名,是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省属高职院校。设有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应用外语学院、旅游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机器人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物联网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设有云中高职研究院、职业教育大数据研究院2个科研机构。 学校开设招生专业57个,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11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5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7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5个,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3个、二类品牌专业14个,珠海市优势学科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75人、副高职称325人,博士学位109人、硕士学位843人,专业课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66%。学校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3个,全国技术能手、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等国家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省“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省级师资团队项目13个,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技术能手、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省级大师名匠54人,珠海市特聘学者、技术能手等市级人才6人。 学校办学条件好,教学条件优。校园面积2012亩,建筑面积67.59万㎡。教学仪器设备3.97万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949余万元。馆藏图书180万余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近16万GB。多媒体教室130间,智慧教室20间。校内实践基地106个,实训室43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多个。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应用人才培养中心1个,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4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学校是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的“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广东省中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牵头建立了政校行企共同参与,政府主导的区域职教集团——珠海市职教集团,依托职教集团成立了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职教集团的桥梁作用,采用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35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16家被省发改委立项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9个产业学院,企业累计投入4300多万元,校企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项目班等方式培养万余名学生。 围绕学校重点打造“互联网+科技特色”的发展定位,学校成为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学校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通过建立以“标志性成果库”为成果导向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机制、完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培育机制等措施,推动了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构建了以“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广科三一海工协同创新中心”和“广科Mi众创空间”3个国家团队为代表的50个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构建了以国家“软件技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代表的24个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加大国际合作办学,2017年取得招收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质,2018年获“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2019年中法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正式备案,2020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授权学校成为“认可雅思机构”,2022年获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学校招生“进口”旺,现每年面向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广东省录取的新生均为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开展中高职衔接、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等多形式分类招生,以及本专科协同育人试点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出口”畅,总体就业率均达98%以上。 近三年,学生获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奖项500余项,其中国际级5项;由政府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00余项,含国家级7项、省级一等奖81项。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应用开发”和“软件测试”赛项获国赛一等奖。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全省排名前列,2021年我校共获93个奖项,排名全省第二名。2019年亚太信息通讯大奖赛手机控制的智能探测小车项目获冠军。2019、2020、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FIRA机器人世界杯大赛冠军。 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如2011届毕业生聂云宸创办喜茶品牌,进入福布斯2018年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12届毕业生朱荣创办珠海京天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被珠海耗材行业协会评定为国产耗材行业40周年杰出贡献企业;2018届毕业生林仲坚,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2019届毕业生胡智文,作为广东省唯一入获全国“劲牌阳光奖学金”特别奖暨“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2021届毕业生吴健鸿,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1届毕业生霍世童,创办药品智能溯源平台,获一项新型发明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获国家级奖项一项、省级奖项七项。 学校秉承“厚德、高能、求实、创新”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办学思路,立足“创新本色、湾区基色、数字底色、科技特色”,通过“双高计划”建设,正在为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云南艺术学院
学校介绍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西南联大的文化生活部和师范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云南省培育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艺术学理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有呈贡、麻园2个校区,占地面积共930余亩。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12个教学单位,1个附属艺术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90人。教职工1088人(含编外派遣制人员)。 学校有学硕和专硕两个授权类别,原覆盖艺术学门类所属的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6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艺术设计),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学校调整为2个一级学科(艺术学、设计学)和5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现有2个省级特色优势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3个省级A类高原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2个省级一流特色建设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其中1个省级一流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2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14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入开展本科专业“增A去D”计划,获批A类专业2个、新兴专业1个,提前完成“去D”任务。获2022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5个。 60余年的办学征程,云南艺术学院汇聚过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先生,雕塑家、国画家袁晓岑先生,《悲惨世界》翻译者、声乐家方于和小提琴家李丹夫妇,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丁绍光和蒋铁锋教授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始终始终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学校精神,“务实、求新、尚美”的校训,立足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99年曾用名为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与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更为现名。2007年,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建设、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部高职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等重大机遇,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2007年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0年成为教育部全国20所“国家级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之一;2015年率先启动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201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十所院校之一);2018年、2019年,连续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同时荣膺三项50强的全国7所高职之一);2021年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2022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在“金平果”2023年中国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5。 学校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校园占地807亩,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33.7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24.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亿元。校内建有包括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0个。建有北京市工程师学院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3个。建有专业标准的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是北京市第54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7万平米,藏书近12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 学校开设机电、航空、汽车、电信、生物、经管、艺术七个专业群共30余种专业,设有机电工程、航空工程、汽车工程、电信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七个二级学院以及军士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展“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教育、定向士官培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复合生源、多学制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150人,高职学生6492人,贯通培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658人。现有教职工845人,其中专任教师5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56人,博士学位教师10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8.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15人,占41.3%;专业课教师382人,双师素质比例达93.9%。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4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职教名师7人、高创名师1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12个、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9名教师入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聘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逯家富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首席专家,“长城学者”陈勇和高级工程师、飞机铆装钳工高级考评员白冰如作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学校教师近五年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3项,总数名列全市第一。 “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在教育部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六届获得一等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2021年,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一。 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企业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 2021年,学校以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25年完成“双高计划”第一周期建设任务,关键办学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持在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第二步是到2035年,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第三步是到2050年,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全面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 1999 年 8 月经省政府批准,2004 年 11 月被教育部确认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0 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3 年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满意度 50 强高校。2014年 5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兰溪市政府与浙江师范大学全面合作共建行知学院。2017年 10月,学院正式落户兰溪,学院发展翻开新篇章自2013 年起,学院进入全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序列,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 学院坐落于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的兰溪市,现有在校生 8400 余人。校园占地 800 亩,南邻 G60 高速,东西相连有扬子江海绵体和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学院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整体风格为徽派建筑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具有设施一流的图书馆、运动场馆、学术交流中心等,新校园馆阁巍峨,设施先进,风光如画学院拥有商学院、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 6 个二级学院和 1个基础部,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8个学科门类24 个在招本科专业,重点打造 5 大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探索实践 6个优势专业跨学科复合培养重点打造 5 大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产业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 3 个学科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积极力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积极培育建设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专业硕士学位点 10 个。学院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2个 (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5个(网络空间安全、汉语言文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1个(应用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 4个(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省首个本科招生的特色专业 1个 (网络空间安全 ),入选校友会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5★ (应用化学、网络空间安全 )。 学院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 580 余人,高级职称比例达 43.4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20 余人。其中有国际计算机理论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 151 人才工程、省高校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同时,聘请了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 270 余人为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 学院依托母体优势与区域优势,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现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840 余项,其中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40 项,省级教改项目 41 项。学院积极推进一流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 310 余门,其中省级课程 46 门, 出版教材 33 部,其中国家级 1部,省级 5部,新形态教材 5部;教学成果奖授予 60 项,其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2 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 2项,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浙江省政治教育示范基地等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 180个,拥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 157 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 2 项,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 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省级以上科研获奖 13项,其中浙江省首次设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当年度全省唯一奖 1项;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1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25 项,省部级项目 72 项;横向款目到款经费达 4300余万元;出版专著 216 部; 发表学术论文 1352 篇,其中 SCI、EI 源刊论文 254篇,CSSCI源刊论文157 篇;授权专利 195项,其中发明专利 93 项,实用新型专利 95 项,外观专利 7项。 学院着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 230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人才培养特色班 52 个,共建创新创业团队21个、产学研中心 15个,开设行知论坛 145 讲,成功举办14 届浙江省中小企业峰会。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对接兰溪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兰溪市政府共建兰溪发展研究院、兰溪大学科技园、兰溪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校政企合作委员会,着力推进与欣旺达、康恩贝等区域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推进行知学院与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科研合作基地建设等。学院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现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 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 学院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实基础、厚素养、强能力、善创新,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学子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482 项(一等奖以上 72 项);省级奖项 1768 项 (一等奖以上 290 项 ),学院连续七年入选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前 20,曾位列2017-2021 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 5,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最美浙江人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院人才培养创新举措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密集报道,得到省领导批示和肯定。 学院秉承“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