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邵阳学院创建于1958年,医学类专业办学可追溯到1906年,2002年由原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2016年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邵阳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张平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83444.6万
信用代码:124300007459013483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邵阳市大祥区李子园、七里坪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739-5432591,0739-5308781,0739-5430151,0739-530838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54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相关学校
商洛学院
学校介绍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商洛市。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容秦雄楚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   学校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入选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入选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形成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1个本科专业,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800余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5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项目21人次,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7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9人。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和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实习实训基地269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8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00余项,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力营造良好学风。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800余项。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3项,陕西赛区省级复赛6金、22银、21铜优异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坚持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合作发展道路,促进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现有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14个省级研究平台,16个市级科研平台。建成2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校外博士工作站、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拥有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推广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5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50项。《商洛学院学报》多次入选“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和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扎根商洛大地办大学,扎实履行服务社会使命。大力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地方的各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担“国培”“省培”计划120余项,为全省各地市培训养老护理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2万余人,为商洛各领域培训从业人员3万余人。   学校坚持录取报到率与生源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广泛建立省内外优质生源基地,连年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主动对接新业态行业就业领域,先后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宁波、江苏、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143个就业创业基地。近年来,广大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700余名优秀毕业生赴新疆、西藏支教就业,踊跃投身边疆建设,奏响新时代爱国奋斗主旋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格林威尔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音乐学、学前教育、护理学5个专业举办ICC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项目。与鄂、豫、陕10所高校联合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陕南发展研究院,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被省委教育工委、省综治办和省公安厅联合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校园”。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改革发展,为建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坐落在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美丽的黄河之滨——金城兰州。学校与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和第一座化学工业基地相伴而生,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56年的石油部兰州石油学校和化工部兰州化工学校以及兰炼职工大学、兰化职工大学,1999年转制为甘肃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整合相关院校办学资源,设置公办本科层次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有西固校区,兰州新区校区,白银校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1万元,图书260余万册。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38个,其中,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首届本科生招生800人。有教职员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0人(教授113人,含二级教授6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0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0人(博士48人),“双师型”教师650人,兼职教师350人。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全国技术能手3人,国家及省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3人、杰出教师10人;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优秀专家、省级“园丁奖”获得者、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陇原工匠、省级技术标兵等60余人。“十三五”期间,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排名全国第十。 学校紧紧围绕石油化工行业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有石油化工、应用化工、能源动力、资源开发、智能制造、物联网、服务业新商科等优势特色专业群。现有本科招生专业(方向)13个、高职招生专业77个、中职招生专业17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4个、骨干专业10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特色、骨干专业18个,构建起有效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局体系,建成国内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石油化工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 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国家规划教材25部。牵头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在大学生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83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实现了高专业对口率、高起薪、高成长性、高就业稳定性和高就业满意度的“五高”就业质量工作目标。学校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1万余名建设人才,涌现出了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大国工匠、中国石化集团首席技师张恒珍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毕业生遍布全国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校被誉为新中国石化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和“工匠摇篮”。 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研发机构12个、产业学院12个,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近五年,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53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 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63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471件。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6个、省级各类技术服务创新平台14个。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陇原工匠培训基地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年承担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 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现有巴基斯坦、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00余人。与加拿大荷兰学院会计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经教育部批准招生,开启甘肃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先河。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工业大学合作开展“3+4”专本硕连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与“走出去”企业协同合作,先后为苏丹、科威特、新加坡等国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千人。学校“中国-文莱1+1+1恒逸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现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走出去”的有益探索,开创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石化模式”,入选外交部、教育部首批“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20强。 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首批28所示范校、国家优质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甘肃“双一流”大学建设单位,挂牌成立了甘肃工业技师学院、甘肃石化技师学院,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十大最具特色职业院校”“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思政工作50强”“全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首批‘1+X’试点院校”“全国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办学65年来,学校坚守职业教育阵地,坚持“锲镂金石 修身诚化”的校训和“根植石化行业 传承铁人文化 人才培养延伸 培训服务前移”的办学特色,秉承“文化育人 精神成人 专业成才 事业成功”的育人理念和“高严细实”的管理理念,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走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立足甘肃、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遵循“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 宽口培养 方向成才”的教改思路,全面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培养富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旗帜、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职业技术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上海健康医学院
学校介绍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落实“两个先行先试”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高水平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需求,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对接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办学定位,凝练出“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办学特色,关注生命全周期,瞄准健康全过程,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工程、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智能影像工程、助产学等20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为全国首创,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为上海首设,助产学、药物分析、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填补上海空白。为填补上海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断层、弥补基层卫生人才缺口、满足人民多样化医疗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学校秉承73年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黄埔军校”的历史传承,践行“实践+人文”DNA双螺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突出全科医学特色的早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温度、多维度’能力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创设“中国系列”之“人民健康”课程体系,推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位居全市高校前列,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市级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1个、市级“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2个。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项、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96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5本,上海市规划教材5本,特色教材85本。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6项。2023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护理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余人。拥有国家重点联系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技术能手、东方学者、浦江学者、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康复工匠,以及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东方英才人才计划项目等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 学校拥有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首家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省部级平台。获批国内首个面向“一带一路”巴尔干半岛的“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长三角—巴尔干半岛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北马其顿等国家实体化落地海外分中心。学校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的汇聚平台,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学校教师累计签约纵横向科研经费15975.57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71篇,授权专利509项,省部级科研奖项5项,获正国级和省部级等领导批示和部门采纳决策咨询报告36项。 学校拥有附属崇明医院、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4所直属附属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家附属医院,泥城、大团、嘉定镇、马陆、合庆、长白、延吉、川北、华新、金泽、梅陇、新虹、朱泾等30家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覆盖上海市13个区的“上海健康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联盟”,现有成员单位72家;与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等多所三甲医院开展合作订单班,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芬兰、日本、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 学校在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近年主办(承办)“数智化赋能‘医健养险’高质量融合发展”国际论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亚洲核医学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以及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牵头组建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遴选为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学生代表上海参加两届全国技能大赛,蝉联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金牌,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铜牌,实现中国该项目零的突破。学校与海南、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和河南等多地进行对口帮扶项目,不断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医疗行业紧缺人才。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健康人”的初心使命,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生长和发展,坚定不移地向着高水平、全健康、国际化、应用技术型医学高校发展目标砥砺奋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中华女子学院
学校介绍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476人、全日制在校生4291人[1]。设有妇女发展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院部。设有法律、社会工作、教育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本科现有招生专业18个,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法学、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行、与世界妇女进步事业发展同向。2021年,全国妇联党组批准《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改革方案》,明确了“1个阵地、1个基地、1个窗口、1个摇篮”的改革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和妇女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中国妇女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培养服务社会、服务妇女事业、服务家庭工作和妇联工作的人才摇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研究与创新的基地。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妇女儿童家庭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通过委托课题,发布妇女教育、妇女发展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妇女工作提供智力服务。学校设有家庭建设研究院、全国第一个设立的女性学专业、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妇女部署执行主任任荣誉教授的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全国唯一的中国女性图书馆。学校是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单位、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着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校训精神,深化综合改革,厚植办学特色,奋力谱写建设一流女子大学和国家级干部培训学院的崭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宁德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7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8月闽东职业大学并入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 宁德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7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8月闽东职业大学并入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同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确定宁德市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215.38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5.6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4.93万册、电子图书275.93万余册、电子期刊5.17万余种、学位论文1098.6万篇(册),拥有中国知网、WOS、Wiley等中外电子资源,加入CALIS和FULink等服务平台,建有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志等特色馆藏。 基层党组织 全校共有110个基层党组织,包括1个校党委,13个二级学院党委,1个机关党委,1个直属附属医院党委,94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7个,在职教师党支部23个,在职医护员工党支部26个,学生党支部23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个。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党员1640人,其中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党员971人,占在职教职医护员工总数32.2%;在职教师党员535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61.42%;学生党员526人,占学生总数4.78%;离退休教职工党员143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41.8%。 教育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1009人,设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1门,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育人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64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本科优秀特色教材一部。近五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获奖8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70多项,学生创新成果(论文、专利等)累计达280多项。 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19人,具有正高职称69人,副高职称215人,博士228人,硕士359,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3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6人、省“雏鹰计划”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21人、宁德市教育人才14人、宁德市“天湖人才”143人。 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建设有“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制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校内科研机构14个,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6亿元。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0余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3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22件,获服务地方横向项目350余项。实施“师范教育亮色工程”专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专项,共计立项20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670余篇,其中SCI收录3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4部,转化科研成果(含技术咨询)370余项,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单位,获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社科规划奖等11项。 服务社会 坚持扎根闽东,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设立了“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宁德普惠金融研究院”。与青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青拓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合作建立了中科曙光产业学院,与正大集团合作建立了正大产业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宁德海洋渔业振兴学院”,与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品品香茶产业学院,与福耀玻璃集团、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耀产学班”、“新能源产学班”。与国家地方志指导小组、福建省方志委等合作成立全国首个方志培训中心(全国地方志系统宁德培训基地),开办首个地方志与地情文献人才培养专修班;与三祥新材股份公司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班;与上汽集团、时代新能源等建立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开展“闽太子参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应用”“超高效异步电机的节能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评估”等一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科学研究;实施校级“服务地方专项行动计划”“科技特派员科研资助专项计划”等,共计立项280余项,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实现科研项目直接对接100多项;累计选派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174人次,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2支,科技特派员团队23支。每年举办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岗前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电子商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考试1.5万人次。持续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支教、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积极为宁德市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短板服务。 文化传承 建设了“闽东之光”教育基地,包含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福建省离退休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党员教育基地、福建省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与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传播闽东之光”协同创新中心,与各县(市、区)合作开展“闽东之光”进校园系列文化工程。成立闽东之光研究院,整合资源、搭建研究平台,组建了闽东地方文化研究、闽东红色文化研究、畲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等具有闽东特色的研究创新团队。设立了剪纸协会、茶艺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以及“柘荣剪纸衍生品艺术实践工作坊”和“闽东畲歌传承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工作坊。深入推进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组织编写思政课辅助教材《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推动“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和读懂中国、读懂闽东等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习近平早期思想研究》《闽东畲族红色故事选》《四库全书闽东卷》,以及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等一批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成果。 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与台湾义守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屏东大学、逢甲大学开展闽台合作办学。 结语 学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突出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省级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创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新时代新福建新宁德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同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确定宁德市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215.38亩,设东侨、蕉城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35.6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4.93万册、电子图书275.93万余册、电子期刊5.17万余种、学位论文1098.6万篇(册),拥有中国知网、WOS、Wiley等中外电子资源,加入CALIS和FULINK等服务平台,建有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志等特色馆藏。   基层党组织   全校共有107个基层党组织,包括1个校党委,10个二级学院党委,1个机关党委,1个直属附属医院党委,94个党支部,其中在职教师党支部23个,机关党支部17个,学生党支部23个,附属宁德市医院党支部26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个。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党员1770人,其中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党员923人,占在职教职医护员工总数31.1%;在职教师党员520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59.29%;学生党员667人,占学生总数6.11%;离退休教职工党员139人,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33.82%。   教育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913人,设11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型学科4个、应用型专业群3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课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学校介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海南省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卓然屹立在祖国最南端的公办大学,是国家唯一的热带海洋大学。学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也是琼中琼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学校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2008年学校成功开辟三亚校区,实现山海跨越,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踏上转型发展道路,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填补了海洋大省没有海洋大学的空白;2016年,获批成为海南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和海南开启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学校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先后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整建制转隶学校,为学校向海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2021年9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并与入驻崖州湾科技城的多所国内顶尖大学协同发展。 学校拥有三亚、五指山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188亩(含三亚在征土地701亩),海域使用面积1600亩,在海口曲口、琼海长坡、文昌潭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地设有规模型科研试验及教学实训基地。现有校园总建筑面积75.05万㎡,其中在建项目面积12.28万㎡。固定资产总值196791.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436.4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88.46万册,电子图书192.34万册。 学校现有20个二级学院,有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法、农、教、艺、史9大学科门类。学校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7个海洋类专业和旅游管理等11个涉海类专业(方向),确定了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旅游、民族与人文等五大特色学科方向和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省级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13个,应用型海洋特色逐渐彰显。学校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拥有部省级科研平台30个,其中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4个,省部级水产试验场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拥有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此外还有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国家部委及海南省批准设立的省部级研究基地(交流平台)9个,省级重点培育智库1个,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学校现有教职工1598人,现有专任教师984人。拥有“双聘”院士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海南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4人、海南省教学名师4人、海南省优秀教师3人、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11人、海南省“南海名家”3人、海南省“南海工匠”2人、海南省“南海名家”青年项目8人;海南省领军人才23人、拔尖人才6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443人;拥有海南海洋卫星遥感创新发展、水产南繁种业创新、热带海岸保护工程与海洋生态修复、热带特色水产种质创制与高效增养殖、热带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创新、海岛旅游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等6个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队伍初步形成。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710人、专科生2949人,留学生14人,另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读研究生439人。学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学科、创新创业等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国际级奖励23项,国家级奖励480项,省部级奖励1159项。其中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在2023年 MATE 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 Eeplore 级别中国大陆区域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荣获大洋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3项;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环岛自行车赛、蓝丝带海洋保护等公共及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学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次,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2次,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3次。 学校深入落实“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02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6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8项(含子课题),省部级以上项目总计285项。学校“海洋测绘保障应用项目”获得资助7991万元,“中国东盟海上人文合作与交流平台项目”获批经费2355万元,“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获得资助2000万元。在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研究方面,《黎族通史》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海南省高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一批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大洋深渊探测和海洋科考,苏静作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首批深海潜航员多次主驾潜航;宋陶然成为国内第5位和全球第8位完成万米下潜任务的女科学家;王昊寅成为国内高校首位在南太平洋深渊下潜的科研人员。 学校注重发挥科技支持、文化影响、智力服务等作用。学校创立并成功举办3届“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水产种业发展交流平台;开展全国性海龟救护保育工作,近年累计救治活体海龟631只,协助将已经康复的活体海龟放生338只,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充分肯定;多次举办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智库作用;依托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等举办40多个全国性培训班,为相关领域人才能力提升搭建重要平台。学校主办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全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全国高校质量进步社科期刊。 学校依托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势日益彰显。学校先后与6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签署合作协议173份,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议96项。派出100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汉语志愿者、共同培养硕士生、游学生、海外实习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来华留学生320名,涉及15个国家。交流合作项目数十个,其中包括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中国-奥地利旅游管理项目。招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38名外籍教师到学校工作。近年来,学校组织承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3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320多次。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抓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学校“1236”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热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洛阳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洛阳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千年帝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学校始建于1956年,2007年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更名为洛阳理工学院。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后为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2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2013年获批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有各类实验中心78个,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8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5万册,电子图书195万册,中外文报刊500余种,全文数据库62个。拥有河南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国有行业博物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建有李进学艺术馆、碑刻文书陈列馆、李凖先生纪念室、特色文献馆和教育博物馆等主题展馆。 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地位,产教融合发展。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8万余人,与郑州大学、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余人。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黄河科技集团等共建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建材大数据行业学院获批省级特色行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获批省级重点支持建设设计学院。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等80余门,6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发展中心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1887人,其中专任教师1544人,高级职称教师64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具有博士学位418人,“双师型”教师1152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近200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聘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在内的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100余人,聘有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800余人。 学校坚持创新与服务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快速发展。建有首批河南科技智库研究基地、河南省特种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等31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与洛阳市人民政府、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近五年,学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47项;与1248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524项,到账经费3.78亿元;获得知识产权合计1361项,实现专利成果转移转化187项,金额1877.46万元。 学校以双创教育高质量为抓手,推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科技园先后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21个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园三区两基地”的战略布局。“十三五”以来,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81家,累计营业收入达到4.1亿元。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2017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4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71项,曾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专项活动优秀组织奖”,2015年以来连续5届捧得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连续6届获得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三年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连续7轮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前10强;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18名。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互通互鉴。深入实施京豫、豫沪教育合作项目,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等14个国家的31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材料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建立复合刀具与精密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与韩国全北大学建立新型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举办4个合作办学项目,并接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友好学校的留学生。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先后承担国家商务部“古巴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研修班”“2019年发展中国家青年领袖研修班”等国际援外培训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理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校训,勇担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致力建设“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现代化河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玉溪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玉溪师范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78年经云南省批准成立玉溪师范专科班,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玉溪师范学院。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21年成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学校。 学校坐落于滇中名城“高原水乡”“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聂耳故乡—玉溪市,占地面积1014.45亩,是距离省会昆明最近的地方院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科研单位、24个管理服务单位、2个直属附属单位、1个云南省监委派驻机构。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为14078人,教职工数为1023人。学校秉承“至真至善致美致用”校训精神,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为云南尤其是玉溪和周边地区培养了近7.2万余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构建了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基础学科为骨干,应用学科为重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新体系。现有省级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新学科培育计划”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立项培育建设硕士授权点学科3个。建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建有聂耳和国歌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滇中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3个,云南省“一流专业”13个,云南省“新兴专业”1个,师范专业1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4门,云南省专业服务产业试点专业1个。2022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20年—2021年美术学、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物理学五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六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察。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等荣誉称号。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87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聚焦引进和培养两个重点,做好引人、育人、用人三篇文章,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81人,副高级223人;硕士385人,博士225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20人,云南省“两类人才”1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玉溪市“兴玉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9人,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27人,玉溪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强化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内外科研项目7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省部级项目202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14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76部,发表学术论文2978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385篇,被SCI、EI、CPCI等收录的论文469篇。共有98项学术研究成果获省、市有关部门奖励,教师获得专利授权131项。学校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13万多册,电子图书约80万余册,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2个,已实现对现有纸刊的全覆盖。办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和《玉溪师范学院报》2个公开刊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玉溪市人大常委会共建玉溪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玉溪互联网大学,与玉溪市旅发委共建玉溪文创学院,与新华网共建创客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聂耳艺术研究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专业实习基地,与玉溪市纪委监委合作共建玉溪纪检监察学院,与玉溪市民政局共建玉溪市新时代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成立玉溪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与云南玉溪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合作建设天文科教中心,与玉溪市人民政府、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共建玉溪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共建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玉溪光华幼儿园有限公司共建玉溪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及云南学前教育硕士点研究基地、云南师大附属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与玉溪市司法局共建中共玉溪市律师行业委员会党校和玉溪市律师学院,与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合作成立玉溪师范学院体育高等职业学院,与通海县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杞麓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实训室,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空乘专业模拟舱实训室,与玉溪市红塔区合作创办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与中共玉溪市机要和保密局共建玉溪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和玉溪市信创应用创新中心,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玉溪数字信息产业学院等。 学校坚持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玉溪社会发展和国际友城建设,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院校长期稳定合作交流关系,积极拓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保加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高校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师生互换、科研合作、艺术文化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持续夯实“2+2”泰语专业双学位项目和国外带薪实习项目,进一步落实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本升硕培养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国外实习基地30个,国外汉语言文化中心3个,是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按照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的办学思路,以加速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导,以硕士授予单位和云南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引领,以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强校为核心,以一流特色本科建设为根本,以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突破,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全面加速学校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区域基础教育和滇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35年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成都工业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简介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学校染织专业学习。在连续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学校先后隶属原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以及四川省原电子工业厅等部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主要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办学阶段。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推进本科产教融合“厅校共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 学校占地总面积1645.74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校舍建筑面积约30.30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与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00余人,设有二级院(部)14个、本科专业41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3个领域,构建起了适应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积极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为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空间明显扩展、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一以贯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中心大局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抓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形势与政策”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设立成都工业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被列为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建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积极抢抓机遇,现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商务”“汽车服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8、新建本科高校第1,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建有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学校省级教育成果奖实现新突破,牵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学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实施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获批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全省5所本科高校之一,新建本科唯一。有5项产教融合案例被教育部规建中心优秀案例集收录。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深受各界欢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科、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华为、京东方、长虹、九洲、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德州仪器、富士康、通威太阳能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获得2019、2020、202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全国一等奖,省级“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9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2021年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2017-2021年)榜”中排名273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26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和科技兴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和教学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118人,其中,专任教师897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50余人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 学校现有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电加工实验室、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8个市厅级科研平台,有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57个建制实验室,获批国家级“新工科”实践项目2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近年来,学校注重培养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以来,有“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半导体功率模块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获批立项。2022年,人文与设计学院教师与校企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产品获得德国IF设计奖。 学校切实践行高校责任担当,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努力实施“开放国际战略”,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搭建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国(境)外交流合作成效明显。学校是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理事单位,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丹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乌克兰、泰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俄罗斯、蒙古、尼泊尔、孟加拉国、泰国等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历教育及汉语学习。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成都市,宜宾市,达州市,甘孜州,成都市金牛区、郫都区的校地合作,注重与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合作建立了110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6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中,学校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定点帮扶的色达、宣汉县脱贫摘帽并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直接帮扶的宣汉县渡口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学校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脱贫攻坚嘉奖,学校驻村干部获表彰5人次,1人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聚焦创新改革和能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样板”示范效应日益彰显。学校积极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高校、“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5个项目获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当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四川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不断凸显。 时值学校建校110周年,新征程上,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围绕人才培养核心,深耕教学科研一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学校“三个大会”精神,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而团结奋斗。 (2023年5月) 宜宾校区简介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在连续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怀揣实业兴国初心,肩负教育报国使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学校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助力宜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与宜宾市合作共建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安阳工学院
学校介绍 安阳工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安阳位于晋冀豫交汇处,西依太行、东临沃野、南望河洛、北联京畿,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长兖铁路、南长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发祥地、岳飞故里,是曹操高陵、人工天河红旗渠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 安阳工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安阳大学,始建于1983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安阳工学院,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入选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第九所、河南省第一所培养民航飞行员的高校。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国防教育模范高校创建考评达标单位”“教育信息工作考核先进单位”“教育外事工作优秀集体”“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河南省教育审计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高校宣传工作示范单位”“河南省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河南高等教育品牌实力20强高校”“河南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国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国内高质量就业示范高校”“河南省高等教育榜样示范高校”“河南省第七批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园林单位”“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高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367.67亩(含大学科技园),建筑面积68.09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909亿;馆藏纸质图书196余万册、电子图书151万种、纸质期刊588种、电子期刊8000余种。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3990人,设置有20个教学院部,开设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等8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在2021年实现河南省本科一批招生。现有教职员工1513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95人、副高职称教师34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卓越人才近60人。常年外聘院士、知名专家50余人。 学校着力打造航空、先进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电子电气与信息技术、生物食品及农产品等六大工科专业集群和应用文科专业集群。学校建有“飞行器仿真与机载设备”重点实验室,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飞行机务实训中心、物流实训中心和民用航空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拥有B737-300、小鹰500教练机等6架实训飞机以及民航CBT、陆空通话、飞行模拟、空客A320-3D模拟维护、国际货代、三维物流互动仿真、综合业务模拟和空港智能仓储等30个实训室。学校建有独立资质的CCAR-147部飞机维修培训机构和考点、河南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产业学院——智慧民航学院,与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安阳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民航141部国际飞行学院、与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共建“安阳工学院莫斯科航空科技学院”,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昆明航空有限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河南分公司、中航通飞有限公司、美国航空运动协会(ASA)、台湾中华科技大学、美国塞拉航校、美国ISCAO航校等合作培养航空人才。 学校着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项目、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等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5项。学校建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纳米复合传感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再生能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亚临界高效萃取重点实验室”等55个省市级科研平台;获批“河南省航空&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工作站”“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科普基地”3个科普教育基地;获批联合建设“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阳工学院分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阳工学院基地”“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示范基地、协同创新单位”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分支基地;获批联合共建“农业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康复设备创新中心”“河南省甾体激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康复设备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航空复合材料螺旋桨及旋翼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端覆铜板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1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698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SCI、EI、CSSCI等高水平论文426篇;以独著或第一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6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专利24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66项;201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学校在亚临界萃取物活性成分纯化及应用、野生棉基因组研究及利用、高活性有益菌及高亲和力免疫效应分子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学校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落地企业并投入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现有实验中心20个,综合实验实训室80个,建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钢铁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南方航空河南分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8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与黄河科技集团创新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安阳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建鲲鹏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等21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建有安阳市创业大学、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设有创业扶持基金,学生双创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注重实施“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科技创新和专业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近3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679项,其中:国际级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438项、省级奖项1229项。 学校着力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安阳文化进校园”工程。开设安阳文化系列选修课,建成安阳文化展馆。“安阳文化进校园”工程获批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荣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品牌”。学校将安阳厚重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用周易六十四卦象铺设的旭日花园,以电子阴阳对撞为核心扩展的求索广场,以金木水火土为元素的五行门雕塑和以甲骨文撰写的百家姓文化墙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贯通交融。春天,正己路樱花灿若烟霞;夏天,旭日花园芳草如茵;秋天,明德湖、至善湖波光粼粼;冬天,求索广场、年轮广场安详宁静。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英国提赛德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俄罗斯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荷兰布雷达应用科技大学等48所大学和台湾地区昆山科技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静宜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华科技大学等11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提赛德大学联合举办“土木工程”专业、与荷兰布雷达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城乡规划”专业、与奥地利维也纳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合作举办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阳工学院莫斯科航空科技学院”。 学校秉承“明德修身,立风养性,博学致知,笃行建业”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对外交流繁荣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当前,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机遇,聚力重干,创新发展,按照既定的“1324”发展思路,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