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巢湖学院
学校介绍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06年6月,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10月,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2月,获批重点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324.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82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9人,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549人。全日制在校生17052人。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0项。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体育学2个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优先建设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等11个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系统设备与驱动优化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安徽排球学院”“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个厅级教育实践平台、“巢湖学院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等校级平台 33 个。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0 余件。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制定实施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先后与安巢经开区、巢湖市政府、合肥市体育局、皖维集团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2亿元。60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采纳推广,其中《巢湖综合治理的法治路径》等6项成果获省委领导肯定批示,《关于提升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绩效的建议》等5项成果被中央部委采纳。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积极拓展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美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18个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中部中西部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3+1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内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坚持“德学并举、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建校以来,累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万多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304项,其中国家级461项。1名学生荣获爱尔兰教育部颁发的“2022-2023年国际学生大使”称号,1名毕业生喜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环巢湖、服务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发展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喀什大学
学校介绍 喀什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是祖国最西部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学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从建校到1978年的16年间,是自治区5所高等院校(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医学院、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中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基础教育、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被列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2016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1994年、2009年,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中国语系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22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22个教学单位,6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十一个学科门类。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大门类。 现有在校生3.2万人,教职工1981人。拥有高台、新泉、东城3个校区,占地面积3350亩。图书馆总面积6.3万平方米,藏书150.9万册,电子图书178万种。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大学精神,凝练了“和谐包容、励志图强”的校训,培养了12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陕西教育学院,1963年由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06年建立)和陕西省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建立)合并成立。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学前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的校训和“立身传道,自强不息,大气大度,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突出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扎实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积极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现有长安、雁塔2个校区,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师资培训楼等;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61万余册,电子图书146万余册。 学校现有幼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和教育培训学院15个教学单位。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593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62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2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0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27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1700余名。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21年入选“优师计划”地方专项招生院校,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学前教育、体育教育2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历史学、生物科学、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9个专业入选陕西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课程”(五类金课)及其他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余门。获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院系1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特等奖1项),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11项。40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及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重大教学赛事中获奖。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平台“陕西省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联科普基地“陕西学前教育书画艺术展训基地”和“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了陕西区域发展研究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生物工程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25个校内科研机构。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1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8项。先后与高陵县、咸阳渭城区、淳化县等县区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同陕西云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路通公司等企业开展产教研合作,共建“葛根深加工研发中心”、“杜仲深加工研发中心”、“柿子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发应用技术成果66项,40余个品种。实现成果转化16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丹麦VIA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校际合作,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学校是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创业研究和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陕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评估中心等机构均设在我校。多年来,共培训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干部18万余人次,培养本专科学生17 万余人,为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三秦基础教育教师和校园长的摇篮”。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2012年出席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2013年学校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单位;2014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幼儿教育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开始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当前,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教学评建和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正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目标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江苏警官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的南京市公安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公安学校,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所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起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校7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姓党”第一属性、“姓警”第一特征,紧跟时代发展,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江苏公安机关专门人才输送“主渠道”、警察训练“主阵地”、警务研究“主力军”、警务实战“机动队”作用,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先后被公安部两次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有关部门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学院主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石佛三宫48号,另有安德门、龙潭两个校区。校园占地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管理系、治安管理系、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警察体育教研部(警务指挥与战术系)、基础课教研部、法律系和研究生教育部等教学院系。现有教职工692人,专任教师373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39人,公安部津贴专家、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8人次,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和科研团队9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5人,警务留学生1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3300多人。 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秉持“无私奉献”校训和“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校风,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基础扎实、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政法公安专门人才。1978年复校以来,学院累计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6万多名专门人才,其中80%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近十年来毕业生占全省总警力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左右。毕业生中有2000多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近百人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或省劳模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建立了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公安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拥有公安技术、法学、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1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警务指挥与战术、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8个。建有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近代警察史博物馆、枪械发展史博物馆。 学院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公安实战、服务领导决策的鲜明导向,建有江苏省反爆炸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围绕推进高水平公安智库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部省“双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决策咨询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重要成果,省智库在江苏重点智库三年建设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省部智库PAI值评分位列CTTI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智库前十名。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各级公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境内外警察教育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全省市县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和外国警察培训。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代表团来访,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院被公安部确定为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执行单位、中欧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建有3个公安部训练基地,并积极开展警务留学生教育。 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公安工作会议部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一个目标追求”“三个发展阶段”和“五条办学方略”新时代学院发展布局,扎实推进“七个聚焦、七个提升”重点任务,创新推进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办好警务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公安本科院校,创建重点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公安教育现代化“江苏发展之路”,更好服务公安事业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警察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公安厅与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于1950年建立的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厅公安学校,2000年建立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建立四川警察学院,2011年获批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六所升本、第一所开展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占地面积452亩,固定资产总值5.6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2.49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场、运动场(馆)129个,与全省公安机关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个,图书馆藏书101.7万册。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学校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占地面积238亩,2019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本专科生5060人,硕士研究生103人;在编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98人,博士106人。围绕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3个一级学科,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安全防范工程、法学9个本科专业和警犬技术1个专科专业。学校建有国家级警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7个,其中“涉藏警务教师团队”是全国公安院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7个。整合现有科研平台和团队,建立四川警事科学研究院,启用国家毒品实验室四川分中心。 学校以“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服务公安工作”为办学宗旨,秉承“政治建警、依法治校、从严治学、特色发展”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办学目标,坚持公安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和警务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公安院校。建校70余年来,先后为各级公安机关和政法部门培养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培训7万余名学员,涌现出1万余名英雄、模范、功臣,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英雄的熔炉、精神的铸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普法先进单位、四川省、公安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伊犁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伊犁师范大学位于“塞外江南”——伊犁,是教育部、江苏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扎根边疆75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7万多名各类人才,据统计,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60%中小学老师均毕业于我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特别是为边疆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被誉为“天山脚下人才摇篮 伊犁河畔教育名校”。 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50年,除师范专业外,学校其他专业全部并入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1953年更名为伊犁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伊犁师范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 办学定位:按照教育部对我校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办学总体定位,明确了建设“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 学科、专业设置:现有18个教学单位,57个本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法学、教育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新闻与传播、法律、旅游管理、教育硕士和体育硕士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49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学2个自治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3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应用物理学、学前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音乐学、广播电视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幼儿园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济法学、幼儿园课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心理学、中国画技法、物理化学、经济法学、声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0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78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人。教职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8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00人,在读博士115人;高级职称311人、中级职称415人。另有兼职教师290人、“银龄计划教师”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战略科学家1人,“天山英才”计划—教育教学名师1人、“天山英才”计划—新疆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天山英才”计划—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自治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8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9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培养人选6人,天山雪松计划1人,入选天池博士计划10人。2018年以来,共引进“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28人,先后聘任名誉教授9人,特聘教授32人,客座教授52人,外聘教师200余人。学校教师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多项。 科学研究:2018年以来,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09项,资助经费10681.7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814项,资助经费9179.54万元,横向项目95项,到校经费1502.23万元。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7项;出版著作20余部;申请专利216项;发表论文4490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691篇;被各级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13件。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项。 教学科研平台:2023年新增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现在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7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含培育)9个,分别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中心1个、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备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1个、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1个、与伊犁州共建平台1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个,即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伊犁州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平台24个。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生人数: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25491人,其中本科生23817人,硕士研究生1674名。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079人,成人非学历教育学生3667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总面积85.2公顷(1278亩),教学及辅助用房18.12万平方米,宿舍19.42万平方米,有21个单位直属管理的实验中心,使用面积35521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5亿元,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5712台(套),图书馆纸质图书122.23万册、电子图书44.26万册。电子数据库28个。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秉承“品正学实”的校训,传承“爱国、崇德、勤奋、求实”的校风、“学高身正、敬业树人”的教风、“勤学敏思、尚德弘志”的学风,努力建设成在区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期间分设为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山东省林业干部学校,1959年又合并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后又历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五七干校、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恢复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多年的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厚德、自强、求是、笃行”的校训,“勤勉、实干、精业、励新”的校风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求发展、以特色强内涵”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良好,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农工融合”的办学特色,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济南、齐河、淄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8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1.8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6.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75.75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17.50万册。建有106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0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有500亩生态园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7个,1个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拥有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及应用、特色农产品采后品控与综合利用、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农产品采后品质控制与精深加工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合作共建1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农业碳中和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高青黑牛产品加工及品质提升技术中心2个厅级科研平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社会实践基地47个。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65 人,其中专任教师617人,教授58人、副教授179人,硕士及以上668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齐鲁乡村之星1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山东省学习型先进班组1个,荣获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14人次。 人才培养: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实施“三名工程”,取得一定建设与改革成效。现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1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科学研究:学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近五年获批科研项目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9项,横向项目89项,立项科研经费3403.8万元;获得厅局级以上奖励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拥有国家专利授权249项、软件著作权139项,制定地方标准46项;出版著作教材21部。 开放办学:学校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先后与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华为、360集团、山东和康源等一批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与鼎利集团联合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其与济南市、淄博市、德州市开展校地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行动计划,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波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师生交流;获批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学校现为泰中教育联盟会员单位、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会员单位。 回首历史,学校由农而立,因农而兴,依农而盛,虽几经更名,但始终心系“三农”,农业教育初心未改。扎根齐鲁大地、根植农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目前,学校本科教学脚踏实地,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正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 辽宁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具有枫叶之都、钢铁之都、中国药都美称的辽宁省本溪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公里,学校前身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转型成效 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试点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首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201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单位,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9年,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评中期优秀项目。2020年,获评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优秀结题项目单位、辽宁省“1+X证书”试点院校、第二批省军民融合单位。 “新松机器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总投资1.06亿元项目,建设“辽宁科技学院数字化综合实训基地”。2022年,获第二批全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3年,获评“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获批辽宁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办学资源 学校占地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7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31亿元。图书馆藏书106.9万册。校内实验室(中心)42个,其中省级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学院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学科专业 学校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经、管、文、艺、教育等六大学科门类的42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广告学和冶金工程专业),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1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12人,其中专任教师542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7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63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3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人,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百层次人选2人,千层次7人,万层次42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创新人才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 科学研究 学校启动服务地方行动计划,面向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1个。依靠学校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了大材料应用研究院等13个科研院(所)。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近5年来共承担各类各级科研项目85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2项。省级以上项目26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批各类专利763项,发明专利99项,转化科技成果210项,其中省内转化科技成果199项。近五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一等奖4项。 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牵头组建“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成为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辽宁鹤腾科技热处理工艺装备产学研联盟等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等30个校企联盟理事单位。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电力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北京神州数码、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首钢集团公司、宝武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本钢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就业。 红色育人 学校依托本溪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学校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先后获批“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辽宁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辽宁抗联研究实践基地”“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研究基地”“辽宁省教育系统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本溪市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依托校内红色资源,获批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公开基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案例、“东北抗联学院”项目入选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重点建设任务。“抗联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 招生就业 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3440人,其中本科生13025人。近五年共有毕业生1511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2634人,专科毕业生2484人。多年来我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列全省本科高校前列,曾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1、2022连续两年荣获就业工作奖励二等奖。每年来校招聘用人单位1000家以上,其中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知名民企的企业占比超过40%,平均为每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个以上,用人单位数量与质量近年屡创新高。 国际交流 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东盟和东北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与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开展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第一届和第二届计划招生140人,实际招生136人。与韩国又松大学、新罗大学、泰国梅州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博仁大学、格乐大学、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博特拉大学、新西兰维特国立理工学院等先后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招收索马里、苏丹、也门、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加纳、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留学生。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鄂木斯克大学双方达成联合共建国际实验室合作意向;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采取双导师制联合进行硕士培养,第一批学生已顺利入学。 办学特色 “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应用型、行业性、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冶金行业,面向产业升级,服务振兴发展,全面建设东北区域具有影响力、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着力打造四个办学特色: 用东北抗联精神育人,体系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五育并举”丰硕成果。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教育工委示范党委、两届省文明校园,被省公安厅授予一等功单位; 走示范性应用型办学之路,立足冶金行业、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钢铁企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省属高校绩效考核社会评价指标多次名列前茅; 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先河,校企深度合作、专业对接产业、联合定制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学校与国内外头部企业联合,共建了华为ICT产业学院、新松机器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海尔物联网学院、中韩希杰学院、中铁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抗联学院、苏州产业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其中华为ICT产业学院、新松机器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抗联学院获批辽宁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三征班”“启航青年管理者精英班”,培养人才深受企业好评; 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促学、以赛促教,双创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建设近万平米的双创基地,2022年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2项、省级奖项512项。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甘肃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学军,校长赵继荣。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成为办学主校区,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决扛起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两面“大旗”,经过46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建立了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成了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为主体的3个核心专业圈、本硕博一体推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万余名学子、千余亩校园、百余名名师名医的现代大学格局。建校46年来,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七万余名高层次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人才。 学校现已形成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甘南校区“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是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五里铺校区占地面积105亩,地处黄河名都金城故地“精致兰州”主城区,与兰州大学比邻而居,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隔街相望,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中药创新研究院于一体,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基地。定西校区占地805亩,坐落于素有“中国药都”“甘肃咽喉”之称的定西市,2022年起各类专科专业停止招生,全面开启本科教育发展之路,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甘南校区占地81.61亩,坐落于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之称的甘南州合作市,是学校培养藏医药人才、传承藏医药文化、推进民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26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15人,1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6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3人获“甘肃省园丁奖”,3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1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16个教学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0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768人,其中本科生15400人,专科生583人,硕士研究生3459人,博士研究生229人,留学生97人。现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9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34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 学校拥有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二附属医院),1个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5个厅局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1个甘肃省研究院,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众创空间,1个实验动物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个厅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98.6763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249.5万册,电子期刊112.2万册。 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1042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93项,获国家专利159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746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3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医儿科杂志》《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第二届“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第二附属医院拥有宣肺化浊颗粒、清肺通络颗粒等院内制剂130多个,姜石颗粒获评2022年“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一等奖,“陇绿源”商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2023年7月,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合作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36”战略目标,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办学治校高站位、党建思政高引领、学科建设攀高峰、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高素质、服务社会高对接、对外交流高层次、文化传承高聚焦、队伍建设高标准、治理体系高效能10大高质量发展领域,实施政治领航定向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30项工程,提升学校新医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医药战略规划与政策咨询专业智库、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中医医疗和康养服务高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窗口6大功能,实施人才强校支撑、科技创新突破、协同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引领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和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复合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琼台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琼台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现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学校三百年来书声不断,诲人不倦,传承文明薪火,勇立时代潮头,为祖国南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志士,铸就了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师范”。 一、丕承前贤,勤宣德教(1705年—1902年) 金榜题名曾向吾门求鼎笔 蟾宫折桂须从此处借天梯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履职,他赞叹这里钟灵毓秀的山水,更仰慕从这里走出的丘濬、海瑞二位先贤,怀抱“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之志,自捐俸禄,筹办书院,以琼州别称,明代重臣、琼籍大才子丘濬别号“琼台”命名,自此琼州文风骎骎日上。 琼台书院地处州府所在地府城的丁字街,与道台、府台并称“三台”,为清代琼州府立最高书院。奎星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子内绿树红墙,满庭芬芳。有清一代科举制度下,从这里走出的贤才无数,乾隆朝皇太后万寿恩科,书院四名学子同科中举;乾隆十八年书院奎星楼落成之际,又有四人中举,其中一人高居榜首,荣登解元;嘉庆十四年,后曾任书院掌教的张岳崧高中一甲三元,召对金銮殿,荣膺探花郎,名震天下,嘉庆帝惊呼:何地无才乎?琼台书院由此被誉为科举时代琼州学子治学修身、登科入仕的不二之地。 民间广为流传的《搜书院》故事就发生在琼台,书院第二任掌教谢宝爱才护生、机智果敢、不畏强权、仗义救人,故事被编演成琼剧、粤剧,多次在海内外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均曾观看并接见了主创人员。 二、开启新学,敢为琼先(1902年—1950年) 养乾坤正气 育天下英才 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西学。1902年秋,琼台书院正式改为琼州府中学堂,开始了海南的新式教育。1906年改称琼崖中学堂,期间革命思潮传入海南,琼台成为培养琼崖早期革命领导者的摇篮。1909年同盟会海南支部成立,琼台学生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以“励志社”成员身份加入同盟会,成为该会在海南最早的会员,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为响应武昌起义,徐成章联合同学徐天炳、梁秉枢、陈继虞等组成学生军进攻府城的道尹府,取得成功。 民国成立后,琼台改名为琼崖中学。1913年秋,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学校附设师范班,中学与师范教育并行,琼台也由此正式开启师范教育之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琼崖中学担负起发动和组织琼崖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重任。5月8日海南各校学生聚集琼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响应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琼台还为海南培养了杨善集、王文明、冯平等多位琼崖革命先驱人物,他们在近、现代海南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9月,琼台改办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这是海南第一所省立师范学校,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校求学任教。六师以“诚爱、勤俭”为校训,其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为后来的海南师范教育提供了重要范本。 琼台于民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徐成章、杨善集、冯平等人以六师为根据地,通过兴办报纸,口耳相传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播撒至社会各阶层,为琼崖革命开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26年2月,王文明、杨善集、罗汉、冯平等人在海口成立中共琼崖特别支部,3月8日中共广东第六师范支部随之成立,至1926年底,琼台的党团员就有190多名,占全校学生五分之二。1926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杨善集到海南指导革命工作,在海口市竹林村(现新华区竹林里第131号)原六师学生丘秉衡的老屋召开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当选琼崖“一大”的13名代表中,琼台校友就有7人,分别为教师陈垂斌、罗文淹、罗汉、许侠夫,学生王文明、冯平、李爱春。六师为海南的红色革命提供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为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写下来浓墨重彩的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琼台开始了长达 8年的迁徙流离的艰苦顽强办学生涯,几经分合、易名,始终书声不断,既传承了百年琼台厚德重教的人文精神,更体现了敢为琼先的琼台精神。 1946年,琼崖师范学校在府城丁字街原址复办,4月1日复校开课,这一天被定为复校纪念日。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琼崖师范进步学生成立了府海地区第一个党直接领导的读书小组。1949年,国民党设置广东省海南特别行政区,学校改称“海南特区区立琼崖师范学校”。 在旧中国黑暗苦难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琼台人以解放中华、救亡图强为己任,他们学识丰硕、品行高尚、追寻真理、信念坚定、刻苦学习、挺立潮头、勇于担当。校友周士第参加了我国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战功赫赫,55年获授上将军衔;校友谢飞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中优秀的女战士,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职务。20世纪上半叶,国运多舛,社会动荡,琼台仍为社会培养了6600余名毕业生。 为铭记党的光辉历程、继承琼台革命基因,2019年学校在历史悠久的琼台书院内建立“无负海山、敢为琼先”红色主题教育馆,全方位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统介绍二十世纪上半叶琼台人在革命中前赴后继的无私无畏精神。 三、老树春华,再谱新篇(1950年—) 南疆兴教,桃李争芳留胜史 名校树人,鲲鹏奋翼展宏图 海南胜利解放后,学校先后命名为“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学校”。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4年复办,为原广东省四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1975年设立文艺班,成为海南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发端。1977年首招物理、化学、中文、英语大专班。海南建省后改称“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2004年,琼台与1931年建校的“中华名校”之一——临高师范学校合并升格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获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升格为琼台师范学院。 学校秉持“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校训,培养了数万名大专、中师、幼师毕业生。在教育领域,校友范会国是巴黎大学理化科硕士及数理科博士,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华罗庚、吴健雄等都曾师从于他;校友邢福义是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汉语学界的学术泰斗;校友王开发教授曾任华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是著名的核物理学专家;校友曾维奋身残志坚,情怀不改,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和教书育人十大楷模荣誉。从琼台走出的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我省小学和幼儿园有超过50%的骨干教师和校(园)长都曾在琼台求学。 弦歌不辍四世纪,春风化雨三百年,琼台从书院到学堂、到中学、到师范、到师专、再到师院,正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的发展历史。树老花偏嫩,春融枝亦缪。新时期的琼台师范学院将始终勇立潮头,牢牢抓住机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借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升本的东风,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未来、驶向辉煌。 琼台沿革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视事,建琼台书院; 1902年秋,琼台书院改为琼州府中学堂; 1906年,琼州府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堂; 1912年,琼崖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 1920年秋,琼崖中学改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迁校广东,成立广东省立琼崖联合中学; 1949年,改称海南特区区立琼崖师范学校; 1950年,海口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校名改为广东省立琼山师范学校; 1974年4月,停办五年之久的琼台师范复办,校名改为海南师范学校; 1979年9月1日,经海南行政区教育局批准,复名为广东琼台师范学校; 1987年复名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2004年,琼台师范学校和临高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6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琼台师范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