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江苏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59个本科招生专业,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864人,其中正高381人、副高68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3.8%,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39%。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1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772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38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3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教指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获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3部、优秀课程4门、优秀教学案例4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被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秀教学资源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 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 教育部“语言学课程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1个, 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4项,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各类省级精品课程107门、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85部、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5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1个,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学校现有2个学科入榜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3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8项(重大项目11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4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35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 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3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入选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与大迈阿密亚裔商务联盟共建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6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研究生获得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9项、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9项,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6篇,获第二届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和“十佳研究生”。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关活动被《新闻联播》等栏目广泛报道,相关工作连续两次被《人民日报》报道。学校就业工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 学校获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教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平均在39%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现有在校生34963人,其中本科生2908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74人,继续教育类学生30005人。现有教职工2502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06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40余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110余人。 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6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2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培训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1个省级科教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有97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20.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1亿元,图书馆藏书301万册,电子图书188万册。 学校设有齐鲁学堂、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22个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3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高绍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赵春江、李培武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40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肯塔基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科技大学、拉德堡德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希腊雅典农业大学,斯洛伐克农业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多哥洛美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韩国国立济州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70余所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设12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余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57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拥有全职国家级各类人才38人次(其中在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9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27人次。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15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欧洲ASIIN本科工程认证专业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教学名师1名、示范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7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近5年来,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2次金奖,3次银奖,多次获得全国艺术展演金、银奖,市级各类艺术类赛事60余项。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类奖项8项,获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各类奖项40余项。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地球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海洋智库研究中心、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67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106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全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14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留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000余人;连续两期入选中日韩 “亚洲校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项目,与西班牙、葡萄牙等高校开展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医科大学
学校介绍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是我国建校较早的公立本科医学院校之一。80多年来,学校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砥砺“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东南医药界的柱石”的初心,形成了“以人为本、求是至臻”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孕育了“崇真向善、精诚致远”的校风、“厚德敬业”的教风和“博学笃行”的学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是一所以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现有旗山、乌山2个校区,规划占地约1550亩。设有23个学院(部),30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医护员工14210人(含附属医院),在校全日制学生18000多人。与海内外1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校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含临床教师)165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6.74%,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68.88%。拥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1人次,“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569人次,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等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3个,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现有省级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及本科教学工程近200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以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著称,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历年参加国家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名列全国前茅。2016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荣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华东赛区特等奖1项,连续七年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并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一、二、三等奖。MBBS项目留学生参加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竞赛等屡创佳绩。我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许多校友成为我国尤其是福建省医疗卫生战线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现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省级一流学科6个,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等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0多项,多项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The Lancet、JAMA子刊及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医学科技奖等186项。 学校拥有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等4所直属附属医院。拥有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妇儿临床医学院、肿瘤临床医学院等7所临床医学院。在福建省设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临床教学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疾控中心2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90个。附属医院中拥有神经内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外科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4个。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是福建省首批建设高水平医院,均连续多年进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百强排行榜”。附属第一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附属协和医院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建设单位,附属第二医院为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附属口腔医院为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建设单位。 当前,福建医科大学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坚定不移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努力为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湖北工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设备先进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和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及冷热水洗浴设施。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 学校设有17个教学单位,其中,成立有芯片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字艺术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0余人,国际学生近1000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800人,国家级人才25人(次),省部级人才157人(次)。学校还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多位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400余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湖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等20个。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6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学校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近年来,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中成绩优异,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中排名第67位,《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第60位,其中,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第16位。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聚焦湖北省五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深入实施以绿色工业为鲜明特色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1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和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工程、生物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学校建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现代产业学院、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5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6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41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在湖北各地市州成立有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14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学校举办的“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专注于培养国际化绿色工业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获批设有科技部/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111基地”)2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3个。学校还积极推进中非战略合作,成立有“湖北工业大学中非工业创新合作中心”,是国家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全国首批13家协作网络单位之一。 学校主办、承办有《中国机械工程》《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机械工程》入选EI源刊目录,连续1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至上,全面发展,国际视野”的治学思想,凝练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传承“因工而生、因工而兴、因工而强”的家国情怀,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绿色理念、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上形成特色,奋力开创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新局面,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东政法大学
学校介绍 从苏州河畔到佘山脚下,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3年,松江校区建设启用。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现有松江、长宁、普陀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设有26个本科专业、19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教职工13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57%,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截至2023年9月,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1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9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协议。 面向未来,学校将弘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传统,秉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强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筑“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掘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华东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河南农业大学走过了12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9月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下设21个学院和许昌校区,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5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2462人。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3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28人,博士学位125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各级各类人才113人。 学校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动物免疫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和国家研究平台。 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大学分别牵头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两个高能级省实验室;建有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教育部高校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9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学校建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81.35万㎡。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 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规模与内涵并重,坚持“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常州大学
学校介绍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6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20年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石油石化、创新创业、红色文化三大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积极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在校生总数为2912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353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990人(含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7人),留学生604人。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拥有省优势学科3个、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拥有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4个ESI前1%学科,其中化学、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3‰,材料科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4‰。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学科上榜。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10部;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和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7项、银奖7项、铜奖13项;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6项、银奖5项、铜奖8项,实现国赛“五连金”,2020年、2023年捧得“优胜杯”。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2567人,专任教师189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1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5.7%。拥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390余人次;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6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19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02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5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58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00件。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创新联合体,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7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8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56个、产学研基地550个、校企联盟480个。2016年和2021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高品质国际合作。以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联合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硕士)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成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学校通过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现有4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委内瑞拉首家孔子学院,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教育发展与职业培训厅共建了欧洲最大规模的孔子课堂。设有泰国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助力中外人文交流。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常州大学正值全力推进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学校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聚焦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交利物浦大学
学校介绍 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简称“西浦”) 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她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以理工管起步,强强合作,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 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目前开设4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48个硕士和16个博士专业,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大学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均采用全英文授课。本科毕业生同时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国际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研究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位。西浦所有学术院系均设有博士专业,对研究生教育的持续投入和重视是西浦实现其“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愿景的必由之路。 引领高等教育变革 自 2006 年 5 月 23 日建校以来,西交利物浦大学经过十余年发展,探索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其独特的大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使师生“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幸福生活、成功人生)”为核心理念,以保护和发展人类生存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为核心价值,利用其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空间,直接面向世界和未来发展趋势,融合东西文化与教育精华,整合全球资源,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培育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以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 拥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目前有23000余国内外注册学生,其中包括在利物浦大学学习的学生。西浦拥有国际化的育人环境,严格的国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生自治、学校引导服务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及四大导师体系,大学将学生看做“年轻的成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与团队精神,旨在培养知识、能力与素养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毕业生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继续深造或工作。2022届大陆本科毕业生中,超过85%选择继续海内外升学,其中36.08%进入世界排名前十的学府,88.98%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名校,更有23名学生获得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直博录取通知书。2022届大陆硕博毕业生中,硕士毕业生有831人选择就业,74人继续深造。深造学校包括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博士毕业生有38人选择就业。主要就业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阿里巴巴、中微半导体和中泰证券等。 高水平国际师资 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选聘师资,一直以来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现有教研人员超过1000人。专业课教师均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优越的区位与环境 西交利物浦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千年古城——中国苏州,今天的苏州不仅保留了水陆并行的古城风貌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是一个与时俱进、对世界开放的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它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以近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其GDP长期保持在中国大陆城市的前五位,特别是其国际闻名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汇集着大量世界五百强和国际合作企业及研发机构,为坐落于其中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建研究导向型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以创建研究导向的国际大学为发展方向,整合两国三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已经建成以生物科学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一系列高水平研究中心,并于2009 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2012年正式成为承担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的成员单位。 发力科研 持续创新 截止2022年底,西交利物浦大学共获批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科研项目共计435项,获得各级政府拨款经费超1.6亿元。与此同时,西浦也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紧密合作,共开展横向合作341项,合作金额超过8,242万元。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西浦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总额约达4,317万元。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沈阳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北倚天柱山,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以复旦大学农学院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为基础,成立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管理为主,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的理念,大力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校友荣校战略,带领全校师生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正向着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学校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现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115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 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现有专任教师1236人,其中,教授282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导师300人,硕士生导师91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其他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级人才达到27人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2人;拥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托举工程入选者2人;农业农村部重要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领军人才8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8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8人。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由院士、杰青领衔,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试点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课程8门,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优秀教材2部。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育德、育能、育责上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农业人才。现有在校生2003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75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36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47人,留学生99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6万余人,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学校牢记使命担当,始终瞄准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大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自1982年辽宁省实行“一二三工程”以来,陆续在全省14个市30个县(区)100多个乡(镇)设立了科教基点,建立了科教兴农试验、示范基地,先后选派274个科技特派团、600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选拔57名教师党员担任贫困乡村“第一书记”。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农业人才30多万人次。“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3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7.28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388篇。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设施园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辽宁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辽宁省农业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校企联盟。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更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沈农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