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转设前是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学校于2001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1月获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是一所综合性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4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捷星慧旅航空空乘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举办科技学院协议。办学校址历经三次搬迁,2018年3月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规划占地面积1191.4亩。 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直属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直属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十一五’教学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 2021年5月31日,经教育部同意,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8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复设置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校友会2023中国民办大学(II类)院校中科技学院排名位居第30位,办学层次由区域一流独立学院跃升为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在生源质量、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影响力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办学成效明显。 学校现有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五个专业二级学院和马列主义教学部、体育教学部二个公共教学单位,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环境设计、表演、音乐表演、绘画、舞蹈学等2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六大学科门类。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1000余人,教职工596人,其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以上303人;副高以上职称125人(正高职称教师39人,副高职称教师86人)。部分教师取得了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证、记者证、网络工程师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其任职经历和专业技能为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建有大数据工程实训中心实训室、移动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物联网工程实训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漫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传感器与测控技术实验室、染织绣实验室、模拟法庭、艺术专业实验室等。与企业共建稳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0余个。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式发展,探索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兴学育人,服务地方”为学校的办学宗旨,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为校训。 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走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道路,扎根贵州大地兴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高,建成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前身是郑州旅游学校,创办于1985年,隶属于郑州市人民政府,历经四次跨越发展,于2004年5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公办高等院校。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步铸练形成了“立德修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团结、勤勉、求实、创新”的校风、“严于修身、勤于治学”的教风、“勤学善思、求真致远”的学风。学校占地面积1251亩,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占地面积1036亩、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全日制大中专在校生18542人。现有9个二级学院、2部和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国际教育学院。开设47个高职专业、8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市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8个、市地方高校急特需专业1个、市级优秀教学组织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是全国旅游行指委旅游管理专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学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871人,其中教授26人、研究员1人,副高以上职称16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0 人,硕士5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1人,国家行业大师4人,省职教专家6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7人,省骨干教师3人。同时还聘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及一线岗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学校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和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参加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学校牢固树立“科研强校”办学理念,坚持围绕旅游搞科研,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建有河南旅游研究院、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等科研平台20余个,其中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旅游教育研究中心、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被评为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完成省部级项目与成果90项、市厅级项目467项,出版著作、教材158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522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670篇)。 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14,725.4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20340.81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31112.23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22万余册、电子图书132万册(种)、电子资源数据库7个、电子期刊253861册,数字化资源总量128515GB。校内实训室183个、实训教学场所470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与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上海迪士尼度假区、IHG洲际酒店集团、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中州国际集团、同程旅行等多家高端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90余家。与日、韩、美、德、奥地利等国及台湾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如:加勒比游轮公司、新加坡星梦、丽星游轮公司、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韩国湖原大学、韩国济州观光大学、台湾高雄餐旅大学、日本饭店协会等境外著名高校、企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争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服务的旅游特色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3个、二等奖13个,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16个、二等奖12个。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校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央警卫局等确定为定点选人单位。 学校是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旅游教育五星联盟单位、河南省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原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全国体育文化类“一校一品”示范基地、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十佳典范高校、河南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踔厉奋发新时代,同心奋进新征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和践行“立德修能、知行合一”的校训,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信息化、国际化、融合化、品牌化方向,立足河南、放眼全国、面向未来,全面推动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早日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技术型高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宁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南宁理工学院前身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创办于2002 年 4 月。2021 年 5 月,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现名。学校现有南宁东盟、桂林雁山两个校区,南宁东盟校区位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教育园区,占地 1038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 76万平方米;桂林雁山校区位于雁山教育园区,占地 730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 48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功能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设施完备的宿舍楼、食堂、体育场馆,环境优雅、生活便利。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自强、弘毅”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土木工程、财经管理、艺术与传媒、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人文教育”六大专业群。现开设39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广西高校特色专业1个,广西转型试点专业群1个,广西民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协同育人平台1个,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设有土木与工程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文理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在校学生24000余人。 近年来,教师主持、参与的教学、科研项目65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40余篇,获得专利23项,出版专著、教材25部;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00多个。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倍受社会称赞、企业欢迎。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400余项,省部级奖1400余项。学校实行人才分类培养改革,为学生构建了专业技能型、创新创业型、考研深造型、国际教育型等多种成才通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近三年,学校平均就业率超过95%,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20年-2023年连续荣获“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自治区节水型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五四红旗团委”“广西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广西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留桂就业工作贡献突出单位”等荣誉。2013-2023年,连续被新浪网、新华网、央广网等评为“十大品牌独立学院”“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创新创业典型高校”“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实力典范民办高校”“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年度综合竞争力品牌高校”“中国标杆型民办高校”等。 漓水悠悠,书声琅琅;邕江荡波,百舸争流。十四五期间,学校按照“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内涵建设,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努力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南宁东盟校区地址: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雁山校区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街317号 南宁东盟校区校办:0771-6031550 桂林雁山校区校办:0773-8998055 招生咨询热线:0773-8998009、8998018、8998088 网址:http://www.nnct.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于1984年由民政部创办,1999年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成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民政部共建、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入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学校始终锚定“一个特色 两个面向”战略定位,坚持民政民生特色,面向现代服务业,面向智能制造业,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模范教工之家”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国家级荣誉和成果。2018年全国高职三大标志性成果(国家级教学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排名全国第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4年与2018年两届获奖数排名全国第七;2015-2019年中国高教学会公布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名列全国第五。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 学校占地面积1024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设有8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41个专业,涉及公共管理与服务、医药卫生、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等10个专业大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20564人。学校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14年位居湖南省高职第一,多省份超过本科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同类院校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办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家政、养老、殡仪等专业,涵盖“生老病养葬”全生命周期。建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2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形成了以民政民生类专业为特色,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业专业为支撑的综合性院校专业架构。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技能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校企协同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00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4.67%。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在读博士25人。有国(境)外学历学位教师36人,成建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248人次, 22名教师持有海外专业机构颁发资格证。立项省级专业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现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骨干教师达80多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1人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15人获评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获评民政部技能大师,2人获评“湖南省高校最美辅导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学校连续排名第5。学校荣获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卓越奖“教师专业发展金奖”。 学校深化“三教“改革,形成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率先探索学分制改革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累计与36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71期,培养2688人。首批开展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联盟、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院。先后开展36个“1+X”证书的试点工作,建成省级以上“1+X”证书师资培训基地4个,完成114门课程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校企共建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353个,共同研发教材121部,其中省级优秀教材5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20部,牵头组建现代殡葬职业教育集团、湖南健康养老职教集团、残疾人康复职教集团、湖南网络与信息安全职教集团,携手龙头企业共建泰康大健康产业学院、金蝶企业数字化产业学院、中兴ICT产业学院、金职家政服务产业学院、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长沙民政·开鸿智谷产业学院7个现代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网络资源课程2749门,主持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等3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和3个省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9个,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课程21门。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高校或机构紧密合作,牵头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等国际合作平台4个,成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首届执行秘书处兼老挝-菲律宾国别工作组组长单位,作为湖南省首个招收全日制学历留学生的高职院校,累计招收来自18个国家的103名留学生,累计选派27名学生出国(境)交流或学历提升,入选教育部语言合作交流中心中文联盟合作伙伴百大品牌。建设国际职业技能培训基地3个,研发3项《老挝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培训老挝教师38名,为国际产能合作贡献“民院方案”。 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奖300项,其中国家级赛事冠军45项;在省以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奖763项,其中一等奖173项。29人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国际竞赛中获奖,1人获得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卓越奖“杰出学生成就银奖”,4人被世界QS前500院校录取深造。老挝籍学历留学生阿伦功与团队获得了2019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名和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高职)中,学校排名第11位。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民政民生特色,面向现代服务业,面向智能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打造“现代民政、智慧民生”的职教名片,服务现代民政事业发展,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把学校真正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成“国内示范、国际窗口”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财贸学院
学校介绍 辽宁财贸学院是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于2008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本科院校,位于美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城海滨。 学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等六个学科门类,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为主体,艺术、体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 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专兼职教师668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58人。占地面积1094.8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有各类专业实训室41个,另有室外篮球场10个、网球场4个、标准化田径场1个、人造草坪足球场3个,以及图书馆和游泳馆、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综合训练馆、田径场、健身馆、健美操馆、高尔夫模拟练习场等文化、体育场馆19个,教学管理、文化体育设施先进齐全,形成了“六园九路”的校园格局。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了“建设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一流高校”的辽财梦,树立了“在辽财不为财,要为财离辽财”的辽财追求,培育了“只争朝夕,勤俭建校,廉严实优,务实求真”的辽财精神,实施“三三工程”,坚持在“三个深入”(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活动场所)中谋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三个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三个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行动落实)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实现育人观念上的“二二四工程”,即:“两个转变”(把思想道德的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把能力素质的窄指标转变为宽指标)、“两个拓展”(在做人上,把思想道德的试卷评价拓展到课外的行为评价、社会评价上来;在做事上,把能力的课内考核拓展到课外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评价上来)、“四个创新”(着力在对学生评估体系、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和增强课堂实训上进行创新)。 学院先后投资近亿元,建成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功能覆盖“智慧党建、智慧教学、智慧思政、智慧管理”的“1+4”科学管理平台,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现代管理模式。学院建成了由3000多个红外高清摄像头组成的全覆盖无死角的校园监控网络;建成了24小时免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用计算机4576台,电子图书420万种,电子期刊1394种,数据库19个,网络课程资源316门,资格类考试培训视频及模拟试题共9个大类206种。所有教室(共计18648个座位)全部使用触摸式数字一体机并配备实物展台的互动录播直播教室,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77.6个,是教育部监测指标的25.4倍。免费开设8个辅修专业、360余门课程供学生免费选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了岗位适应能力。 学院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企业会计全岗位、银行综合业务、审计、税务、期货与证券等五个模拟实训平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即能就业。所有教室(共计18648个座位)全部是触摸式数字一体机的互动直播教室,学生通过校园网随时可以回看每一堂课程的教师讲课画面,为学生复习和再学习提供条件。 学院建立了涵盖所有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的动态试题库,所有考试全部采用机考方式随机自动组卷,考试成绩实时公布。建成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资源共享的智慧化校园,实现了办公无纸化和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的实时信息统计和信息反馈,学生入党、评优、班级干部选举、奖学金评定等全部采用校园网进行投票,实时统计并公布结果。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师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支持与便利。 学院建设了占地235亩,设施农业面积100904平方米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暨素质教育和实训中心为食堂提供绿色蔬菜,同时为学生实训和艺术创意提供场地。学院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强化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联合开展农产品等包装设计,特别是帮助泳装企业改进加工工艺30多种,设计泳装款式200多种,填补了辽西地区泳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空白,提升了葫芦岛泳装产业的影响力。 学院师生自行设计、建成了3.5万平方米的红馆,以习总书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思想为脉络,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非凡历史阶段为主线,设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辉煌三大板块,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自强不息、创造伟业的97年风雨征程,全景展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建设集党史、中国革命发展史、国防与军事素质、民族复兴教育于一体的时代课堂、人文课堂和红色课堂,诠释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 涓涓细流,汇聚成川;滴滴甘露,皆育硕果。今天的辽宁财贸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师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6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院在2018年、2019年辽宁省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统考中,总平均成绩名列前茅;在2016年、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中,本科教育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平均线10个以上百分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2019年1月,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召开的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辽宁财贸学院全体师生将朝着建设“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一流高校的目标不懈努力。 具体开设的专业有: 经济学门类:5个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 管理学门类:12个 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投资学、工程造价、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及法律、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 教育学门类:2个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 艺术学门类:10个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工学门类:3个 城乡规划、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文学门类:3个 汉语言、英语、日语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54年,为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新中国电子工业,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创建“华北第四工业学校”。1956年命名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成立以来,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培养电子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993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四十年庆典亲笔题词:“志在电子,培育英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9月,为了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信息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经国家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合并组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又将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与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北京市电子工业干部学校(北京市电子工业党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学校在新起点上创造新辉煌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学院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属行业办学普通高校。现有校本部、东坝校区、花乡校区、西什库校区、电子城校区共五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教职工750人,专任教师400人,在校学生规模5000余人。学校现有校内机构32个,其中党政管理部门16个,教育科研管理7个,二级学院教学部9个,即人工智能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教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商业互联网、数字艺术、智慧健康等专业集群,开设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财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商务英语、健康管理等30余个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高水平行业党校,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攀登新高峰。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北京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北京市“入学即入职”改革项目首批试点校、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进入新时代,学院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新征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校姓党,为把学院建成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充满活力、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卓著、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和特色鲜明的行业党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春光华学院
学校介绍 高质快速发展 稳居顶尖行列 长春光华学院,2000年建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被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2020年被评为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发展定位,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办学使命,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素质培根、思想铸魂、专业启智、文化润心”育人体系,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职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优秀人格、聪明才智、健康体魄,有独立自由的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对自我、对学校、对国家和社会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已居同类高校前列。在“2024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Ⅱ类)”中位居第10名,连续四年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在“2023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全国719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65位、吉林省第3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版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名第7位。 专业结构合理 学科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14个院(部),现有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8个,分属经、管、工、文、艺、理、教育7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现有国家级学风建设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社科重点领域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8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等,共计31个科研平台。 学校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大力推动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了工程、艺术、经管和文学四大专业群及“工、艺、商”三个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被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电子信息、艺术、工商管理三个专业领域被确立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有7届学生顺利毕业,校内一批优秀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 师资队伍精干 教学质量一流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硕博导师领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优秀课3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学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近三学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1364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竞赛获奖336项,省级竞赛获奖1028项。 产教融合深入 校企合作紧密 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之路,深化协同育人,创建了“五导”与“六真”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三元”指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运行机制;“四同”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的校企合作模式;“五平台”指依托通识教育平台、学校专业平台、学校第二课堂平台、企业专业平台、岗位实训平台设置的课程结构。 学校共建有155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个国家级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3个校级产业学院,4个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1个定制班(冠名班)。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项,“吉林省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第二批省级培育项目”1项。 校园生活丰富 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厚植弘扬中华“国文化”,传承创新光华“家文化”。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月、春节包饺子、写福联,端午节包粽子、毕业生饺子宴、校园歌手大赛、学生社团嘉年华、“董事长书法讲堂”、“墨谷逸香”在长高校大学生书画联展、“一封家书”等活动。承办鲁迅文化基金会长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长春光华学院非遗艺术团成立大会暨首场演出——前郭县非遗艺术类精品项目展演,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创作推出了如《讷殷之恋》《耀眼的弧光》《失落的天堂》《熊表姐》《苍夏》《老黑河》《裁缝铺子》等一系列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为打造校园冰雪文化特色,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雪地绘画创作活动。其中,以“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同心助力冬奥、一起走向未来”“雄鸡报晓大美光华”等为主题的系列雪地绘图活动产生了巨大反响,先后被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科研成果落地 振兴东北有为 学校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464格局”,找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着力点,主动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产业创新链上的重要链接,全面促进成果转化与落地。一批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实现转化,一批资政报告和调研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承担的省发改委科技创新项目和开发的监控系统成功推向市场。承担的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科技项目成果已经应用到相应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智慧农业企业;与吉林、蛟河、松原、通化等市、县、区政府合作,共同完成电子商务规划、电商人才孵化和产业园区建设,出版第一本《东北乡村振兴蓝皮书》,共同建设县域“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广播电视台、长白山池南区等联合完成《记住老黑河》《耀眼的弧光》等多部话剧、影视剧作品制作,斩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金奖、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一等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话剧《记住老黑河》,弘扬了抗联精神,彰显了长白山文化风采,带动了长白山地区文旅产业经济发展。 就业态势良好 创业成效显著 学校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实施专业教师“1+X+N”就业工作制度,努力实现“三率三高”的就业工作目标。先后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就业基地,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就业态势,部分校企合作专业学生实现了年终去向落实率、高薪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三个100% 。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军、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和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大学生双创科技园被团省委认定为首批“吉林青年创业园”“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学校学生先后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学创杯”国赛一等奖和“三创赛”国赛二等奖、“吉林省第三届‘梦想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在历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取得“3金14银39铜1优”的好成绩。2017年至今,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成功立项1227项,其中国家级163项、省级551项、校级513项。近五年来,有100余名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 国际交流广泛 深造渠道多元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重要需求,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养、海外游学等方式,凸显国际化特色。与SAF海外学习基金会、美国伯克莱学院、英国切斯特大学、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国立工艺与管理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年均派出学生40余人次,以学分互认、交换学习、本科双学位、专升本、本硕连读、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赴海外学习渠道。 近几年,学校派出优秀教师50余人赴国外访学或修读学位,聘请海外教师到校任教,全力提升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共享教师、教材等教育资源,采用交换生、夏令营、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办学成果丰硕 社会评价优良 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单位,被确认为吉林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基地、全省民办非企业“5A级”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中心、长春市“文明校园”、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单位,荣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学校电影产业基地被列入长春现代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火箭军工程大学
学校介绍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西安,距市中心约20公里,是我国唯一一所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是全国全军重点院校,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下设3个学院(理学院、初级指挥学院、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7个专业系、2个研究生管理大队和若干学员旅。   我校原是一所为地面炮兵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军事院校。1951年1月,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签署命令,由西北军区炮兵教导团与第一野战军野炮团合并改编西北军区炮兵学校。1951年3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955年8月,迁至西安。1956年2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炮兵学校。   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加快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步伐,先行培养我国自己的导弹人才,1959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学校结束地面炮兵培训任务,以西安炮兵学校为依托,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训练力量为骨干,吸收空军十五航校部分教员学员,改建炮兵特种技术性质院校,为保密起见,沿用西安炮兵学校名称。9月1日,工程一期、技师一期学员开学,标志着我国第一所为战略导弹部队培养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光荣诞生。   1963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1969年10月,转隶第二炮兵,12月更名为第二炮兵技术学院。1975年8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第二炮兵技术学院。1986年6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11年6月,改建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1959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三万多名毕业学员,其中,成长为将军的100多名。目前,第二炮兵导弹旅绝大多数的旅长、参谋长、总工程师和导弹营、连长都是我校毕业学员,成为二炮部队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造就战略导弹部队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学校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是二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攻关的重要力量、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决策咨询的重要依托、文化传承的重要园地、军事外交的重要窗口。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肇始于1953年10月成立的陕西省司法干部训练班,历经干部训练、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发展阶段。1981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省政法干部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正式举办成人大专教育。1999年开始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4月,在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陕西省人民警察学校、陕西省司法学校、陕西省警官学校等“四校”合并基础上,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4年学院获教育部备案。2016年学院划转省公安厅管理,整体转制为公安院校。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是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陕西唯一获得人社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认可的具备公安专业办学资格、享受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政策的公安院校。学院由省公安厅主管,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省委、省政府赋予学院公安司法类高职学历教育和干警培训教育双重职能。 学院现有浐灞、雁塔、秦都3个校区,占地543.87亩。形成了以浐灞校区为教学科研与培训主体、雁塔校区为公安创新研究基地、秦都校区为实战实训基地的“一主体两基地”功能布局。开设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侦查、网络安全与执法6个公安专业和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司法警务、安全保卫管理4个非公安专业。公安专业面向陕西招生,非公安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在校学生5160人。现有教职工391人,专任教师293人。学院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对教职员和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政治建院、政治育警”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实施“铸警魂”育人工程,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深化“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警增援公安实战获得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肯定,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治校水平和服务公安能力稳步提升。 建校近70年来,学院始终立足公安司法,服务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累计为陕西基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律师事务所等培养5万余名公安、司法等政法专门人才,培训政法干警及各类人员8万余人次。自2004年学院获教育部备案以来,累计培养了16届普通高职毕业生,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公安政法系统的行业骨干。 学院被确定为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09年)、教育部第一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全国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2011年)、陕西省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陕西省平安校园(2010年、2017年、2022年连续3次)、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省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荣获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突出贡献集体、陕西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等荣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学院的建设发展。2015年,经省委、省政府审定,省教育厅印发的《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发展方向及办学定位的意见》(陕教发〔2015〕1号)明确提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发展方向为应用型公安类院校。基本办学定位是:“围绕陕西省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立足为全省公安、司法系统服务,培养政治合格、具备专业知识和实战能力、胜任基层公安、司法工作的实用型、职业型人才。同时,作为全省公安、司法机关重要的培训基地,承担相关培训任务。” 2019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公安院校创建步伐”。学院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本科公安院校的发展目标,坚持学历教育和干警培训教育协同发展,打造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的摇篮。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服务公安、兼顾政法,建设西北公安创新研究和法治咨询的智库,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警务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把学院建成陕西唯一、西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安类高水平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滨州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滨州职业学院(BinZhou Polytechnic),简称“滨州职院”或“滨职”(BZPT),坐落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山东滨州,濒临浩瀚渤海,傍拥浩荡黄河,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黄河文化和齐文化在这里发祥交融,孕育了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政治家范仲淹等名人先贤。 滨州职业学院于2001年7月合并原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经济学校、工业学校、市农科所组建成立,已走过66年办学历程,历经“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等重要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新世纪初的克难奋进;从高职教育的战略转型,到走在前列的续写辉煌,一代代滨职人励志耕耘、薪火相继,砥砺出“崇德尚能”的校风,积淀出“知行垂范”的教风,培育出“博知敏行”的学风,凝炼出“责任”校训。 滨州职业学院现占地面积3639.96亩,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986.07万元;设15个二级学院、48个招生专业;在校生23516人,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80人,占比77.2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2人,占比30.9%,其中正高48人、副高304人;双师型教师733人,占比64.35%;兼职教师385人,占比33.8%。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4个。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2017年9月,以全省第4名的成绩跻身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行列。2019年6月,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新征程。 聚焦产业深化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成立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滨州各县区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牵头成立中国职教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校企共建高端铝产业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滨州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合作项目;被确立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等3个军兵种的4个专业。 对接产业布局专业,厚植内涵发展新优势。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5+5”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形成了智慧康养、医学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土木建筑、海洋运输、教育等十大专业群。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6种。顺利通过2015—2018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22个,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获批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8个、省委托项目1个,重点项目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1/8,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第一家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护理大赛、全国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职业院校。 围绕产业培养人才,锻造技术技能生力军。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正式就业率90%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90余项。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18个培训资质,每年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25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立足于“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一批学生”“两个学校”“多个区域”,培训新型农民和下岗工人4万余人次。 服务产业协同创新,注入转型升级新动能。牵头成立全国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建设产业学院5个。成立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博士研究中心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获批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综合试验站、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蓝黄”两区重大理论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7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项目获批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5个项目获批山东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近百项,累计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唱念做打”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有作为。坚持“唱念做打”工作理念,落实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开办“鲁彬之”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堂,并上升为滨州文化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市政协在校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校企共建校内企业文化馆,设立民俗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四季一节一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轴二山三区四湖五场六馆九园”的校园空间布局和景观格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 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构筑对外办学大格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国际工匠”的国际化办学愿景,累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叫响“鲁彬之”品牌,探索特色发展新模式。成立以“鲁彬之”为集体笔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室。受托组织制定全国本科职业教育标准,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12个职教文件起草;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并被永久采用,承担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法实施检查各省(市)省职业教育述评工作,策划“大国名匠”系列宣传报道,是全国首家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高校、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家自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设立以来连续承担网络宣传的高校。 在创建“双高”和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长征路上,学院将紧扣“特色、融合、创新、提升”发展主题,笃定“升本、创特、建高、强基”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率先建成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