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其前身是江苏省旅游学校和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省旅游学校设立于1978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旅游人才的中专学校,校址在江苏宜兴湖㳇镇,1984年迁址南京,更名为南京旅游学校。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设立于1989年,由原国家旅游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投资兴建,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酒店业管理人才的成人教育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开始少量招收和培养三年制高职学生。2007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正式更名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普高学生。学院2011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入选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22年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江宁和华严岗两个校区,占地427亩,全日制在校生7304人。下设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等9个教学单位和教学实习酒店御冠酒店、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中心旅馆管理咨询公司、江苏旅游文化研究院等产学研服务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348人,专任教师中硕、博士达87.46%,“双师型”教师占比84.15%。拥有国家级饭店星评员、A级旅游景点评审专家等46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0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培育项目领衔人1人。 学院开设27个与文化、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4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A类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专业5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1个、省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高校酒店博物馆和烹饪博物馆各1个。 学院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参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8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美育精品课程1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1部。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含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含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2012年以来,代表江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42项,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紧密依托文化和旅游行业,与洲际酒店集团、金陵饭店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蓝蛙餐饮集团、美心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形成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院充分发挥江苏中心旅馆管理咨询公司、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的服务优势和酒店、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所的智力优势,积极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先后为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家高星级饭店提供咨询、管理服务。连续多年承接并完成江苏省文旅厅援藏、援疆培训项目和省教育厅中高职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多次获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优秀培训项目”等。2016-2020年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10批次,为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作出了贡献。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景区、乡村旅游区等专项规划和设计服务6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技术工种和行业、地方政府规范、标准以及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标准等。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16个国家(地区)33所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境外54家企业搭建研修就业平台。拥有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西餐工艺专业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中澳合作办学项目201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项目。每年学院赴外研修、就业和留学人数保持在200名左右,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学院两度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 办学45年来,学院秉承“以微笑和知识服务社会”的校训,坚持“精致化、国际化、人文化、专业化”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累计为全国文旅行业输送近4万名高素质人才。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绿色高校”“江苏省旅游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院积极适应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紧密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中心工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不断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力争早日全面建成“行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高职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87年的湖北省税务学校,2004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国税务系统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行政上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教育教学业务受湖北省教育厅指导。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确认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湖北省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全国税务系统廉政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校园)”,是省教育厅确认的湖北财税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 学校秉承“尚德 求知 强能 经世”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岗教职工223人,其中专任教师占80.72%,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7人,“双师型”教师121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119人。同时,学校还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和能工巧匠近百人担任兼职教师,其中楚天技能名师8人。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税务专业刘彩霞工作室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 学校始终将安全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多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学校校园洁净、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备,被省教育厅评为花园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步完成,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当亲人,注重正确引导、系统教育,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先进单位。 学校拥有会计电算化、跨专业虚拟仿真VBSE综合实训、办税服务厅、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模拟沙盘、计算机网络和汉绣实训室等40多个校内实训室。近年以来,学校投入近千万元,采用现代云计算技术,把企业搬进校园,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税务、金融、房地产、ERP沙盘于一体,构建完全仿真的企业岗位环境,每年培训学生近万人天,实现学生“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 学校形成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财富管理、财税大数据应用、资产评估与管理、工程造价、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软件技术等13个专业,在校学生近5000人。学校智慧财税专业群获批立项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大数据与会计(会计)、财税大数据应用(税务)两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并于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财税大数据应用(税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财富管理(投资与理财)3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其中财税大数据应用(税务)、财富管理(投资与理财)2个专业已通过评审验收,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华润新龙物流实习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被省商务厅、省教育厅共同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学校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共有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税、智能估值、网络建设与运维、网络安全与运维等10个证书获批为试点证书。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中国最专业、最全面并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率高达95%,在全省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狠抓学生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团体三等奖1项,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4项,团体二等奖6项,团体三等奖10项,个人二等奖5项,个人三等奖3项。学校会计专业代表队连续6年(2014-2019年)蝉联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团体一等奖,并于2019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一等奖。2021年,我校共有465名学生通过湖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被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合作办学的思路,牵头组建省内第一个财税类职业教育集团——湖北财税职业教育集团,现已有70多家理事单位,涵盖了省内知名的财经院校、行业企业。学校上联本科、下联中职,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昌首义学院、大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畅通学生成长通道。学校扎实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毕业生先后前往波兰格但斯克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外高校留学深造。学校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学院合作举办会计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获省教育厅批准后,正式招生以来,深受学生喜爱。 学校坚持“普教培训两翼齐飞”的发展理念,发挥行业优势,服务税收管理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税务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得到全国税务系统的一致肯定。学校全国税务系统大企业服务与管理培训项目荣获国家税务总局高分评价,《企业会计·税务版培训(初级)》培训项目获评为全国税务系统精品培训项目。学校建成湖北税务网络学校,以“推进网络培训,服务税收工作”为宗旨,满足全省税务系统税务干部、高职学生和纳税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远程教育+移动终端”模式和“直播+培训”模式,实现教育培训的数字化、网络化,为提升税务干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优质平台。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当有新作为。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团结奋进,踏上新征程,争创新业绩,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国一流、华中地区最大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和财税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恰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将在“十四五”期间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 全国高职院校三十强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学校环境优美、天人合一,2421亩生态校园,以涧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大校区。现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37个专业,形成了服务区域战略的8个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拥有三个省级骨干专业群。学校积极建设青年友好型职业大学,深入推进“学院-书院双院育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洛科特色育人模式。围绕“建‘双高’,升本科,办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立足洛阳,服务中原,辐射全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增强服务区域战略人才供给能力,努力“成为扎根中原大地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变革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立足职业教育改革新阶段,不惧改革、积极创新,探索并践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其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教育在线、河南日报、大河网、洛阳网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并荣获“职业教育院校卓越奖”“中原十大品牌影响力典范院校”“中原民办教育就业竞争力品牌”,被誉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拥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贡献者为本,组织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校训,实施“认同、尊重、激活”的育人理念,建设青年友好型职业大学,努力推进“学院—书院双院育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成为扎根中原大地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努力成为扎根中原大地的职教书院典范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推进全员书院制改革,洛科书院下设八大书院,分别是日新书院、忠信书院、慎德书院、慈涧书院、文远书院、张衡书院、仲景书院、鲁班书院。洛科书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践行“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认同、尊重、激活”的育人理念,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技术技能培养为导向,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基础,以主题工坊为依托,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书院文化浸润心灵,建设青年友好型大学,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培养厚德博学、内心充盈、敏行善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扎根中原大地的职教书院典范。 具备竞争力的高品质就业体系 学校与中信重工、阿里巴巴、美的、格力、海尔、老板电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等128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了2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60个校外实训基地。 2021年联合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谷歌、河南安装集团获批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建立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商、北玻高端智能装备、正大新零售、富纳智能制造、千蚁新媒体直播电商航天智慧财税、春客电子商务、软件产业学院、网络产业学院、数智产业学院共计9个产业学院,成立智慧财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3个产教融合研究院。 作为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学校紧扣用人单位需求,精准输出专业契合度高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95%以上。 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根据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选聘师资,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级人才引进、教工学历提升、教工职称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思政教师提升”五大工程,吸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作为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其中教授、副教授等副高以上职称教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近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达70%以上。 优越的区位与环境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坐落在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千年古城——中国洛阳。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近年来,洛阳致力于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现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2378个、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4个、“两院”院士5名、省级院士工作站36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工业等高科技领域位居全国先进水平。洛阳自古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颜值”和“气质”兼具的洛阳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成为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纷至沓来的投资热土、创业高地。为坐落于其中的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白山市唯一一所公立高校,2008年由原通化师范学院白山分院、吉林省中医药学校和白山市财会中专三校整合而创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功能齐全。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青山湖景区,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校园分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办公区、综合服务区、生活区、活动休闲区六个部分,是一所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智慧校园。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学校有教授27人、副教授91人、双师素质教师120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有在校生近5000人。教学实训仪器设备14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5万册,电子图书8.9万种。开设计算机操作技术、中医药技术、康复保健技术、工业机械技术、会计模拟技术、旅游服务管理、学前教育等76个校内实践基地;与国内知名企业、院校、政府部门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7个,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旺工淡学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万千学子成长成才,就业率达90%。 专业设置合理、服务特色经济。学校现设有六系两部,14个高职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分别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长白山(国际)健康水科学学院”、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助力各专业蓬勃发展。在教育、医疗、药业、养老、财会、旅游、工业等领域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育人特色鲜明、办学目标明确。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把“二课成绩单”作为实践育人成果的主要载体, 秉承“尚德竞技,自强不息”的院训,高扬“坚韧顽强,向前向上”的办学精神,以办学理念、奋斗目标、一训三风为基本内容,本着“高境界设定目标,高站位谋划未来、高标准规范办学”原则,向着创办省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不断努力。 因长白山而驰名,因三江水而灵秀。为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今天的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正斗志昂扬,步履铿锵,奋楫勇进,迈向未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公立全日制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单位。1958年,学校前身“福建艺术专科学校”在人杰地灵的三坊七巷诞生,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变化,历经多次调整,于2005年由“福建艺术学校”升格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2008年通过教育部首轮人才培养评估,2016年通过第二轮评估。 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寄语学校“八闽艺苑春常在,丰碑应树育花人”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六十余年来,为省内外文化艺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中央电视台导演、国家一级编剧夏蒙,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原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玉峰,原全国政协委员、音乐教育家李未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何弦,著名钢琴教育家杨鸣、周铿,著名舞蹈编导范东凯、曾焕兴,著名歌唱家阮余群,戏曲表演“梅花奖”得主曾静萍、李敏、陈洪翔、周虹、陈琼等。 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艺术表演、艺术创作”显特色,以“非遗传承、产教融合”树品牌,以优异的展演竞赛成绩展优势,以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立形象,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艺术院校,服务新时代新福建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力量。2013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9年入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单位。2021年成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教育部《作曲技术专业》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牵头单位、福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代表福建省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福迎八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彩车游行表演等国家重大演出,多次受到文旅部、福建省委表扬。 学校设有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舞蹈学院、闽台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国艺学院(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二级教学单位。开设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作曲技术、舞蹈表演(中国舞方向)、舞蹈编导、表演艺术(古琴艺术方向)、戏剧影视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时尚表演与传播、戏曲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时装设计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时装版型设计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时装表演与营销方向)、书画艺术(绘画与策展方向)、书画艺术(书法与汉字艺术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方向)、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工艺美术品设计(漆艺方向)、陶瓷设计与工艺、室内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艺术培训与管理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民族传统技艺(古琴制作与修复方向)、民族服装与饰品、播音与主持、影视编导、茶艺与茶文化、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等32个高职专业(方向),以及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2个中职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500余人,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近年来,在校生参加重大赛事屡获佳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桃李杯、华东六省专业舞蹈比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荣获奖项385项,其中国家级67项。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4月组建,是一所省市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省随州市。随州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孕育了隋文帝、季梁、明玉珍等历史名人,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旅游圈“两圈”节点城市,多条高铁、高速纵横其境,交织其间,交通极为便利。 学校位于城南新区高铁火车站侧,校园清新幽静,山水相环,占地面积13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教职工近5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0人,双师素质教师144人,博士、硕士(含在读)120余人,现有在校大中专生上万人。 学校设置专用汽车产业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香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临床医学、护理、旅游管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40余个应用型专业,形成大专、中专、成人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学校固定资产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元,馆藏图书89万册。建成理实一体化教室40个、多媒体教室46个、语音室8个;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9个、实验实训室96个,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4个。校园5G覆盖,拥有数千台教学计算机、数字化校园网络、高规格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电教系统。400亩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专业配套的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的实习工厂、生产与仿真相结合的实训设备,构建了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现有1个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6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 学校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联办了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班。与上海中锐汽车、奇瑞汽车、湖北凯瑞百谷、湖北齐星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数十个校企合作的办学实体和定向培养班。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超过了92%,大批毕业生就业于世界五百强企业,部分毕业生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就业。 近年来,学校坚持实施发展规划龙头工程、招生攻坚生命工程、教育教学中心工程、服务体系保障工程和党的建设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实现跨入事业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大中专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近百项荣誉称号,正向高质量高职院校和全省一流高职院校行列阔步迈进。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随职梦”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123456”战略体系,对接“双高”,全面提升强质量;对接“提质培优”,重点突破创一流;对接“汉襄肱骨,神韵随州”,服务地方作贡献,重点实施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行动、人才强校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科研与培训能力提升行动、思想与文化引领行动、校园建设与基础保障行动,开启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双高”职业院校新征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一、发展概况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国有公办高等职业学院,是云南省首批成立的2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也是首批重点建设的2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于2018年10月11日由原来的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变更为云南省教育厅,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学校2022年入选云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学校一直秉承“国土扎根、资源固本、职业尚能、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坚定“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周边”的办学面向,主动融入省委3815发展战略,聚焦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958”战略布局,锚定“双高”建设任务、“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云南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土模式”。 学校现有阳宗海、经开区、武定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051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1180.4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8239.01万元,纸质图书量730224册,电子图书622331册。现有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19700人。截至2024年1月7日,学校在岗教职工人数为539人,其中专任教师371人,校内兼职教师(外聘)198人,高级职称14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1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数5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云岭工匠”1人,云南省教育先进集体1个。 经过六十多年的教化育人、风雨传薪,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产品”特色和文化特色,学校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基地。 2005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1年11月,获“全国地勘钻探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2年年底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厅的特色评估,获“特色通过”;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12—2013年度全省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12月,学院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获得高度评价。2016年,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等奖;2017年12月,学院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2019年6月,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020年12月,学院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2021年,学院入选云南省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发展成效 (一)人才培养 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整合提质培优计划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持续推进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和课证融通。实施课堂革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团队授课,积极开展“三教”改革,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学生竞赛机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双突破。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金奖)4项、二等奖(银奖)10项;在省级及以上啦啦操、散打、演讲等各类文体活动中获奖23项;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被中国网、云南网等媒体报道。 (二)校园文化 学校建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不断凝练学校办学特质和品格,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建成承载校园核心文化的文化墙、景观石、文化走廊、清风亭、澄怀路等文化景观。倡导“大美国土,行动有我”,举办工匠精神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授博士论坛、青年学者讲坛、师生运动会暨体育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职教活动周、从教三十年教师节座谈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着力打造“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青年”等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文化展示平台,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 (三)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发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优势,面向社会,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作为依托单位申请的“云南省教育厅健康地质调查评价工程研究中心(培育)”,获得批准建设。积极参与云南省新一轮找矿行动计划,中标1项地勘基金项目。成立和建设乡村振兴创新服务团队;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咨询服务与讲座。建设培训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申报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我校作为核心成员将积极参加基地建设;承担技术服务项目。 (四)国际合作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融入服务云南省“3815”战略,聚焦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提升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学校以“一分校”“一平台”“一中心”“两服务”为发展主线,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一分校”,即成立海外分校——“中巴国土资源国际学院”,探索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鲁班工坊”;“一平台”,即开发国际教育云平台和智能课程生成系统,数字赋能国际教育,在平台搭建“双高”专业体系化国际课程,输出学校优势职业教育标准;“一中心”,即成立对外汉语教育中心,开展“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引进优质中外办学机构等;“两服务”,即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与中广核能源国际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老挝培养数百名新能源工程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是2016年在赣州卫生学校基础上创建的隶属赣州市人民政府的全日制医药健康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秉持“厚德精业”校训,弘扬“勤学慎思仁心笃行”校风,坚守90年前红军军医学校铸造的红医初心,传承赣州卫生学校40多年的优良传统,办学以来,向全国各地输送了10万余名实用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向赣南地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了近80%的业务骨干,是赣州及周边地市重要的医药卫生健康类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被誉为“白衣天使的摇篮”。 学院坐落于素有“红都圣地、客家摇篮、江南宋城、世界橙乡”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位于赣州市蓉江新区高校园区。校园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奇石秀湖,锦花绣草,有“千樟之校、万桂之园”的美称,占地面积840余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图书馆现有藏书55.7万册,拥有满足万人规模培养需求的各项教育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及16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 开设有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临床医学系、康养系、口腔医学系、医学基础部、思政部、文化体育劳动部等“六系三部”教学机构,以及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蓉江新区高校园区服务中心等卫生服务机构。拥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四个临床医学类国控专业及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技术等21个高职专业,是全省医药卫生类专业最齐全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护理、助产专业学生护考通过率稳定在95%,连续3年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目前是全国卫生行指委委员、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建有临床类别、中医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西省放射防护培训市级基地。先后荣获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等省市各类项荣誉称号。 现有教职工452人,其中博士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71人,副高以上职称104人,中高职“双师型”教师211人。1人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名师,1人被评全国“巾帼标兵”,1人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8人享受赣州市特殊津贴,20余人为省市各类专家库成员。 年参编国家级教材26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2部;开发精品课程,其中《基础护理学》等6门精品在线课程,分别荣获省级线上教学优质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21年2名教师获得省教学成果奖2项。推进教法改革,落实教学标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加强信息教学资源应用,教学团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达95%以上。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先后承办省“振兴杯”赣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项目技能竞赛、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等省市各类项技能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2021年,教师在江西省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中师生均荣获一等奖,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项目中荣获优胜奖;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江西省区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积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头组建赣州卫生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医院开设“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麻醉护理”“口腔护理”等4个护理亚专业班;推动医教协同,分别在信丰县人民医院、上犹县人民医院、兴国县人民医院设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施“1.5+0.5+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与赣州妇保院、东莞清溪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及专业共建、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等合作;依托康复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康养技术”专业群优势,牵头与赣州市人民医院、上犹县人民医院、南康区中医院等医疗机构,联合开办赣南康复产业学院,与赣州国投天同健康养老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天同康养产业学院”,有力推动赣南康复产业发展。 学院着力实施“强基础、健体系、提质量、富内涵”四大工程,与时俱进、紧抓机遇、锐意改革,朝着实现学院卫生健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双高”建设既定目标,朝着建成赣粤闽湘区域性优质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总体规划,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以培养全日制大专生、培训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公办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现有杭州湾校区和宁波校区,占地面积518亩,全日制学生5595人。 办学历史深厚。学校创办于1959年,前身是宁波市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宁波教育学院”,是宁波市最早的五所高校之一。2018年10月,杭州湾新校区启用。2019年5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改制设立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12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群顺利入选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产品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电子商务等13个专业,逐步形成“多群一链”的专业布局与学科建设。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唯一一个市级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宁波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宁波市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中心挂靠我校的独特优势,构建了学前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办学格局。 师资队伍优良。学校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17人,其中专任教师23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175人,占75.11%,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2人,占35.19%,8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专升本率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5位。多名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成绩稳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21年师生作品荣获“挑战杯”全国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不断深化国际化教育合作,与美国威廉杰瑟普大学、泰国商会大学等13个国(境)外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韩国东明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服务广受赞誉。社会服务广受赞誉。学校积极履行“三中心”职能,统筹指导宁波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十三五”期间,培训学员近10万人次,高质量完成新疆库车、四川省凉山州、吉林省延边州、贵州省黔西南州、浙江省丽水市、重庆市万州区、西藏比如县、青海天峻县等地教育扶贫工作,惠及当地教师300余万人次。2020年学校还获批成为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项目承办院校,是浙江省唯一获批的高职院校。2022年成立宁波教育培训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培训品牌。学校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设有宁波教育评估研究院、宁教培训学校等社会服务部门,其中宁波教育评估研究院被市民政局授予“4A级社会组织”称号。 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校积极推进校地共建和校企合作,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共建了全国第二家儿童研究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共建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全国第一家区域学习中心,与教育部民族发展中心共建全国第一家长三角地区民族教育协作重点研究基地,与上海师范大学签约共建卓越教师培训工作室、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已建64家教学实践基地,24家幼儿园教师发展学校,设有附属幼儿园2个,全省五年一贯制合作教学点学校17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贡献“一带一路”,构建“一核两双九大行动计划”新一轮创业蓝图,努力把学校创建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卓越师范院校,成为浙江省优质幼师培养摇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接受安徽省广播电视局业务指导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最早举办广播影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广播影视类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60年,时称安徽省中级广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2010年,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22年2月,获批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23年8月,播音与主持专业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学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文忠路与淮海大道交口西北,现有占地面积329亩(规划618亩),建设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及后勤服务综合楼等15万平方米,满足8000人办学规模。其中,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全媒体综合实训室、域光影像工作室、录音实验实训室、明德育人馆、市场营销技能实训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广播直播实训室、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实验电台、实验电视台等120多个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68.89万元。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初具规模,能自办节目和现场直播节目,网络通往学生每个宿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我院建有继续教育教学点,学院在新闻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安徽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专升本教育,学生可以继续“专升本”。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2.2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48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纸质期刊1000余种、光盘1.6万余张,采购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知识库等电子资源,设有语言文学书库、综合书库一、综合书库二、多功能阅览室、自习室,拥有阅览座位1000余个,配备图书自助借还设备,馆内读书学习环境舒适,馆藏资源充足,读书活动丰富多彩。 学院设置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机构10个: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部、财务与资产管理处、总务处、纪委办、审计室、保卫处;设有教学及辅助机构9个:新闻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播音主持与影视学院、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训中心、图书馆。另设有工会、团委等2个群团组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724人。 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在职教职工260人,专任教师总数达208人,其中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2%。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53人。教授13人,副教授54人,教辅系列副高职称10人;讲师76人,教辅系列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5人。学院有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2人,院级教学名师17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1人。自2015年以来,学校申报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课程42个,其中MOOC课程20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专业8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8个,申报省级质量工程立项194项,高校科研项目(人文、自然)87项;先后获全国广播电视金帆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89余项;出版教材共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50多篇。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校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推进 “订单式”、“双证制”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中“双证书”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达90%以上。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设专职就业干事,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近几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5%左右,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同时,学院有完善的优秀大学生奖励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目前从安徽省电台、省电视台到全省各市、县广电局、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级网络公司的很多专业骨干技术人员均是我院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长为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名编辑、名记者。 目前,全院师生正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高素质队伍,培养高技能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