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淄博三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淄博三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关注
去评论
公司简介
工作感受
(0)
内推招聘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公司及产品、业务简介
淄博三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财务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诚信、专业、创新”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财务咨询服务。 一、公司历史 淄博...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存续
公司全称:淄博三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曾用名:-
法人代表:房瑜莲
成立时间:2004-11-19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信用代码:913703037687399966
参保人数:9
注册地址: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柳泉路296号亚太假日花园2号楼3单元2层东户
官网地址
-
客服电话
18678137677
企业性质:国企、私企还是外企
淄博三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属于私企。
相关公司
上海师范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整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党的意志主张在高校落地生根,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学校入选首批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首批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3个;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牵头高校,教育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文学院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6人;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教学团队3个。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2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800余人,成人本、专科学生13000余人。学校现设90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5个,11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现有1个冲击“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高水平优势学科,其中5个为上海高校Ⅲ类高峰学科;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上海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上海市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61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6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383门;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3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1项(分册主编)、二等奖6项(主要编者单位);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副主编);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本;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1项。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现有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第一批); 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合作共建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主办或承办29种学术期刊(含集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上海教育报刊总社2021年整体并入学校,拥有报刊杂志11种及多个数字新媒体,下属有学友书店等五家企业,归口管理《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等,是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五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33项(文科236项,理科29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项(含艺术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项(含子课题19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含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项(含3项合作);各类省部级项目493项(文科292项,理科20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科研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10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57项(文科47项,理科10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辈出。现有教职员工 3103人,其中专任教师2151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164人,院士(含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 448 人次。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 500 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办学资源丰富。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26.5万平方米(约1900亩)。校舍建筑面积83.9余万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340余万册;其中,馆藏古籍近12万册,善本古籍1350余种,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141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其中8个为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 学校履行为基础教育服务使命,办好优质附属学校集群,努力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办家门口好学校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服务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的优化提升、服务中西部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基础教育集团在沪、浙、苏、皖、闽、疆、滇、黔、琼、豫等地建有附属学校82所,已成为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优质基础教育品牌。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并承办国内首个地方性政府奖学金预科培养基地“上海市国际学生预科学院”。学校建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引智基地等。是现代地方大学国际联盟和沪港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院校,留学生来自于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多所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80所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6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孔子学院。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方入选高校。学校于2023年获得QAA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在“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的引领下,传承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同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其中有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小学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然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着师大教师教育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在新的征程上,学校将围绕教师教育创新和优势学科提升两大优先战略,秉持“做强师范、做优学科、协同支撑、创建一流”的基本原则,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大连医科大学
关注
住房公积金占公司总额的20%,工作比较清闲,工作压力小。优点:待遇还可以,工作也比较稳定,但是工作氛围也相对比较单纯,我现在是不想做科研了。
评价
4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杭州师范大学
关注
不好,这个学校领导说话不实在
评价
2.5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昆山杜克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打造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由美国杜克大学与中国武汉大学联合创办,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 昆山杜克大学于2014年8月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杜克大学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接受一学期的交流学习。 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开启了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博雅教育传统,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和探索。 昆山杜克大学位于阳澄湖科技园区内,校园占地1200亩,校内配置了各类高科技设施。进入虚拟校园即可参观先进的教室和会议设施、图书馆资源、师生宿舍、餐厅及休闲设施。校园内多功能的会议场所、休息室和学习区可供学生独立自习或集体讨论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学习生活。 江苏省昆山市是高新技术研究和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昆山市拥有风景如画的森林和水乡,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苏州,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地铁交通十分便利。 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 昆山杜克大学的使命是建设扎根于中国并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帮助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追求有意义、有成就的人生。学校通过提供最高水平的跨学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不同专业、学术和社会领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四年制通识博雅本科学位项目,其课程体系以知识集成和多学科融合为鲜明特色,汇聚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价值观,并推崇追求卓越和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学校世界级的教师团队秉持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将学生培养与创新的学术和科研相结合。作为一所中美共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将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思想传统与经验有机融合,弘扬跨文化沟通理解、协同创新以及跨国合作。 昆山杜克大学的核心教育原则: ·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其拥有出色的研究能力, 有意愿且能够针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提出创造性的合理解决方案。 · 采用通识博雅和科学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教育广度、自由探索和深度钻研的重要性。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模式以多学科为基础,有机融合不同领域知识和先进科研方法。 · 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理解包容、和谐共赢的美德,使其能够在相互依存、多元文化的世界工作和生活,并成长为有成就和高品德的领军人才。 · 提供立足地方、面向全球的社会行动和服务。 关于多样化和包容性: 昆山杜克大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充满激情、创造力和学术热忱的师生及各界员工。我们认为多样化的历史、观点、经历、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社区,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所有成员都被接纳和欣赏的社区环境。我们对包容性的承诺扎根于学校的办学使命之中。 在昆山杜克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学生和教职工都将差异视为开展深度对话、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塑造创新思维的机遇。昆山杜克大学寻求促进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无论其在文化、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年龄、国籍、社会经济背景、能力或其他任何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社区文化,致力于培养学识渊博并充满热忱的世界公民。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东北农业大学
关注
【工作环境】要多差有多差 【薪资福利】要多低有多低! 【团队氛围】……自己琢磨吧! 【个人发展】一点发展没有……信不信自己琢磨!
评价
2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武汉科技大学
关注
环境一般,待遇很差,常年拖欠工资,领导也是些混日子的
评价
2.5
评论数
4
内推招聘
0
山东科技大学
关注
只要不担误事,时间比较自由。
评价
2.5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陕西科技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陕西科技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是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和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迁西安市。 学校作为“西迁群体”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18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居全国第124位。 学校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校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 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亚欧贸易与数字经济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文化与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阿尔斯特学院和体育部等16个学院(部)。 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本科专业70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拥有“长江学者” “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领域1个,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院士创新团队9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位列全球排名前3‰,化学位列全球排名前3‰,工程学位列全球排名前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10个。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5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8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材2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91项。 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陕西省绿色学校”“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依托学校成立,入选首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荣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国第一所三届蝉联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 在师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个人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其中,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29项,铜奖48项。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就业与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 学校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国民经济主战场、生命健康,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89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3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出版著作141部,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3065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深度融入陕西高质量发展 “秦创原”科技创新总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一院一市”校地合作,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高校。通过“一院一策”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1+2+1,3+1,2+2双学位项目和学期访学项目。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陕西科技大学-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项目,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乡村振兴、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等培养专项5项。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国家公派出国师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中亚五国等40余个国家硕博士层次学生来校学习。 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学校成为唯一一所连续两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连续四年在省属高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学校作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拥有全国“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8个;全省“标杆院系”5个、“样板支部”7个;3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实施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西安未央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邮编:710021 太华路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北路43号 邮编:710016 咸阳校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 邮编:712081 电话:(029) 86168012 传真:(029)86168012 网址:http://www.sust.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福建农林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20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2万人,其中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其中博士95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类)65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145人,其中专任教师2006人。拥有全职在岗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72人(547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50人(117人次),包括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10人、万人计划9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十三五”以来,学校获纵向科研计划项目2700多项,科研经费近10亿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08项,包括杰青2项、优青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部省级成果奖励119项,其中一等奖19项。在全球首次破译甘蔗、四倍体花生、菠萝及睡莲基因组,以第一完成或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学术成果6篇。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选育出的甘蔗、黄麻、杉木、甘薯、花生、茶叶、蔬菜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海峡种业创新研究院,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团队支持计划,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服务我省乡村全面振兴。 学校是教育部“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有来自39个国家149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学校率先对台湾开展单独招生,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国际组织项目等资助公派出国留学。学校还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三面山林环绕,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学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校园产权占地4500余亩,非产权占地1200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余亩,教学林场5.5万余亩,资产总值46.8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09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45万册。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江西财经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2008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江西财大师生共度除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激励着学校永葆奋斗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办学历史:江西财经大学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政经济学院(简称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遭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办学特色: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新路子。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学校锚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两个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朝着“百年名校”江财梦奋力迈进。 3.办学条件:赣江碧水,滕阁夕霞。有校江财,立于豫章。学校坐落英雄城南昌,东临赣江碧水,西接梅岭烟霞,北吸锦绣庐山之灵气,南纳雄伟井冈之精神。现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不含独立学院共青校区)。占地面积共22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1435万册(含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校园幽香雅静,错落有致,层重叠翠,湖光潋滟,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 4.机构设置: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共17个教学学院,国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 设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智库建设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深圳研究院,赣州研究院等8个独立设置科研机构;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江西省应用统计研究中心等7个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生态经济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江西省经济预测与决策研究中心、国势研究院、红色故事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等5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与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现代金融研究院等与学院合署或挂靠学院的科研机构。 5.学科专业: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2017年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2018年通过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并获评“A级成员单位”;拥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 ,10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学校共有38个专业参评江西省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23个专业排名全省第一,7个专业排名第二,4个专业排名第三,排名前三的专业数占参评专业数89.47%;学校共有39个专业参评第二轮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其中在定量和定性排名中,22个专业在全省总排名第一,10个专业总排名第二,5个专业总排名第三,排名前三的专业数占参评专业总数的95%,排名前三的专业入围2022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星级专业点,其中18个专业获评五星级专业点,19个专业获评四星级专业点,获评星级专业点数占参评专业数的95%,位居江西省高校第1名。 6.教学工作: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1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中获得高度评价。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2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1个,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拥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于1994年(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修双专业(学位)。2007年学校获得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7.科研工作:2009年至今,学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8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9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10余项研究成果编入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送中央领导决策参考,322篇研究成果、调研报告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9项,在国际一流刊物及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3170余篇,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60余项。学校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培育)、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级重点智库1个。主办的《当代财经》入选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两刊均为CSSCI来源期刊。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紧密联系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江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具有重大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相关论文成果多次获得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充分发挥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智囊团”与“决策库”的作用。学校针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积极推进传统成人教育向现代继续教育转型,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依托学科优势,每年承办国家部委以及全国各地财务、财政、税收、金融、银行和保险系统等政府、企业以及各行业的培训业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8.师资队伍:学校共有教职工2313人,专任教师132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具有博士学位904人;博士生导师184人;硕士生导师874人。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江西省“双千计划”3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员16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学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9.招生就业: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长期以来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位于江西高校前列。全日制本科生2.5万人,各类研究生6千余人。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普通本科生升学率连年创新高,一批毕业生进入全球排名前20的著名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