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日照经贸学校)和日照水产技工学校并入我校。学校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办学宗旨。 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0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被确定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连续三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世界职教院校联盟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卓越奖。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入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与诊改制度建设优秀案例、全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优秀案例50强,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获A级等次。 学校位于日照市烟台路北首,现占地面积1116亩,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1005亩,在校生17289人,教职工1120人,专业技术人员1047人。设有海洋技术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通用航空系、现代汽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会计系、商学系、人文与旅游系、创意设计系、国际教育系、开放教育系、公共教学部、思政部、体育部15个系部,开设水产养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钢铁智能冶金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51个招生专业,涵盖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与信息、旅游、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4个专业大类,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学校先后与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开展了高职与本科“3+2”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试点专业2个,面向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 专业(群)建设方面,学校根植地方产业发展,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形成了“地方发展和培育什么主导产业,学校就设置和建设什么专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聚焦日照主导产业,按照“衔接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对接“向海经济”、现代高效农业、现代建筑业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打造水产养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精品钢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建设省内领先、骨干培育的智能制造、汽车服务、文化创意设计、软件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现代服务、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建设基础支撑、特色发展的旅游服务、会计、商务与管理、航空工程与管理等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设了国家示范专业5个、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牵头成立了海洋与渔业、艺术2个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大师名匠引培、卓越教师培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教师成长“五大工程”,深入推进人才招聘、考核评价、职称聘任、岗位竞聘、绩效分配“五项改革”,全面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11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29人,教授53人、副教授255人,博士34人,29名教师被聘为省、市智库成员,21名教师被聘为省、市科技特派员。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建设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课堂思政示范课程1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建设了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3门、省级课堂思政示范课程7门。承担“国家星火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144项、市厅级项目935项,登记备案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6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59项,公开发表论文4997篇,专利授权592项。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以发展紧密型校企联合体为重点,与5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二级学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办专业、办订单班等合作形式,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等合办二级学院5个,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合办了8个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专业16个、企业冠名订单班71个、共建“集教学实训、产品生产、员工和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型校内外“教学工厂”11个。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文化创意、海洋与渔业2个省级职教集团。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和设备累计超过1亿元,年提供顶岗实习岗位7000多个。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建了建筑特种工培训基地、二级渔业船员培训中心、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等26个国家、省、市级培训考核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开展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5万余人次。建设国家众创空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众创空间、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各1个,建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2个,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4个,建设山东省技能技艺传承平台5个,建设日照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18个,年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到款额千万元以上。通过开放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每年培养MBA硕士、成人本专科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员5000余人。牵头成立中国社区发展协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设立日照市老年开放大学和日照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日照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在市区建设了12个社区教育基地、3个养教结合基地和3个社区教育特色体验基地,常年开展公益课程和“社区大讲堂”活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年公益培训2万余人次。学校是全国22所首批“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实验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教育联盟理事单位”。被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确立为“全国社区教育体验学习基地”,被山东省成人教育协会批准成为“山东省老年教育试点单位”。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校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和现代汽车集团原副会长薛荣兴先生担任名誉院长。与27个国家、地区的119个政府组织、高校及教育机构、企业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举办了中韩汽车、中加建筑、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经世国际学院等1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教育交流项目。强化师资培训打造国际化育人团队,在新加坡、韩国等地设立6个国(境)外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中澳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德(山东)职业培训学院。拓展境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教育部“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中国(山东)—东盟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首批成员单位,在加纳建设库马西国际学院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在印度尼西亚成立海外职业学院,开发坦桑尼亚3个国家岗位职业标准,输出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近100项。践行“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招收培养学历留学生150名,选派近1000名在校生出国(境)学习交流。成功申办中文工坊,通过教育部“汉语桥”等项目,招收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学生1000余名。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率先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成功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创新日职、技能日职、绿色日职、智慧日职、幸福日职”的奋斗目标,学校将立足日照,服务山东,辐射全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学校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8日正式成立的独立学院,以北京理工大学为办学主体,是其重要战略延伸和组成。 学校举办校——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传统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融合协同的“创新发展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位于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金凤路6号,占地面积约5000亩,北倚青葱翠绿的凤凰山麓,面向浩瀚的南中国海,京港澳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从学校的东北两侧通过。学校东门面对广珠城轨唐家湾站,50分钟往返珠海与广州,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内2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波光涟漪,绿化环境达校区总面积80%以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浅潭碧水点缀其中,宁静、典雅,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 学校已建成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等教学和配套设施50万余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10万余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2万余平方米,图书205.2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1亿元。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以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为引领,校本部学科带头人、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建有信息、计算机、机械、化工、材料、艺术、设计等52个实验室(中心)。拥有工程训练中心、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机械与车辆学院实验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商科综合仿真实训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践教学基地、嵌入式系统设计方向应用型人才实训实习基地等8个省级实验(实践)教学基地;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等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校本部的理工科优势,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现设有18个专业学院(教学部),涵盖7大学科门类64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6个,占比56.25%。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现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市级优势学科;拥有1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 学校不断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校本部优势资源,成立了珠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珠海)、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珠海)。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校本部高端科研平台资源,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珠海市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建立了以周立伟院士、朵英贤院士、甘晓华院士、梁慧星学部委员等专家为核心的光电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民用无人机技术、印制材料、高端制造业、民商法、港航物流、产业生态等科研创新团队。学校已建成各级科研平台23个,包括1个省部级实验室珠海分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市级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室,1个市级公共实验室,2个市级公共技术平台,6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 学校注重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发展,截至目前已与国(境)外72所高校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鼓励学生出国(境)访学及深造,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及本硕连读项目。 学校自创办以来,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成就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学校将传承北京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秉持“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充分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办学优势,坚持立足珠海、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宗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学校介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   2003年10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揭牌,掀开了嘉庚学院向优质大学奋进的历史。历经20年的跨越发展,嘉庚学院目前已设有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的13个学院、1个独立系、2个教学部、2个教学中心、1个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和1个科研中心,54个本科专业,82个专业方向,拥有在校本科生约18000人、硕士研究生90人(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嘉庚学院自办学之日起在福建省即在本二批次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全国本二线上考生数占比近100%。嘉庚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是福建省省属院校中省外生源比例最高的院校,省外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58%。2018年12月,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发布了各省20所考生最满意高校名单,嘉庚学院在福建省高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位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校区占地2726亩。校园依山面海而建,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隔海相望。校园建筑以嘉庚风格建筑为主,中西合璧,恢弘大气,错落于湖光山色之间,给学子们营造了沐浴书香、畅游学海、静学深思的修读氛围。   “以学生为中心”是嘉庚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嘉庚学院坚持运用这一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学生工作模式,全力营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   嘉庚学院为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图书馆,提供近200万册藏书和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实验室配套、投资5200万建成的工业实训基地,提供强化动手能力的优越平台。与502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构筑实习预就业的畅通渠道。富有嘉庚学院特色的转专业制度和教师答疑制度,使学子在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环境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快乐成材。   嘉庚学院遵循“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大力发展科研工作作为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生长点之一。一方面,学校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既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又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力度,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如今,学校已拥有一支由900余名训练有素、教研并长的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758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级196项、省级562项),9项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含1项特等奖)。近几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拥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校企合作创新平台13个、各类科研项目919项(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115项)。   开门办学,强力推进国际合作,是嘉庚学院一直遵循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活跃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各国的外籍教师的身影。学校与英国、西班牙、日本、荷兰、美国等国家的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校际交流与合作,也积极与台湾地区高水平高校开展互动交流。学校共与24所境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在校主陈嘉庚先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指引下,嘉庚学院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嘉庚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国际性赛事获奖178项,全国性赛事获奖1377项,区域性赛事获奖236项,全省性赛事获奖2410项,日益树立起“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18年11月,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月薪调查报告》《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晋升调查报告》中,嘉庚学院毕业生平均月薪位列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四,毕业生晋升总监级高管人员占比高居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二。   2014年开始,嘉庚学院迈入新一轮跨越发展,提出“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以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以实践教学、开放办学、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为生长点,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努力实现成为国内同类高校中一流的、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一所新型优质高等学府的高远愿景。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学校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21号),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创建于2001年,现有7个学院,68个专业,在校学生17000余名。学校现有成都校区和什邡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400亩,其中,成都校区位于IT、电子类企业云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西区,什邡校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什邡市。 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愿景、使命、价值观 愿景: 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 使命: 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为其成人、成才和终生自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会创新、能成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价值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团结、敬业、创新、超越”的科成精神。 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艺术、体育、设计和航空等多学科门类专业交叉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成都,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及国民经济建设。 办学理念 秉承“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坚持“一个宗旨,三个面向,四类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长远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办学“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坚持在传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办好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核心专业,经济管理与人文类专业,游戏、动画、艺术设计与体育类专业和航空航天类专业。在办学中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 办学成绩 学校荣誉:自创建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四川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等多种荣誉。 专业及课程建设: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五门:《集成电路原理》、《大学英语》、《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商务》。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4个: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 ●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骨干)专业2个: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室建设:学校现有8个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57类124间各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3387平方米。 8个实验教学中心分别是: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教改教研:学校现有教育部教改立项2项、四川省教改项目11项、院级教改项目317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项目93项,成都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3项;国腾创业投资基金项目92项。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40篇,SCI26篇、EI47篇,获得专利66项。 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微软课程最佳改革奖”等多种荣誉。学校高教研究所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 教材建设:近年来,全院教师共主编各级、各类教材90部、讲义18部,出版的教材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9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计算机和信息类规划教材10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4部,21世纪高等院校云计算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部。其中,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编写的教材《云存储系统——Swift的原理、架构及实践》,填补了国内本领域教材的空白。 师资队伍:学校已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优秀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多名教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同时,为了使我院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师资资源,学校全面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名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及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为我院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课堂教学:学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怎样上好第一堂课”等多项教学活动。 合作办学: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全院有各类学生实习基地52个,各类合作企业135家;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一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和境外进行交流学习。 校园文化:学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一体两翼”(育才工程,百叶计划和科成计划)为核心,以“一系一赛”(一个系一个科技竞赛)、“一系一品”(一个系一个品牌活动)和“三个中心”(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积极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力营造“勤学、乐学、自律、诚信”的良好学风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全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现有80多个学生社团、协会,自办有《团学视窗》和有线电台(flyradio),打造了百叶讲坛、音乐秀、辩论赛等品牌活动。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共青团工作二等奖”、“成都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等多种荣誉。 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先后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四川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信息应用技术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多个一等奖。此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同时,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共青团成都市“创业之星”等多名优秀人物。 学校自创建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分布在计算机、微电子、电子信息、通讯、金融、图形艺术、航空服务、文化等行业,遍布美、英、德、澳、日、新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维佳,“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和“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毕楠、黄婷、张秋奕,抗震救灾英雄魏来,2019年中国福布斯U30获得者小池集团CEO周凯学,腾讯安全平台部总监、腾讯T4安全专家胡珀,美团集团信息安全中心高级安全工程师李中文等优秀校友。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通过推进和落实发展规划,全面充实办学条件,继续强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和特色发展,全力抓好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实现“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的目标不断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学校介绍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首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一百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东大文化,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彰显着自己的办学特色。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与冶金工业部批准,成立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1993年,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随之更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以来,先后承担“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项目及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通过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教育创新战略,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活力充沛、特色鲜明的大学。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滨海城市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习氛围浓郁。目前,校园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5.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4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3人,硕士、博士生导师265人。建有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秦皇岛分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8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学校共享东北大学全部博士和硕士学科点资源,单独设有光学工程、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在7个学科门类、17个一级学科方向上对东北大学学科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由东北大学统一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现有全日制统招在校本科生10400人,硕士研究生1206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学生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本科生录取分数连年增长,2022年,在招生的30个省份中,理工类20个省、文史类9个省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控制线100分以上;研究生招生一志愿录取率和录取毕业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比例连年大幅度提升。每年有超过50%的毕业生在央企、行业头部企业等重点领域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志愿投身西部、考取选调生、应征入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自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万余名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秉持“传道、悟业、引领、求索”的教学理念,贯彻“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教学方针,按照“两系双模”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研究生培养严格按照东北大学“八个同一”原则,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培养过程把关,全面实现同一培养标准,保证同一培养质量。现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建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3个,示范课程8门,教学名师和团队11个。五年累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项,河北省教改项目125项,获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9项。 学校积极深化育人特色,实践育人成效显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项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及以上奖励1400余项、省级奖励2900余项。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为河北省首批双创学院建设单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开展多维度实践锻炼。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等。鼓励学生均衡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组建高水平民族管弦乐团,承担“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学生多次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优化科研环境,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以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20余个。设有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智能感知与光电检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地震光电探测分中心,东北大学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985工程”实验室2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获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五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99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5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6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1项。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先后与美、英、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共同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鼓励教师出国(境)交流访问,为师生提供长短期出国交流项目50余项。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涵盖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个层次的留学生。 学校积极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推进。先后入选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首批河北省科协智库研究基地。获批建设河北省第二批外国专家公寓,自主创建民族学博物馆。先后成立中国满学研究院、中国长城研究院等41个研究院(所),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决策智库作用。目前,已与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河北等省市100余个地、市、县和一批央企、民企的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提供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前,学校正在按照东北大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一流大学建设,坚定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为尽快实现“建成与东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燕京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优秀独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燕京理工学院,2016年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学校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京行政副中心,距天安门仅38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和环首都、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发展途径。秉承“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恪守“勤奋创新 璞玉成器”的校训精神,形成了特色的“3+1”(理论教育与应用能力训练)、“1+N”(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多样化需求,培养以“四会五有”(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持续推动美好生活社区建设,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和京津冀地区同类学校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现代电子图书系统。 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现设有智能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体育学院、法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以及24个专科专业,其中现有制药工程、法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产品设计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审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和英语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新兴、 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优秀独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燕京理工学院,2016年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学校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京行政副中心,距天安门仅38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和环首都、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发展途径。秉承“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恪守“勤奋创新 璞玉成器”的校训精神,形成了特色的“3+1”(理论教育与应用能力训练)、“1+N”(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多样化需求,培养以“四会五有”(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持续推动美好生活社区建设,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和京津冀地区同类学校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现代电子图书系统。 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现设有智能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体育学院、法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有63个本科专业以及24个专科专业,其中现有制药工程、法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产品设计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审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和英语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工、管、艺、文、经、理、法、教育、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全方位构筑人才高地,现有教师2000余人,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打造了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组成的名师团队,由特聘教授、教育部专家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团队,由企业讲师、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团队。学校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获批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9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获批国家专利83项。 学校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共担共享”的校风、“精雕细琢”的教风、“格物致知”的学风。科技文化节、建筑文化节、会计文化节、商科文化节、体育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校友节等让校园文化活力全面释放,四川震区支农支教路、感恩教育、千人进社区、国际海棠文化节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活动。国际大学生时尚设计盛典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时尚设计类专业赛事。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启迪智慧、勇于创新,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达7000余人次,优秀学子刘江姗以大学生身份参军服役中国仪仗队,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杰出校友关再泽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受到习总书记会见,成为学校榜样人物。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依托,建立37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就业率和考研上线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有45%以上的学子实现在北京就业的梦想,每年都有众多学子考入双一流院校攻读研究生。 学校坚持走多元开放的办学道路,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国内“产学研协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双循环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另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让学生享受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哺育。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了“微留学”学习基地,为学生开设了“海外深造”定向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机会。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联合国副秘书长娜塔莉亚·卡内姆等世界政要领袖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等世界级大师到访燕理,受聘国际导师、特聘教授。多名学子走出国门站在世界舞台发声。杨与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2019年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刘炼获授中非人口发展会议“中国学生大使”,受邀前往非洲加纳参加会议;李丹阳受邀在肯尼亚参加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学校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前进,已成为我国优秀的民办高校之一。先后荣获“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等荣誉称号。在2020年武书连排行榜中综合实力雄踞河北榜首,连续六年获得河北省年检优秀单位,多年被权威媒体和机构评为“品牌实力民办大学”“全国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 学校全方位构筑人才高地,现有教师2000余人,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打造了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组成的名师团队,由特聘教授、教育部专家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团队,由企业讲师、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团队。学校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获批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9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获批国家专利83项。 学校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共担共享”的校风、“精雕细琢”的教风、“格物致知”的学风。科技文化节、建筑文化节、会计文化节、商科文化节、体育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校友节等让校园文化活力全面释放,四川震区支农支教路、感恩教育、千人进社区、国际海棠文化节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活动。国际大学生时尚设计盛典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时尚设计类专业赛事。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启迪智慧、勇于创新,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达7000余人次,优秀学子刘江姗以大学生身份参军服役中国仪仗队,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杰出校友关再泽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受到习总书记会见,成为学校榜样人物。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依托,建立37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就业率和考研上线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有45%以上的学子实现在北京就业的梦想,每年都有众多学子考入双一流院校攻读研究生。 学校坚持走多元开放的办学道路,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国内“产学研协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双循环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另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让学生享受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哺育。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了“微留学”学习基地,为学生开设了“海外深造”定向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机会。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联合国副秘书长娜塔莉亚·卡内姆等世界政要领袖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教授等世界级大师到访燕理,受聘国际导师、特聘教授。多名学子走出国门站在世界舞台发声。杨与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2019年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刘炼获授中非人口发展会议“中国学生大使”,受邀前往非洲加纳参加会议;李丹阳受邀在肯尼亚参加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学校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青岛城市学院
学校介绍 青岛城市学院创立于2004年,前身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青岛城市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合国际优质资源,提供立足城市、面向全球的教育和公共服务,以独特的国际化视野,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现已加入AACSB全球商科教育联盟成员,成为大陆地区第102位成员高校;在2022软科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40,青岛第一。 学校占地1058亩,设有本科招生专业32个、专科招生专业13个,并建有89个实验室、12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55亿元。 学校融合国际优质资源,成立了“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由11名国际会员和9名中国会员组成,负责对学生开展授课、讲座等内容,为学校的卓越师资团队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以国内一流大学标准选聘师资,现有专任教师880余人,其中9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87%具有知名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4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150余人具有海外知名高校背景。 在保障学术与教学水平的同时,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活动的参与感,拥有120多个优质社团,并配备专业老师指导,参考国外高校的社团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每年举办200多场校园活动,在这里,你将经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在就业方面,综合就业率历年来达98%,毕业生就职于字节跳动、爱奇艺、华为、中建、青啤等中国名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在深造方面,毕业生遍布爱丁堡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或世界顶尖名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开封大学
学校介绍 开封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始建于1980年,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涵盖工、管、文、经、医、艺6大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占地1753亩,建筑总面积约43.2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5.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621.26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8.07万册,电子专业期刊25377种。 学校设有14个院部,常设专业53个,全日制在校生18442人,生源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学校具有接收留学生资格和派出留学生资格,与英国、澳大利亚有联合办学项目。 学校现有校内外教职工112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7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429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际牙医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4人,开封市拔尖人才12人,学校专业带头人49人。学校还在国内外聘请了专家学者和行业能手担任客座教授。着力培养了一批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组建了一支由生产一线工程师、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工作站。 学校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研团队发展,提升科研水平,五年来,立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20项,市厅级项目608项,校级博士基金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29项,开封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42项;获得专利总数293项,其中有22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4项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学校创办有《开封大学学报》,是河南省一级期刊、中国“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拥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学校拥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7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1个。 学校被列入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学校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全国就业50强单位,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首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省德育工作评估优秀院校、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董事会积极探索社会各界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1994年,成立了以香港金鑫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博士为董事长的开封大学董事会,并与珠三角、长三角等14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与董事单位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校董合作领域,服务董事单位,助力董事单位发展,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开封大学建校以来,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团结进取,严谨治学”的开大精神,秉承“明德、励学、笃行、创新”的校训”。提出“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精准服务、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引领学校发展的“九大坚持”:坚持党的领导,立德树人,确保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促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坚持丰富、深化学校多年探索形成“就业、培养、招生”相结合、“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两个“三结合”办学模式;坚持立足开封、服务地方,面向现代化、主动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五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工为主,主动对接开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服务新兴工业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专业群,实现精准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创建优质学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京学院
学校介绍 西京学院坐落于古城西安,是省属普通民办本科高校、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创建于1994年,2005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2011年学校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8年被陕西省确立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202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2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诚、健、博、能”的校训,以创办“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西京精神。 学校立足为区域经济服务,坚持特色发展,确立了以“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学校现有5个专业硕士点,39个本科专业,多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解决一定复杂问题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四个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立足陕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国防科技研究院等学术科研平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核心科研团队。《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学校多项科研指标保持在全国民办高校前列,西京学院科研竞争力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落实“四模块五平台三机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统领的“专业+、通识+、一院一品、社会实践”书院育人体系,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学校是“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是全国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创业“全面覆盖、点上突破”和就业“三全一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一融入二协同三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是“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陕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青团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多元文化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韩国、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短期访学、学期交换、专升本、本升硕及海外带薪实习等项目。2016年设立新加坡汉桥学院海外培训基地,为师生打造了海外学习及研修平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是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2005年,其前身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学校有永川和巴南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永川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之麓和巴南区高职城,现有在校生3.6万余人。校园依山傍水,花繁树茂,环境秀美,荣获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称号,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完备,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可满足全校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楼所有教室都配有成套多媒体设备和部分智慧教室设备,120余个土木建筑类、电气信息类、机械设计类、经济管理类、传媒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类等专业实验室和8个工程实训中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设有包括重庆大学各学科知名专家、教授在内的教学督导组合教学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评估。 学校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5个,覆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符合国家特别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工、管、经、文、法、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机制,现有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软件工程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4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已具备了申报国家“双万计划”专业建设点资格。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16年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万余人,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认同,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2016年荣获“重庆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和“重庆市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奖”;2018年获批重庆市第六批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第二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2013年以来,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同类院校报考热度排名第一;2015—2020年,连续六年重庆市同类院校排行榜第一名,连续六年荣膺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等“年度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称号,荣膺2020中国五星级独立学院;2021—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称号;2022年获评“第六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秉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道路,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