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南昌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南昌师范学院(原江西教育学院)是江西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现有昌北、青山湖两个校区,是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公室,是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是江西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西省学校红色文化宣讲基地、江西省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江西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江西省国民营养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综治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江西省节水型高校、江西省高校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学校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江西省研学旅行研究会、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江西省谱牒协会、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江西省高等学校摄影学会、江西省食育学会等一批省一级学会以及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学校长研究会、小学校长研究会、幼儿园园长研究会设在学校。 历史悠久。作为江西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南昌师范学院从南昌市豫章中学小礼堂出发,六易校名、十迁校址、几更体制,走过了艰难坎坷而卓有成效的办学历程。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江西教育学院,新中国江西省人民政府首任省长邵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69年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成立江西井冈山大学。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独立办学,1981年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全国教育学院会议,会后颁布《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30号)。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奠定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019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1月被列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2个教学学院,设有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万余人。现有28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15个师范类专业通过第二级认证或接受专家组进校考察,均获教师资格证免试认定资格。学校在长期教师教育办学过程中,凝练出师范生“腿上有泥、身上有汗、心中有爱、师能有长”的“四有”气质品质,从“师德、师风、师能、师技、师长”五方面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传承学校独具魅力的师范红、师范味、师范情、师范力、师范美,展示教师教育时代品格和时代精神,成为江西教师教育的办学样本和新时代展现。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经验入选第77期《教育工作情况》,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 师资水平高。建校以来,在逻辑史、书院史、学校管理心理学、古籍整理、训诂学、拓扑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领域涌现了周文英、李才栋、李旷、吕小薇、邓志瑗、吴东兴、袁牧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学校现有教职工819人,专任教师598人,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35.79%,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6.96%。一大批教师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科技成果特等奖、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6人次,省“双千计划”人选、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省金牌教授等省级人才59人次,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42人,聘请欧阳自远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63人担任荣誉(客座、兼职)教授。大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承担《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意见》和每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报告》(基础教育蓝皮书)的起草等任务。 特色鲜明。学校根植基础教育谋发展,扎根赣鄱大地办大学,情系江西老区育人才,以师资培养培训“起家”,以教师教育“兴业”,承担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中小学合格教师的社会责任,肩负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历史重任,勇担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时代使命。立足“以师为主、根植地方、突出应用”的办学传统,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育人”校训,坚守“立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强师能”的价值追求,孕育“红色初心、砥砺创新”的办学精神,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全校28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占比60%,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做优做强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群,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商务英语3个专业获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围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策应江西教育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等战略,打造文旅融合类专业群,现有一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产教融合育人示范项目、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江右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积极培育并形成了“五青”思政工作体系金色名牌,“双师双红”党建金典品牌,“四有”亮“四色”、“五师”融“五范”的金色教师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金字招牌。 育人质量好。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家禽分子育种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共建食育基地和中国食育研究院;与南昌大学、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合作共建旅游孔子学院;有江西省卫健委、江西省教育厅授牌成立的江西省国民营养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与江西省文旅厅合作共建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与江西省文旅厅、南昌市政府、资溪、金溪、永修、南昌经开区、泰和、南丰、萍乡、赣县区等地方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正邦集团、江西电信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建有家禽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市莼菜综合研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中心、江西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江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育人示范项目。借力合作联合开展科技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2023年省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我校科研人员参与获奖4项,其中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食育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发起成立江西省食育学会,并开展江西省食育普及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研学检产”食育一体化建设,打造中国食育“江西样板”,助推食育新发展。学生屡获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线上智能跳绳挑战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冠军等奖项;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等荣誉。学校师生主编、主导、主演的“金色赣鄱”江西彩车展演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地方彩车最高奖项“华美奖”。师生获2019年教育部全国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三等奖,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类一等奖、三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奖,教育部“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作品,“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一等奖获奖数量三年蝉联全省高校前茅。学生受邀赴巴基斯坦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演出、赴印度尼西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演,旅游孔子学院学生在2022年G20峰会期间受邀参加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巴厘岛机场的接机活动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会见印尼总统夫人伊莉亚娜的接待活动。“一线生鸡·金凤筑梦”大学生扶贫助农创新创业项目代表江西省高校参加2019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莅校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建设专题调研时充分肯定学校育人成效。 培训优势显。学校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项目及省培、委培、援培项目,培训学员遍布全国18个省、覆盖江西11个设区市的100个县(市、区),培训效果年年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学员、专家的好评。国培案例入选教育部优秀典型工作案例。自建校以来,学校集中培训中小幼教师、校(园)长15万余人次,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400余万人次。学校培训过江西9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和80%以上的骨干教师,连续承担7期江西名校长培训工程。江西2400余名省级特级教师、省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800余人在学校参加过集中培训,100%参加过学校远程培训,为江西中小幼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学习作出重要贡献。 社会影响大。学校累计培养学生15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的知名校友,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80余人,教授、博导、硕导,高级、特级等名优教师万余人,成为江西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树牢人才培养中心定位,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顺利实现“申硕更大”,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许昌学院
学校介绍 许昌学院坐落于汉魏故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新城。许昌区位优势突出,距省会郑州80公里,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郑许一体化正加速推进。许昌交通条件便利,形成了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许昌经济基础雄厚,现代工业体系齐全,重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稳居河南第一方阵。许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花木之都、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腊梅文化之乡,先后获得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森林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 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8月的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1946年7月,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成立,五区联师并入许昌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健康发展,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首批复办师范专科,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0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高校,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被确定为全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省深化以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35019.0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119830册,拥有高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文化活动场馆和智慧校园系统,建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钧瓷文化艺术馆、吴道子美术馆等。 学校有教职工1764人。有中原学者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4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中原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原青年拔尖人才,6人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4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有5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6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0个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聘请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学术领军人才在内的一批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有69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形成了融入地方、贴近产业、理工为主、突出应用的专业格局,电力装备与信息工程、新材料与能源、食品医药与健康等专业集群特色明显。有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试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收有外国留学生。有全日制在校生26343人。 学校有6个河南省重点学科,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1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设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试点单位等,与地方重点企业联合成立有1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颍川众创”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许昌大学科技园是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许昌市政府每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许昌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和河南省十佳学报,“魏晋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美国俄勒冈理工学院、美国贝尔维尤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韦布洛分校、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加拿大卡普顿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等国外高校联合举办有合作办学项目。与许继集团、森源集团、瑞贝卡集团、西继电梯、黄河旋风等地方知名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成立行业学院,共建产业联盟,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表演金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金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艺术节“金刺猬奖”等。 学校秉承“崇德砺志、博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建设“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形成了“团结和谐、勤奋严谨、文明诚信、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曾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扎根地方办学,强化内涵提升,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开放融合,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吉林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素有雾凇之都美誉的北国江城—吉林市。学校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建设院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学府,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吉林中等农学堂。2003年10月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体并入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组建的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更名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学校现有九站和左家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6.3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39亿元。图书馆中外文纸质藏书118.6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64.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7个,标本馆收藏野生动植物标本3000余件。 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农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9个办学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893人,其中本科生11128人、专科生2765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997人。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单列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970人,其中教授95人、副教授243人,博士221人(含合作办学博士11人)、硕士560人,“双师型”教师290人。国家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2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新秀2人,吉林省优秀教师3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1人,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个。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 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包括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1个专科专业,以农学(特产)为优势和特色,涵盖工、农、文、理、经、管6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金课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 学校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8个,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丰粮工程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核心及检索论文930余篇,审定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15个,获批人参、黑木耳等地方标准7个,国家发明专利37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20项,成立6个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心),50余名教师获聘12582/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6万余人。 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中心,不断夯实“平台+模块”理论教学和“三实一研”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9个办学学院均成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与珠海世纪鼎利集团联合建立产业学院,与大北农集团、长春旭阳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学校实施“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与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就业服务平台,与400余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合作协议,建有1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逐年提高。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境)外进行研修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近三年出国留学生近30人,分别与韩国庆南大学、中部大学举办了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收了来自中亚、非洲等10余个国家的36名留学生。 百余年栉风沐雨,几代人励精图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凝练了“厚德图本、励学笃行”校训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工作示范院校”“吉林省文明单位”,学校党委被授予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在建成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道路上奋勇前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1978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院校,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河北省唯一以培养土木建筑类专业人才为主的公办普通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和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高校。 学校坐落于冬奥名城张家口市,占地面积81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241人,博士58人,硕士610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76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6人,本科生13980人),继续教育在读生7366人。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数理系、外语系、信息管理系等11个二级学院(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以土木建筑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水利、艺术、机械、电子信息4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45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5个专业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现有2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3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众创空间),1个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现有1个河北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12个研究所,校企共建248个实习基地和15个科研基地。学校图书馆藏书203.75万册,其中纸本图书125.31万册,电子图书78.44万册。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秉承“艰苦朴实、勤奋进取”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道路。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结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师资队伍素质、校园文化品位、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全面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国家和河北省的城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尤其是在建设行业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学校正深入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助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加快建成“国内知名、域内一流”的“河北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体育学院
学校介绍 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根据中共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同时在全省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天津体育学院。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部分高中及大学的体育教师及较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69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陈家琦、马喻、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藩、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1115.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约38.86万平方米,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9千余万元。学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78万平米,现有纸质文献馆藏总量44.2万册,纸质期刊851种,拥有数据库45个,电子图书总量104万余册,电子期刊总量127万余册。 学校已为国家体育和教育战线培养了3万余名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人才,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市劳动模范、国家队教练员和金牌运动员。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中国人骨龄发育标准、体育情报、体育法制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5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39人,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1274人,来华留学生67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5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7人,具有副高级职称12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86人。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8人,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5人。学校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4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7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1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市场营销、特殊教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我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四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学、特殊教育、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2门天津市大中小学“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4门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9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为“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2001年以来,我校教学成果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另有10项教学成果获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8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013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09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著,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获A-等级。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第一批天津市重点学科。体育学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特殊教育、运动健康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学校的“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和“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等3个团队入选为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获评成为天津市高校智库,并获得“2018-2019年度天津市优秀高校智库建设项目”称号。“全民体质与主动健康”智库成功入选天津市首批重点联系和推动建设的科技创新智库。学校体质检测中心获批“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学校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了全国首家“智能体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运动营养与健康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政府、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四方签约,共建崇礼冰雪运动院。我校参与筹建的西藏昌都市特教学校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中心现已投入使用。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431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防科技战略先导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一般及青年项目2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0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5项、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项(含重大项目1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259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天津市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4项,出版著作、编著、教材工具书等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2021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在“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名排名”中,学报获体育学学科期刊转载量第6名,转载率第9名,综合指数第7名成绩。在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体育学)排名第9名(Q1)区。2021年《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在“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示期刊评选中,作为“中国精品期刊”入围并进行展示。 学校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我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先后代表天津市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两金二银四铜的优异成绩。2021年,我校多名大学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东京奥运会,1名学生获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铜牌。我校学子担任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项目试滑员,为冬奥会贡献出天体力量。目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运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天津市及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与中国排球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排球学院,与中国柔道协会共建中国柔道学院,与中国棒球协会共建中国棒球学院,承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足球项目)主席单位工作,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共建天津体育学院水上运动学院。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德国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市高校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承办第19届国际女童与妇女体育运动协会(IAPESGW)世界大会,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鲁班工坊,助推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落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4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以及涵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 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夏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历史名城——固原市原州区,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为1975年建立的六盘山大学,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固原地委副书记胡启立任六盘山大学筹备小组组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成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学校。2016年成为宁夏首批整体应用转型试点高校、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质。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治区高水平本科教育试点学校、自治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学校。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11月,获批“自治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高校”。 建校40多年来,学校深深扎根宁夏南部山区,以服务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几代宁师人恪尽职守,风雨兼程,诲人不倦,薪火相传,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和“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倡导“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力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近5万人,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学校现有古雁、文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27907.2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8.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6.3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461万元。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99.78万册,电子图书109万种,拥有中文数据库19个、外文数据库2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现有教学单位16个、教辅单位5个、科研单位1个、党群行政单位16个。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体育、电子信息、艺术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40个普通本科专业和5个职业本科专业,初步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自治区“一流学科”1个,自治区“一流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1个,自治区“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1个、重点学科3个,其他区级重点学科3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一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2个、培育平台1个,自治区高校新型智库1个。有校级重点学科17个、研究(工程)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1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自治区一流基层教学组织9个,自治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班”5个,自治区“一流课程”4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722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教授110人、副教授1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53%,有博士101人,硕士42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50%。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自治区第四批“国内外引才312计划”1人,自治区第五批“海外引才百人计划”1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3人,自治区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4人,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自治区优秀青年后备骨干人选3人,自治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7人,自治区“塞上名师”1人,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1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自治区优秀教师4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人,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1人,自治区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9·10”奖章5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人,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2人,全区五一巾帼标兵1人。固原市“六盘英才”3人,固原市“六盘名师”1人。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680人(含公费师范生1445人)、本科预科生262人、在校研究生617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560人。学校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左右。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与宁夏大学实施联合办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东北师范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台湾屏东大学、静宜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突尼斯国家高等教育学院、新西兰马尔伯勒理工学院,马来西亚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英迪国际大学,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等20余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自治区“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多次获固原市“平安校园”称号,被固原市评为“园林式单位”。学校是“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会议成员单位、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升大创博”新目标,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范教育办学主体,突出教师教育优势特色,推进文法、理工、艺术、体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为方向,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到2025年,建成教师教育特色优势鲜明、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强的西部地区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国家师范教育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陇东学院
学校介绍 陇东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庆阳地区农业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陇东学院。2012年庆阳卫校整体并入。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被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被教育部列为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学校实行省地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现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馆藏图书173.2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221人,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教职工134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6人,其他各类高级职称人员1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9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人才工程、“园丁奖”和“成才奖”获得者54人,35人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1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讲座教授”,2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59人获“陇原人才服务卡”;兼任兄弟院校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87人。 学校设文学与历史文化、教育与体育、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农林科技、艺术、石油化工、土木工程、智能制造、医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新能源等14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招生专业56个,涉及文、理、教、工、农、管、法、医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生物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南梁精神概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宁中湾林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土木工程、小学教育、农学、历史学、经济学、石油工程、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学、中国近现代史、文艺学、建筑工程5个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农林科技、石油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建有中国史、生物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黄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种质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陇东旱地作物种质改良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梁精神研究中心、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中心,甘肃省陇东地区植物标本展示特色科普基地,陇东道情皮影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南梁精神研究中心。与庆阳市共建陇东冬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现代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荒漠化防治研究中心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共建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与兰州大学、合水县人民政府共建子午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校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留学。学校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意大利图西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等23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战略联盟发起院校。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安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收来自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签订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学习。学校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等9家企业联合成立了陇东学院微软IT学院。挂牌成立庆阳数据信息产业研究院。与达内集团、杰普公司共建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与开发方向)等4个专业,与深圳艾比森公司合作,组建“艾比森班”。学校与庆阳市七县一区和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等单位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西安和新疆等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年度平均就业率和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扎根高天厚土的陇东黄土大塬,浸润“岐黄故里、周祖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南梁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11万余人。先后获“全国服务三农金桥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陇东大讲堂”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奖励。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申硕工作为统揽,坚定举红色旗帜、走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办学,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逐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夷学院
学校介绍 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总体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积极培育新型工科,努力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武夷学院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学校现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91亿元,图书馆藏书260.7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宽带网络等各类设施齐全。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万人。设有13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应用型)学科8个、省级特色(一流)专业24个、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建8个产业学院,其中,圣农食品学院、武夷茶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科研平台:学校建设有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省级竹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支。 ●师资力量: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100余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7.1%,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91.8%;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90余名。此外,100余名院士、“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一批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创新创业: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武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选福建省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福建省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首批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星创天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等。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奖项1000余项。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00+200”的孵化格局已经形成:校内在孵项目100个,辐射校外校友企业200家。 ●开放合作: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十年来,已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近40个国家400多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承接国际友人、海外华裔及香港、台湾、澳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游学班、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全国率先创新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4+0”办学新模式,吸纳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共育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文化节、文化讲坛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40余个,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入选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朱子拜师礼”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荣誉: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红十字会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单位”“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运城学院
学校介绍  运城学院肇始于1978年成立的山西师范学院运城师专班,后更名为运城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与运城地区教育学院、河东大学(筹)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运城学院;201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确立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被确立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建校以来在不断奋斗中凝聚形成了“立德有为”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孙功炎、景克宁、王树山、尚恒元、滕崇德、柴继光等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先后在此弘文励教。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师范专科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文明校园”等80余项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先后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设有17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等十大学科门类,32个专业获批二A批次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2.88%(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8%)。拥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三晋英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1”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1人,117名教师在其他高校兼职硕博导师;先后聘请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0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外聘学科专业带头人22人。学校占地总面积3089亩,校舍建筑面积60.28万平方米,河东文化元素点缀其间,底蕴深厚,风光旖旎。固定资产总值16.7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7.12万册,电子图书93.55万册。   学科专业优势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农产品发展学科群入选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应用数学等5个学科被增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项目6项、运城市“1331工程”项目1项;牵头成立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批蒲剧、河东锣鼓、晋南花鼓、晋南面塑等4个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嗜盐微生物资源利用”团队获批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获批1个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与兄弟高校共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实验室获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2个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创新平台,2个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8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1项,山西省一流课程6门(建设课程6门、培育课程5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79项。《运城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河东文化研究”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扎根河东大地,初心不改,为国育才,先后于2012、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稳居全省本科高校第一方阵。近五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奖项180余项;音乐系师生受邀参加“亚洲文化嘉年华”文艺演出;学生任玲、吴敏丽主演的蒲剧小梅花版《西厢记》进京展演,吴敏丽代表学校参加央视新年戏曲晚会;戏剧《恰同学少年》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学校不断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与兄弟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34名。办学经验被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科研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学校深入开展“百名博士入企业、百家企业进校园、百项课题大攻关”活动,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教育部项目9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67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连创新高,横向项目立项1730余项。   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开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的2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波兰、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的6所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在泰国建立汉语实习基地,与韩国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与运城制版集团、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锐倍特超硬刀具有限公司等100余家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连续五年成功主办海峡两岸青年书画展并承办主题研讨会,获得广泛赞誉。   展望未来,运城学院已经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地缘坐标。全校上下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署和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确立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三个发展阶段、聚焦三个战略突破、引深十项重点工程的“13310”发展战略新体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运城学院实现第三次跨越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安康学院
学校介绍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实施特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13亩,校舍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9.35万册、电子图书102万册、中文报刊312种,校园网出口万兆带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26亿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余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秦巴山区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90人,其中专任教师654人,高级职称教师25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74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235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25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43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1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先进工作者、“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师德先进个人23人,4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120余名教师被省市政府主管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汉调二黄”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17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市级科研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校级科技、社科创新团队16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19项;出版著作、教材435部;发表学术论文7048篇;取得国家专利270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423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优秀教材8部。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1项。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0项、省部级奖724项;学生发表论文、作品327篇。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安康学院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访学研修、教学科研合作等工作。已有300余人次师生通过我校对外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教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7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总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