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龙湖集团
评价详情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上海海事大学
学校介绍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学校成功举行110年校庆系列活动。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2018年,学校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2个本科专业。拥有2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水上运输类)。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 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年来,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获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亚洲邮轮学院)、物流工程学院(中荷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港湾学校等二级办学部门。在26000余名学生中,有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近8000人,留学生600余人。在近120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近200名。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向全球港航业单位、政府机构输送了逾20万名毕业生,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 学校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和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将自贸区建设与供应链研究有机结合,以提升自贸区产业链建设水平,促进自贸区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同时推动政府监管职能的转变。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商学院运作模式,与全球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航运金融教育品牌,构筑具有影响力的航运高端人才输出基地。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海事大学、虹口区人民政府等2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心挂靠上海海事大学,是国际航运业发展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为政府和国内外企业与航运机构等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 2014年,市教委将该平台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与境外100余所姐妹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学生交换等。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自2010年起开设“国际班”,邀请美国、韩国、波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校学习“航海技术”“航运管理”等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并开始在非洲招生,这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颁发中国高校本科文凭的海外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吉林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99所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升格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格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6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教、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22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和2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教职工177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3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7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5人,吉林省政府参事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2018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576人,其中,本科生18421人,硕士研究生4506人,博士研究生583人,留学生66人。有在籍函授生11634人。现有73个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专业特色学院培育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3个吉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个省级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90个。拥有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五类“金课”),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部教材获评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资助项目,17部教材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23部教材获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获批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深入推进以新农科建设为重点的“四新”建设,获批教育部“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成功承办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打造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吉林模式”。近两届连续获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多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制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东北优势特色资源与健康食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经济菌物研究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等3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78个省级科研平台。“十四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3项,科研经费达到5.55亿元。获省部级奖励89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在Science、Microbiome、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6篇。主办专业学术期刊4种,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林类核心期刊;《家政学刊》为我国第一个家政学专业学术期刊。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60余家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布局建设了乡村振兴试验站、校地企研发中心、科技小院等一批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精准扶贫的“好田模式”、科技帮扶的“靖宇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180余亿元,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学校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首家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吉林省乡村振兴学院,与吉林省总工会、长春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和长春乡村工匠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学校扶贫模式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大典型”。学校李玉院士荣获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赞比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96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学校占地1325.0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47.62公顷,教学、科研基地977.41公顷,校园建筑面积54.9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3.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86.67万册,电子图书140.29万种。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吉林省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6.6万余优秀学子。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4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学校介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60年建校,是原国家对外贸易部(商务部前身)最早设置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1982年成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4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年入选世界首批、中国首家世界贸易组织(WTO)讲席,2013年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获批WTO亚太培训中心(WTO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唯一区域培训合作伙伴),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入选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高校,2023年获批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持“诚信、宽容、博学、务实”的校训精神,现有松江、长宁、闵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国家级、省部级等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余人。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和数字经济人才,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和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 现有本科专业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以及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等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项目,通过英国商学院毕业生协会(BGA)银牌认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形成全球运营仿真实验、外贸企业调研实践、国际商业创业实践“三阶段循环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申报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构建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体系,入选上海市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上海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好评。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形成以经济学为龙头、以主线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发展合作-国际经贸治理”的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科研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近五年获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奖项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成果的数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现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发展合作、全球经贸治理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法律、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会计、翻译、金融、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国际中文教育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咨政建言优势突出。学校胸怀“国之大者”、融入“城之要者”、落实为“校之重者”, 以裘劭恒、汪尧田、王新奎、周汉民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香港基本法起草、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浦东开发开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为党咨政、为国建言,与海关总署共建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上海),在商务部和上海市支持下全力打造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智库中心),入选上海市重点智库(培育)、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首家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核心智库,入选全国“A区高校智库”1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蓝皮书、“进博会”主宾国进口贸易指数、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中非投资指数等系列重要成果。在临港新片区制度型开放、“进博会”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等领域咨政研究成效突出,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再创历史新高,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持续位居上海高校前列、市属高校第一。其中,《对标CPTPP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暨临港新片区深化开放研究》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并被国务院多部政策文件集中采纳。 战略合作奋发有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大力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商务部、海关总署、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湖南省商务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安庆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等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建设能级,承办多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以共建滴水湖国际商学院为载体与上海自贸区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共建上海知识产权联合研究院,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担当作为。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生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受院校,招收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境外高校、国际组织等缔结合作交流协议。学校是在中东欧地区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市属高校,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致力于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承办WTO亚太教席年会,获评中国WTO事务卓越中心。 九万里风鹏正举。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外”“经”“贸”强特色、拉长板,在奋进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上,加快提升服务贸易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和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能力能级,奋力开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上经贸大”新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曲阜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尼山在望,上庠煌煌。执铎以振,杏坛流芳。 1955年7月设学于曲阜,始称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因校舍尚未建成,暂借山东师范学院旧校舍开门办学。1956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曲阜师范学院,同年9月搬迁至曲阜新校舍。1970年9月至1974年4月,与山东大学文科合并成为新的山东大学。1974年4月恢复曲阜师范学院建制。198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重点建设的六所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11月,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建设日照校区。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22年,省“十四五”重大教育工程曲阜校区扩建项目建设完成。建校近70年来,学校深汲传统文化底蕴,厚植以文化人情怀,传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校训,发扬“勤奋、朴实、团结、进取”校风,发展成为一所基础文理优势突出、多种学科协调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卓越教师特色突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 5个ESI世界前1%学科 17个学科入选软科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11个博士一级学科 25个硕士一级学科 11个博士后流动站 3337亩占地面积 685万图书馆纸质藏书449万册、电子图书236万册 固定资产总值17.5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62亿元 学校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特色、追求卓越,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孔子家乡大学。2012年以来,先后入选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第二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教育部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50强、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国家师德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文明校园。在U.S.News2020、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先后位列国内高校第86位、73位,在2020、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先后位列全国地方高校第92位、80位。 学校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5个(工程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其中,教育学为“高峰学科”,体育学、中国史、数学为“优势特色学科”),17个学科入选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教育学学科位居全国前10%。设有博士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招生专业70个,形成了涵盖文、理、工、法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建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智库,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政府在我校设有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名誉校长;现有教职工2545人,其中教授305人,副教授657人;现有双聘院士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项目25人次,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国家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省智库高端人才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全国模范教师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5人,凝聚了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学校秉承中国实学传统,切实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从上世纪50年代的“土蒸馏釜”到70年代的“跳流鼻坎”最优解,到80年代的“长清模式”、90年代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对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我校运筹所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在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7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对接“十强”产业,参与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西经济隆起带建设,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以来,获批横向课题230项,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30余项智库咨询报告被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图书馆纸质藏书447万册、电子图书236万册;公开出版《齐鲁学刊》(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数学杂志》和《现代语文》等学术刊物。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成果。建校初期的“公社数学”曾受到毛主席的赞扬,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高性能晶体偏光器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应用数学、激光偏光、电气信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地规划、物理化学、孔子儒学、教育科学、体育科学等学科领域达到了较高水平。“十三五”以来,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969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0项,包括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大招标滚动资助1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5项,山东省重大科技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5项。特别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0年以第一单位获得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居省属高校第1位,打破了山东省属高校12年来一等奖空缺的局面;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总数居省属高校前3位,连续10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自然科学方面,2019年,获山东省属高校唯一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2020连续两年获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居省属高校第1位,自然指数排名全国83位。 学校发挥孔子故里独特优势,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推动以文化人、为国弘文,全力打造传统文化“两创”新高地。孔子及儒学研究特色优势鲜明,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儒学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以孔子儒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门史(思想史)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省部共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国外交遗产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个。2013年以来,获批儒学与传统文化领域省部级以上课题192项,其中“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尚书》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项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在教育部和山东省支持下,首倡并建成全国唯一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中国教师博物馆,获批山东唯一的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列入山东省“十四五”重大教育工程。学校与省教育厅共建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指导中心。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高校,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高校,先后入选公派留学“省校联合培养计划”、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建有加拿大、韩国2所孔子学院。多年来,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8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三峡大学
学校介绍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具有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以及免试招收香港、台湾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年,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2年,水利工程学科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目前,三峡大学已发展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临床医学等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共有22个学院,有在校生本科专业74个,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89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19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86人,其中教授317人,副教授6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31人;有博士生导师223人,硕士生导师203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40余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340余人。学校还聘请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科战略科学家。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39万余台,设备总值达9.67亿元。建有2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9万种,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建有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双万兆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85Gbps,具有云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达30P(FP16)的先进计算中心,建有106间智慧教室、45间常态化录播教室的全学习中心。学校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先后有6个建设成果入选国家、湖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8%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水利和电力行业就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近3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512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494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80项。 【科学研究】 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方高校国家级能源和环境材料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建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鱼类过坝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智能流体工程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省级军工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各1个;有三峡水库生态系统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智慧能源技术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石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太阳能高值利用与绿色转换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输电线路、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等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有机缓释肥、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4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8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有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7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41项;获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近15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9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巴楚医学》等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 学校长期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英语授课规模最大的高校,2023年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300余人;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1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东交通大学
学校介绍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41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29人,其中专任教师1345人,正副教授653人。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化名家、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主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300余人次。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团队入选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并列全省第三);涌现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省普通高校金牌教师、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全省高校“最美辅导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好人”、江西省优秀志愿者(抗疫类)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等优秀教师(团队)。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有1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2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主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在第二轮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45个参评专业中41个专业被评为星级专业点,其中17个专业为五星级专业点,24个专业为四星级专业点星级专业点,星级专业点占比率为91%。在全省41所参评高校中,星级专业点占比率排名第2,五星级专业点占比率、星级专业点总数均排名第3。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和先进集体;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13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践行科技强国使命,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科研项目承接、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突出业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标志性奖项;实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国家社科领军人才项目等高水平项目承接的突破;学校现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技平台33个,省级重点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个;近5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余项,横向项目2000余项;入选“江西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OP10”(全省仅三所高校入选),获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0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6项,其中一等奖9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22年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获社会力量奖19项,其中一等奖10项,包括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一等奖等。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16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批)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南昌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党支部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就业创业类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全国仅21门);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事三等奖及江西省赛事一等奖(第一名)、江西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总成绩第一名),入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全省第一,江西省、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领导多次来校调研。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和厚实有谱学得好、踏实靠谱干得好、朴实不摆谱合作好”的“三实三谱”华交学子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作为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坚持贯彻服务轨道交通国家大行业和江西地方大产业两轮并转战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通号等集团结成战略伙伴,实现与原铁道部各行业领域战略合作全覆盖,并且积极与广州地铁、南昌轨道集团、东莞轨道公司、南宁轨道集团、宁波轨道集团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影响力。同时,积极与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地震局、南昌市人民政府、赣州市人民政府、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铃集团、江西地建投集团、中国瑞林集团等江西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合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科技创新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2年,学校与进贤县人民政府、江西青花九龙置业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华东交通大学进贤教学点,进一步实现地方繁荣、企业发展与高校建设和谐共存、齐头并进的“三赢”局面。学校广泛搭建校友合作平台,积极引入校友、社会、企业等资源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合作,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要求,为江西地方经济和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党建思政:学校党委坚持将党建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火车头”党建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全力打造“火车头”党建品牌,学校被列为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品牌重点打造对象,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4个,实现了院系党委以及专任教师、教职工、学生党支部国家级荣誉全覆盖。培育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先进典型。 社会声誉:学校是江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全国绿化300佳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先后落户学校,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多次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分前三、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培养出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冠军,多名学生获奥运会前八、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连续1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济南大学
学校介绍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3个学院,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每年本科招生专业70个左右,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380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教授385人,副教授8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18人。现有全职院士5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1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5个(其中,高峰学科1个、优势特色学科3个、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培育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4个;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64个。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11个,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3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16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9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专业(群)5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3个。8个师范类专业纳入教育部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范围,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112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6个,1人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一流教材12部,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9项,山东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8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科创赛事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33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408项、二等奖1147项。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851项,省部级项目18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28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292项。学术论文被SCI、EI、SSCI、CSSCI收录14137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318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济南大学学报》等2种学术期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海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通过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立项实施单位;在金融学、机械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4个专业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举办双学位、交换生、本硕连读、博士联培等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培育及出国留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建有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3个、山东省国际合作研究基地1个,先后获批国家级引智项目2个,省级引智项目5个,在刚果(布)建有孔子学院1所,成立有冰岛研究中心和非洲法语区研究中心、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等3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学校校园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及电子文献800余万种册,中外现刊及电子期刊3万余种。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北大学
学校介绍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双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办于1941年,前身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太原市,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占地面积2439 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8.7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5亿元。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164余万册、电子图书近200 万册、70余个中外知名数据库资源。2020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北大学在全省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中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 ”一流学科3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本科专业93个(对外招生专业86个)。工程学学科群、材料学学科群、化学学科群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 学校现有教职工2811人,专任教师2041人,教授313人,副教授679人,教师博士化率66.8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国家级高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52人,国家级团队、集体12个,省级创新团队18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5人。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700余人;设23个学院,其中实体学院20个,并设有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等教学机构。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一流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具有中北特色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体系和创新创业育人、军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等多维一体的特色育人新格局。学校获批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功申报山西省双创示范基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20名。在最新校友会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排名中挺进百强。在2020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和AMS 奖,作为唯一国内高校问鼎最高奖项SIAM 奖。2023年,首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形成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强化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两翼齐飞,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共计74个,创新团队18个,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设有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近3年来,共承担各类项目395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66项,其中主持国家千万元级以上项目34项。科研经费共计30.62亿元,其中2023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12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0余部。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海洋领域等,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计算机国产化替代、智慧医疗、智慧冬奥等国家重大项目工程。 学校致力于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高。在国防军工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方面业已形成显著优势。学校拥有国防重点学科5个,在地方共建高校中排名第一。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技术工程中心等“国字号”国防科研平台。国防创新计划重大专项立项数和经费数不断攀升。学校始终把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转化作为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已遴选并积极推动40多项可产业化且前景广阔的成果就地转化。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需要,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市和山西煤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能源材料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半导体学院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面向长三角在江苏省南通市建设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在晋城市设立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在运城市、晋中市、长治市、忻州市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忻州市政府共建半导体学院和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中北信创产业基地,与山西百信共建“山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和“信创产业学院”,与长城计算机公司、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共同打造“1+1+1”信创产业生态联盟,与山西航产集团共建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通航产业学院。学校在最新公布的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排名中位列57位。 建校80余年来,学校秉承“致知于行”校训,弘扬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内涵的“太行精神”, 以“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为己任,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 30 万余名又红又专、具有人文素养、国防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他们遍布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书写了服务国防、服务社会的光辉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胸怀“国之大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两翼齐飞、国际化”五大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双一流”大学,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是财政部直属六所高校之一。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我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我省内涵提升和名校建设工程第一所重点支持的高校。2017年12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和“坚定一流目标,贯穿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战略”的1234发展思路。2020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2020、2021年连续获得省属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优秀”等次。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燕山、舜耕、圣井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是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室21个。校舍建筑总面积9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347.9万册,电子图书743万册,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主校区图书馆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设有雅思机考考点,是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中国大陆的第27个官方考点。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24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拥有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本科专业总数比例位居省属高校首位。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 以上专业数 18 个,位居省属高校第 2 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 9 位,是山东省唯一所有专业全部上榜的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30人,其中教授378人、副教授69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3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709人。1人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16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工程);1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7人入选财政部人才库专家,21人次入选“泰山学者”工程,20人入选省级教学名师,39人次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10人次获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等称号。全职引进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人。2022年,学校获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评估“优秀”等次。 人才培养 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拥有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2022年获评中国教育在线“山东省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大众网“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学校实行荣誉学位制度,成立荣誉学院,设有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流教材7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在近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14项。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现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大学生创业园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山东省双创示范基地”。自2015年起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千计划”(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员、贯穿全年”的社会实践特色育人品牌。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嘉奖,2012-2022获国家级重点创新创业竞赛奖项70项,其中,金奖(一等奖)10项,银奖(二等奖)19项,铜奖(三等奖)4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2021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排名第6位。学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五球锦标赛”排球冠军(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三连冠(2008—2011年)、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两届冠军(2012年、2017年)。学校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高度评价,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年度项目7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83项;被CSSCI、SCI、SSCI和EI等检索收录论文1449篇。参与共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重点新型智库1个、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3个,入选首批法治山东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主办《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其中《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年入选“2021-202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同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2021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成果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21项,位列省属高校第1位,全国财经类高校并列第5位,全国立项单位第53位。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社会服务 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打造服务社会“财大品牌”。近3年省部共建课题16项。山东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省教育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以及3个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企业、校友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乡村文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成立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研究成果被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吸纳。4项成果获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获评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智库奖”,入选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实施创新试点单位。 国内外合作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单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教育部“平安留学”培训协办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院校;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创始成员高校之一,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大陆12所高校之一,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北美精算师协会(SOA)UCAP高校,欧亚太平洋学术联盟(EPU)成员学校,“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创始成员,“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滑铁卢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雷恩第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共同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60余个,覆盖学分互认及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培养全过程。学校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历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立欧美同学会。学校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与山东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南昌航空大学
学校介绍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1.办学历史: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高等学校。   2.办学特色:学校秉承“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航空、国防类及相关专业22个,占学校所有专业的31%,拥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等航空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成工科优势明显、航空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   3.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英雄城——南昌。校园环境优美,拥有前湖、上海路、共青城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设备5.2万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约7.4亿元。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料238.3万册,中外文期刊308种,电子期刊49.22万种,电子图书542.03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64个,阅览位4570座。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4.机构设置:学校设有航空宇航学部,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飞行器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航空服务与音乐学院、软件学院、通航学院(民航学院)等17个专业学院,有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孝彭书院等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学校拥有“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学科专业:学校具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三个江西省一流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现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6‰,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6.人才培养: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专项博士招生计划高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教学成果奖95项、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4个、省(部)级优秀教材40部。拥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拥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50个,其中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近五年,我校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6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53项;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77位,位居省内高校第三。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99位,位列省内高校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7.科学研究:学校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政府奖励40余项,其中一等奖17项;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航空学会等科技奖励130余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0余项、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608篇,出版论著170部,受理专利1796余件、授权1095余件,教材662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等3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在内的国家级社科项目20余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入选首批“领航江西”智库成员单位,获批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   8.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计400余人次。   9.招生就业工作: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除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外大多在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万余人,研究生4200余人,留学生240多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9万名。学校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和近40个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商飞公司。学校连续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   10.国际合作: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互派与教师交流,其中,受国家留基委资助人数居全省前列。我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5个,目前在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学生突破1600人。我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开设了航空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4个本科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计算机、管理科学等多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现有来自摩洛哥、孟加拉、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34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00人。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结构,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先后荣获江西省和全国来华留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1.民生工作:学校注重民生工作,推行教职工“健康工程”,发放健身津贴,开展年度健康体检。树立“你选我一次 我念你一生”的资助育人理念,开展多方位、各群体、全覆盖的资助工作,坚持扶困、扶难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提升资助救助力度。除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规定的所有形式外,学校还设有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岗、临时困难补助、困难学生走访慰问、选派优秀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访学等多项资助项目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创新创业实践奖学金、各类社会奖助学金近20项。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12.社会声誉:省属本科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综合评价意见连续五年为“好”,校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省委考核为“优秀”。先后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文明校园、省生态文明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国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全省“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连续九年获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西省平安校园”,成功入选“江西教育走进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十佳大学”。“天宫开悟”航空航天科普精准教育扶贫项目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