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85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有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老彭是商朝贤人,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人。这里孔子道出了自己做学问的一个基本态度。
孔子晚年一共整理了六本书,即“六经”:《易》、《礼》、《乐》、《诗》、《书》、《春秋》。对于《春秋》之外的五本书,后人都承认孔子并非作者,但对于《春秋》,孟子有了不同意见。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言:“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这里,孟子首次指出孔子“作”了《春秋》。他认为,《春秋》以鲁国12国君为顺序,记载春秋时代242年的历史,其间多有“微言大义,”孔子将美丑善恶的标准也巧妙地寓于其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暗中褒贬。况且,孔子并非史官,却执笔著史,目的显然并不在史实本身,而是因为看到周道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毁,欲以史为鉴,告诸后人。用西晋杜预的话说,是“上以遵周公之制,使旧典更兴;下以明将来之法,令后世有治国之法”。因此,《春秋》里其实寄寓了孔子的政治见解。孟子正是看透了孔子的用意,才称其为“作”。其实不仅孟子,司马迁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班固则在《汉书·司马迁传赞》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他们都使用了“作”字。
孔子的这种做法对于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微言大义”的作史态度,开创了后世作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中国古代史学中崇尚微言大义、重在阐释的史鉴传统,就是效法孔子并发扬光大的。但这种“史以载道”的传统也使得中国历史产生了“正史不如野史可信”的尴尬局面。而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孔子“作”书本身的影响说得更严重,称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先例,于是后世之人纷纷效仿,这是后世动乱的根源。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