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南昌工学院
学校介绍 南昌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中共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原书记傅雨田等一批老同志创办于1988年的民办赣江大学。1998年学校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2003年学校更名为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1年4月,经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南昌工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被列入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学校现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院校。 学校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占地面积2386.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99万平方米,校园山水相依,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2020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学校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58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生2.63万余人,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1%,博士和在读博士2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9%以上,具有巴黎第六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留学背景教师3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外高端A类人才、青年长江学者、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楚天学者、黄鹤英才、洪城工匠、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70余人。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99787册,电子图书1194325册。共有江西省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智能楼宇网络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昌市DME光电工程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21个省市科研平台/团队。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个。近年来,获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4000余篇(部),授权国家专利600余项。 学校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1+X”人才实验班,通过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教融合育人计划、校企合作育人计划等助力学生特色发展。截至2023年3月,学校已建立了10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各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了10余个校企合作定制培养人才实验班,先后从校企合作企业聘任了80余名兼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了20余门校企联盟课程。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通力合作,探索未来现代高等教育模式,推动南昌工学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数字南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技术合作、人才联合培养以及推进数字校园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构筑数字化的未来应用型大学;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协会南昌市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途虎养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途虎养车--南昌工学院工场店”作为实训场地,同时也选拔了优秀学员赴途虎上海技术中心进修。学校毕业生以爱岗敬业、基础扎实和技能突出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肯定。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500余项。学校连续6年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科引领、本科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制造业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汉口学院
学校介绍 汉口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多学科、综合性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立于2000年,其前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1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报,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汉口学院,是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17所高校之一。201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全省32所同类高校中率先进入二本招生高校,也是湖北省民办高校首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毗邻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国光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被誉为武汉地区最美大学校园之一。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建有两个校区,占地1335余亩,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9万册,电子图书250万册。 学校设有12院1部共13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1449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46人,正高职称教师82人,副高职称教师291人,博士学位教师93人,硕士学位教师6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学校拥有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型龙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 个,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计算机类专业MOOC教学试点高校项目1个,9门省级重点课程,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同时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83项、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72项,在全省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校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建校20年,学校共为国家培养毕业生5万余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4%以上。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刘培,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蔡文霞、聂小丹,荆楚好老师谢薇,湖北省优秀资教生杜占红、邓竹君,全省见义勇为英雄、全省优秀共青团员杨高飞,全省优秀共青团员任志强,滴滴出行五大创始人之一的赵意波等一批优秀人才。学校办学成效赢得社会广泛好评,近年来在湖北省本科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出40分,录取率、报到率均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 我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效果,着力打造大学生艺术节、科学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创新创业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在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表现十分突出。近三年,我校学生获奖共124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34项,省级907项。2017年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互联网+”比赛湖北省赛中荣获省级金奖,2018年在教育部、团中央举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银奖,2020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赛一等奖,2022年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 学校科研工作喜人,科技成果突出。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6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3项,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人大理论研究课题2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项。出版著作77部,其中教材61本;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EI收录31篇;获批国家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在英国建立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汉口学院英国研究生院,开展博士、硕士生的中英联合培养工作,在法国、韩国设立办事处;招收和培养短期交流来华留学生,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输送校内外师生到海外研修和攻读本硕博层次学位300余人。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独立学院”、“全国示范性独立学院”、“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民办高校党建试点单位”、“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单位”、“全省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新的征程中,学校全体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信念、严谨的作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市。 我校最早的前身机构是始建于1958年的绵阳地区卫生学校和1960年的绵阳中医学校;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绵阳医科学校;2006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4月原绵阳水利电力学校整体并入。 我校现占地面积800余亩,有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6个。有专任教师46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49人,硕、博士教师187人,高级职称15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和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育名师1人、四川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库专家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承担市厅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编写规划教材320余种。我校现有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医、护、药、康复等9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四川省省级重点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7个绵阳市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为四川省内外培养出10余万名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彭丽媛教授在联合国第73届大会上推荐的“中国最美防痨人”孙仕丽、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翼娟、英国中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袁炳胜等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二批“1+X证书制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中医类)、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单位、中国医学职教整合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理事长单位、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本科教学点。现已与市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巴西、泰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友好学术交流等合作,立足教学科研手段助推绵阳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面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新机遇,校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德馨、博学、创新、奉献”的校训;走“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之路,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专业化医药人才,努力为参与西部教育强省和中国科技城建设、服务城乡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学校介绍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天津财经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独立学院模式和机制合作建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的举办方实力雄厚,举办方之一的天津财经大学系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拥有65年的办学史,积淀深厚,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和我国北方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另一举办方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系一家集城市更新、能源与基础设施、商业、产业、住宅、教育、医疗、文化、科技、金融十大业务板块于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公司成立30年来,投资版图已遍布全国,总资产逾3600亿元,致力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创造性的先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成就“中国综合社会服务商”大理想。 学院坐落于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依傍潮白河畔,风景优雅;紧邻津蓟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校区占地面积近900亩,基础设施完备,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专业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7.52万册、电子图书15.8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0308种;另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乒乓球室、健身房及足、篮、排、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学习及生活条件优越。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近900名;学科体系完备,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金融学、保险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英语、日语、广告学、传播学、汉语国际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学前教育31个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 学院始终奉行“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校生1.5万余人,生源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院拥有28个专业工作室,建有61个实习实训基地。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7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一些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不同行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荣获了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提名奖、青年五四奖章、“向上向善好青年”代表等荣誉称号;同时,学院为国内外高校培养了85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他(她)们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等知名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达标、规范、提质”工作主线,坚持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以经管类学科专业为主、旨在经世致用的财经类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育人事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协和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职统招计划,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职院校,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0个观测点满票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网站以“合格评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彰显”为题进行了推广。2020年、2021年在省属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中,连续2年位居同类院校之首。202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和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郭店、遥墙2个校区,占地面积11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6万余册,电子图书221万余册,纸质期刊4413种,电子期刊152479种。校内建有10个实验实训中心,内设327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37 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9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128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26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济南市杰出青年技术创新能手1人,济南市高层次人才349人。获评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管理先进集体1个,省级科研管理先进集体1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引育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支持团队”3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下设医学院、护理学院等8个教学院(部),开设普通本科专业40个,形成了以医学为特色,医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9项,省级教改项目5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等特色实验室1个。承担科研项目146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988项;发表研究论文5017篇;获得科研成果奖1050项,授权专利561件、软件著作权800件。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是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泉城众创空间支持单位。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0项;各类竞赛获国家级金奖67项、银奖262项;省级金奖289项、银奖504项。其中,2020年和2021年,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0项,省级金奖24项、银奖59项、铜奖28项。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8项,省级金奖33项、银奖75项、铜奖45项。学校2015年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6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开展交流合作,实施协同育人。与齐鲁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海信集团、京东物流、中国重汽集团等178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2015年,牵头成立环渤海高校教学咨询委员会、科研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连续承办六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发展。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聘请了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名资深学者担任客座教授,选派68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交流深造,选送1500余名学生赴美国、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18所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学校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启动“万名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计划”,连续17年累计义务培训乡村医生3.2万余人,已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品牌。得到周铁农、厉无畏等国家领导人和高强、姜大明、郭树清等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秉承“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专家治学”发展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连续6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昌理工学院
学校介绍 武昌理工学院创办于1997年,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2.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4万平方米,坐落在美丽的梅南山麓,被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三面环抱,欧式风格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风景如画,是全国十大美丽湖景校园之一。 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建造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影视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适素质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开设56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国际学生18000余人。 一、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87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496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5.6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44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05%;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教师950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7.40%。拥有长江学者、楚天学者、黄鹤英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名导名演名角等名家大师近百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8人,外籍专家教授20余人。 ◆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每个学院拥有一座教学实验大楼。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等均超过教育部“部颁标准”。校园信息化位居全国同类高校领先水平。 建有一流专业实验室近200个,功能涉及各学科门类,拥有工业机器人实验室、VR技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无人机低空遥感实验室、离子色谱实验室、生物信息实验室、摄影棚、空中乘务实训仓等一大批科技前沿实验室。图书馆建筑面积30707.1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先进,纸质藏书180余万册,电子图书230余万册。 各类设施齐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型食堂、3D影院、标准化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国家标准体育运动场、俱乐部、健身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医院、超市等一应俱全。 建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37个,其中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 二、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学近三十年来,始终秉承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创建并实施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三”即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二”即二条基本路径,“一”即一套评价系统。 三维素质培养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制订“通适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素质教育为高阶”的三维一体、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适素质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创新素质突出”三维素质培养目标。 二条基本路径,一是“全息场”德育,即德育主体通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德育制度四要素耦合成“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实现德育目标。二是“开发·内化·创新”教学,即开发学生潜质潜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创新,形成和发展素质,实现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套评价系统,即以素质分为计量单位,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通适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进行量化测评,构建“素质分制”评价系统。 形成了“以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为路径,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突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的三维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学校办学特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亲笔题词:“坚持成功素质教育,培养更多成功人才”。 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形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经验及建议”调研报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杜青林批转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武昌理工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值得推广。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题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专题简报,向全国高校推广武昌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2017年5月25日,全国政协、教育部、湖北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战略规划办领导和专家就落实刘延东副总理批示来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 大学素质教育“三二一”人才培养体系,有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5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导来校考察。10余所高校学习借鉴该校大学素质教育经验和做法。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杨叔子、杨福家、李培根、瞿振元、顾海良等来校指导,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该校大学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和成效。 三、办学成就 ◆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7%,毕业生签约率曾连续两年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名;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考研考公率位居同类高校前列,2023年考研上线率高达26%。近30%毕业生就职于国家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涌现出一批年薪在20万以上的就业“高薪族”。培养出了华为“天才少年”张霁,著名企业家卢伟坚、解砾,大学教授张孜仪、李锴、管乐、张新平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成功创业者近3000人,资产过千万的达千余人,不少校友创业的公司资产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有的校友公司资产达百亿。学校多次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中国就业竞争力民办大学”等殊荣。 学生创新素质。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600余项,其中德国IF设计奖5项、红点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算量软件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03项;学生发表论文近1000篇,获专利312项,发表小说、诗集30余部;编剧、拍摄电影5部,其中一部为院线电影,一部荣获中宣部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 教学、科研等方面标志性成果: 武昌理工学院100余项“第一” ·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任务 · 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素质教育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主持制定ISO国际标准 · 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主持获得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 全省同类高校中首次设立海外校区 · 湖北省同类高校中首次获批研究生工作站 ...... 学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唯一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第七届国家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学校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国际标准研究和省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9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科研经费到账金额、近三年获批发明专利数量、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数量、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批数量等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在神针2022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中,学校在全国2700余所高校中位居第490位。 ◆ 国际化竞争力。学校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第二名。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起步早、范围广、数量多、竞争力强。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同类高校中率先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在校国际学生300余名,并在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尼亚加拉开办有海外校区,与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合作成立“中加学院”,与韩国多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成立了“中韩学院”,开班本硕连读项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顶尖名校开设本科预科班或硕士直通班,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国外带薪实习、海外游学和就业开通了直通车。近年来,学校先后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了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交流、读本升硕的机会。 四、社会声誉 学校的校训“追求卓越、走向成功”成为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形成了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是一所享有盛誉的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魅力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双创校园、无疫情校园。 学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两届授予“湖北省级文明校园”,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荣获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最具公信力排行榜”位居全国本科高校第144位,全国仅两所民办高校上榜。在2023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中位居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电影学院
学校介绍 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迁址并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余年来,名师荟萃,学派传承,创作了众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学科建设、教学创作、师资培养、人才选拔各方面都引领着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 海淀校区校园全景 怀柔校区校园全景 学校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以及“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坚持红色风韵、专业风范、时代风采、国家风度、国际风尚的办学特色,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艺术观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的艺术人才。学校始终坚持遴选和培育精英人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了完备的电影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为主体,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艺术创作为支撑,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 校训碑 学校现有文学系、导演系、摄影系、电影学系、影视技术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等16个院系及研究生院、人文学部和思政部,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长片、动画片长片创作的院校。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出品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 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核心,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电影学学科体系,发挥其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与电影学学科互补共进,适当发展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其他学科交叉的学科。注重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特别是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服务电影强国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向世界电影发展前沿,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畅想柱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在读生3855人,其中本科生2571人。全校在编教职工共计608人(其中专任教师414人),外返聘教师103人。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及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及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锋、长城学者等人才百余人次。此外,学校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电影(电视)节担任主席、评委,在国内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的教师数量众多。 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多媒体影音设备实现全覆盖。拥有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动画新媒体技术实验室、数字影视动画创作工程研究中心、声音创作与工程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放映厅、剧场、报告厅、摄影棚等设施,教学设备配置总值高,生均值约15.28万元,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24小时图书馆馆藏文献以电影为核心,艺术类为重点,馆藏资源丰富。学校蓟门桥校区占地105亩,怀柔校区占地面积667亩(2021年正式启用),学校充分挖掘怀柔和海淀校区资源,通过整合优化,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并着力打造“智美校园”,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金字塔 学校获批“国家电影智库”“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及“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入选期刊。近三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获得科技部“十三五”时期唯一面向电影行业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学校汇集了国内外研究团队102人,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5人、长江学者2人,近年来5篇论文入选了世界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互动技术领域顶级会议(SIGGRAPH大会),取得了比肩清华北大的优秀成绩,实现了电影科技研究在国际顶尖学术舞台上“零的突破”和“跨越式提升”。 北京电影学院始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教育道路,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战略目标。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电影专业教育高等学府,持续处于全国千余所开设影视教育专业高校的领军地位;始终以中国电影人才培养为己任,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始终站在世界电影教育的最前沿,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面的电影专业院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影视院校排行榜第三名。学校是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理事单位,学校代表担任亚太地区执委会副主席。 校史馆 学校在建校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优秀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研究、电影数字技术、文化事业管理及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电影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培养的艺术人才中有陈强、谢添、庞学勤、于洋、吴贻弓、谢飞、郑洞天、李前宽、郭宝昌和翟俊杰等老一代艺术家;也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唐国强、宋春丽、张铁林、张丰毅、王志文、许晴、蒋雯丽、黄磊、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管虎、徐静蕾、宁浩、陈坤、黄渤等中青年电影人代表;还有周冬雨、关晓彤、王俊凯、吴磊、张子枫等一大批电影新锐。师生和校友在每个时代都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20世纪60年代的《白求恩大夫》《刘三姐》《大闹天宫》;70年代的《樱》《小花》《哪吒闹海》;80年代的《红高粱》《骆驼祥子》;90年代的《开国大典》《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灿烂的日子》;2000年后的《可可西里》《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老炮儿》《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均由学校校友担任主创。历届“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作品中,学校毕业生占获奖者的比例高达80%以上。在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等重大A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其主创人员大多是北京电影学院校友。学校毕业生还是全国千余所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影视师资最重要的来源,大部分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校友风采 学校多年来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各项重大活动,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国庆周年庆祝活动,连续承办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奖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承办两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奖工作,承办2018“光影未来雄安新区首届电影周”活动,2018韩国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节目预演技术研发工作,2022北京冬奥会形象宣传动画设计、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晚会创意设计与预演等重大项目。学校发动数百名师生尤其是本科生,深入国家及北京市大型影视文化活动的最前线,凭借师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向世界展示了学校在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高端水准。 在新时代,学校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的精神,认真思索如何奋力建设“双一流”、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更好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北京电影学院人必将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创作电影作品的新经典,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领域,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电影人才,攀登中国和世界高等电影教育的新高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警警官学院
学校介绍 校风:团结奉献 求实创新 尊师重教 崇文尚武 校训:忠诚 精武 博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简称武警警官学院,下同),是一所直属武警部队领导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军事院校。 一、历史沿革:武警警官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2月成立的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经历了川北分校、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四川省公安学校武装警察训练大队、成都军区独立师教导队、四川省公安局(厅)人民武装警察教导队、四川总队教导大队等九次变迁。1984年5月在原四川总队教导队基础上重新组建武警成都指挥学校,2000年更名为武警成都指挥学院,隶属武警四川省总队。2011年学院由初级指挥院校转型为学历教育合训院校,更名为武警警官学院。2017年7月22日,根据习主席整编命令,在原武警警官学院、福州指挥学院、广州指挥学院基础上,调整组建成立新的武警警官学院,为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担负长江以南执勤分队指挥类生长警官、机动分队指挥类生长警官和交通分队指挥类生长警官的培训任务。 二、地理位置:学院本部地处成都市双流区,北距成都市中心18公里,毗邻双流国际机场,南距2000年古镇黄龙溪20公里,自古就是水陆要冲和军事重镇。学院训练基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 三、学科专业:学院设有作战指挥、军事大数据工程、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数学类、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8个专业。 四、教学设施:学院大力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大讲堂、训练中心和非线性电视录像编辑室配置齐全。校园网于2002年建成并开通军队院校校园网,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图书馆馆舍面积5400余平方米,收藏各类纸质图书20余万册,电子图书30余万种,中文期刊400余种,报纸20余种,拥有多个阅览室。建设集通用资源、特色资源为一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拥有国内主流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中外名校精品课程等通用数字资源,自建军事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 五、教学科研: 学院转型以来,积极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军队、武警部队级课题60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军队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项19项,武警部队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著作共200余部;学院还大力开展学员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科研类航模比赛”“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兵棋推演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竞赛中获奖,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次逐年上升。我院摸索出的“10+1”军地融合式教研模式,开创了军地联合办学的先河,与驻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在教学中相互扶持、在科研中联合攻关,全面拓展融合发展平台,持续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 六、主要成果:建院以来,先后为部队输送指挥生长干部万余名,“武警初级指挥专业”被列为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点,“武警战术”被评为全军“百门优质课程”,获奖科研成果40余项,国家专利20项,有35人次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和“银奖”。出色完成了“3·14”藏区维稳、“5·12”汶川和“4·20”芦山抗震救灾任务,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涌现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吴荣春,“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雷敏、王建国、王翩翩,武警部队教学名师薛振中、陶应奇,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廖其炜等先进典型。学员一旅二营四连被军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并荣立一等功。训练基地先后被表彰为“全军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全军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单位”“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亚运安保先进单位”“大运安保先进单位”“春运工作先进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威海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威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原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教育学院和威海市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2004年5月,与威海市技术学院合并,实行一个学院两块牌子。学校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3048亩,全日制在校生22016人,教职工1230人,长年聘请的合作企业兼职教师40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5%,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0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首席技师5名,省技术能手4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3名。共开设13个大类56个专业,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骨干专业6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品牌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7项。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以服务威海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理论实训一体,实习就业联动;实用管用好用,教学科研并重;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办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定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为威海行业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职业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牢固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动摇,办学治校综合改革的经验等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坚持用优势专业对接优势产业、特色专业对接特色产业,以满足行业企业需要为导向,推动专业升级。建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退役士兵技能教育培训定点机构等62个培训基地。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合作。建有海大航海学院等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高新学院、蓝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等18个校企地合作二级学院。牵头组建了威海职业教育集团等12个职业教育联盟(集团)。 理论实训一体,实习就业联动。深化实训导向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基础课整合为1门,专业核心课压缩到6门以内,专业选修课拓展到全校。跨专业成立卓越学院,选聘校企高技能人才组建42个卓越工匠班,采用导师带徒模式培养大国工匠。 实用管用好用,教学科研并重。以强化协同创新为重点,坚持科研工作日常化、产品化、草根化,联合企业搞应用性技术研究。成立了唯智科技园,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合作共建了果品研究院威海分院,把解决学校日常教学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参与企业真实的技术革新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战场。依托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研究(威海)基地深化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提升内涵建设。 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办学。推进“放管服”改革,编制下放事项清单,逐项推进流程再造。与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成立了3个国际职教联盟组织,成功组织实施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研究院威海分院落户学校。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12345”精准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建有“非遗学院”“新闻学院”等6个跨专业书院。坚持“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扶持学生成立小微公司,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发展。从严管党治党,推进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进“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获评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省教育系统和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学校介绍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办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关中山水最佳处”、秦汉上林苑和唐代京城长安著名风景名胜——西安市鄠邑区渼陂湖东畔,现有鄠邑校区、东校区和潭滨科技创新园区,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文体馆等,按照国家现行铁路运营标准建成了425米集电气化铁路线路和配套的电力轨道车、通信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站及车站为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基地及“轨道交通信号联锁实训基地”等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在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建设的全国首批30所高校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中是陕西高校唯一一所基地共建签约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部等教学单位,在校生万余人。 学校是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员单位、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理事长张晋生教授任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先后被授予陕西省“五星级党组织”、“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示范性高校、“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最佳人才培养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人文、科技、创新”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不息、修德载物”的校训和“笃实惟新、负重图强、驰而不息、交通报国”的大学精神,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陕西、辐射全国、扎根基层,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发展,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学科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和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兴模式”为引领的多类型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中90%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博士学位;87名教师入选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 学校现设置本科专业2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人文与管理三大专业群。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交通工程、通信工程、财务管理6个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火车侠众创空间”获批为市级众创空间。 学校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强化校企、校地合作。与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铁路运管公司西安维管处、杭州地铁、成都地铁、西安华信铁路信号有限公司、京东物流有限公司、交通银行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建有169个就业基地,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0%以上。被评为“陕西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示范性高校”。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强化宣传教育,形成了反映本校学生特质的“自身硬,扎得稳,靠得住”为内涵的“道钉精神”。学校结合轨道交通办学特色,打造了由铁路文化教育馆、机车车辆陈列、铁路元素雕塑群等组成的铁路文化教育基地;建成“红色文化长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定期举办“轨道交通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节”“交通文创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文化熏陶,激发热爱专业、交通报国的激情,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 学校贯彻国际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对外交流和国际教育合作,开展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泰国先皇技术学院、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校际合作,为拓宽国际视野以及推进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按照“注重内涵、彰显特色、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构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数万名“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数据截至2022年9月) 地址:西安市鄠邑区渼陂西路鄠邑校区 西安市鄠邑区甘亭街道办娄敬路北转盘东(东校区) 电话:029-89028902 89028888 邮编:710300 邮箱:teu@xjy.edu.cn 网址:www.xjy.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