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740人(高职生19417人,中职生3323人),成人教育在... 全文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20-38458158,020-3845808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专科(高职)
学校排名
97名 校友会高职Ⅲ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确认,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21年10月19日,教育部批准湘杏学院举办者变更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盛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举办高校湖南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具有80余年办学历史,占地面积1018亩,拥有2万余名在校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入选湖南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湘阴校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芙蓉北路湘阴段66号,湘阴县南联湘江,北通洞庭湖,四季分明,人杰地灵。湘阴校区占地1500亩,毗邻长沙市望城区,校园东侧即是湖南省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目前,学生公寓配备空调、洗衣机、双卫生间,运动场、食堂可供师生生活娱乐所用。校区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同时容纳15000名学生就读。 湘杏学院共享湖南中医药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院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涵盖医、理、管、工等4大学科门类。面向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新疆、重庆、西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计划。现有在校学生5700余人。 湘杏学院管理规范,治学严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是省内先进的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以“术精仁厚,一专多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良好、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湘杏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及各种社会类奖、助学金。新生入学后,经审核办理国家教育部学籍电子注册,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了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岐黄杯挑战赛、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中医药创新学术论文竞赛、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等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奖励200余项。办学以来,学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万多名高素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中医药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中还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湘杏学院已成为广大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学校介绍 一、学院概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是2002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经教育部首批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5年1月,学院在教育部办学条件专项检查评估中获得好评;2007、2008年在湖南省独立学院年度办学情况检查中名列前茅;2010年在全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专项检查中获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同年,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2年5月,学院顺利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审核。学院现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在校学生近6000人。 二、组织管理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置了办公室、教务办、学工办、招生就业办、后勤办、团委等管理机构和文学与法学系、外语与商务贸易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体育系等6个教学系,教学和管理机构较为健全。学院制订和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体制完备,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三、办学理念 学院遵循“面向学生成才、面向社会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至真、至善、至美”的院训,依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利用优质的办学资源,实施“基本素质+特长”的基本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重实践、育专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一体化特色,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四、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506亩,校舍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6万平方米,运动场馆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有1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有标准化田径场、现代化体育训练馆、多功能演播厅、美术楼、音乐楼以及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语音室等。校区内基础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美。 五、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544人,其中教授 71人,副教授 153 人,博士 199人,硕士13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12 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5人。近三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均在 96.3% 以上。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专项检查中,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近五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100 余项。学院教师出版专著 30 余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200 余篇。 六、办学成果 办学 20 多年来,我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 25000 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 96% 以上,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202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湖南省独立学院之首。“十四”五以来,学院在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成绩斐然,多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得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立项资助。我院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竞赛或技能比赛中获奖232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7项、 国家二等奖20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 20项、二等奖 69 项、三等奖108项。 七、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四大平台以及“科类基础课”、“学科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学科竞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等10个模块,设计了“2+N”的人才培养框架,充分发挥了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学院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等,设立了特殊专业、精品课程、教研教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建设基金,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等。 八、发展目标 立足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形势与要求,全面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活力、办学影响力的有机统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为主体的省属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始建于1948年,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更为现名。七十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高职办学之路,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特别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一流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拥有充分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的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1108亩,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91亿元。校内建有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自主创业型系列化实训基地101个,具有承载项目功能的实训室、工作室145个,建有61间智慧教室、148个多媒体教室、300T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储空间及万兆泛在网络。校外建有紧密型实训基地356家,与65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1000余亩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教园。 ——拥有覆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优质专业 学校设有农学园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朋朋宠物科技学院7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扩招教育学院)、素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46个专业,涉农专业比例70%以上。现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示范、品牌专业17个。在籍学生13011人。 ——拥有德技并修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61人,具有博士20人,硕士279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辽宁最美教师2人,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巾帼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及行业职教名师2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2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巾帼文明岗2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从企业和科研院所柔性引进专业和科研领军人才7人,5名行业大师入驻学校大师工作室。常年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500余人,已建成由849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立集培训交流、企业实践、进修研修在内的教师培养体系,系统、科学的打造拥有德技并修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拥有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特色学校文化 七十五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学校极具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确立的“立足北方大农业,对接区域产业群,服务国家新战略,建设一流高职院”的办学定位、“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的基地建设理念、“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改理念、“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的育人理念等系列办学理念,有效引领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坚定的农业文化自信。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新的办学模式全面契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对接东北区域需求,创建出全新的农业类专业架构及其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要求,聚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破传统农业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形成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现代农业装备、食品科技、园林技术、经济管理、药品生产与营销、现代宠物技术等八大特色专业群体系,突出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彰显了集群化特色,形成了“种养加一体、产供销协同”的适应辽宁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专业体系结构,催生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国家级骨干专业。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实施“育训并举”策略,创建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校企“二元”主体,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其总体框架下系统化构建了种植类专业“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式、养殖类专业“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式等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了企业主修课、职业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双学籍制、企业学徒制、课程考评个性化、技能大赛免考制等系列配套的育人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已获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和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建出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通过创建校企战略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校企深度融合等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与大北农、北京伟嘉、大连三仪、中联重机、大顺国际、葫芦岛玄宇等有规模、有影响、有文化、有情怀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合作订单班。充分发挥双主体育人优势,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与中泰实业集团共建忆江南农业科教园,扩展实训培训基地1000亩。以朋朋宠物科技学院为代表,创新了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机制,《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典型报道。 ——瞄准区域产业需求,构筑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创建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新模式 依托省级动物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蛋鸡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构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获批省级以上研究项目273项,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熊杂2号”至“熊杂8号”系列高粱新品种,元钰66、大民99玉米新品种、L189玉米新品种,熊豆1号、熊豆2号、农职豆1号等农作物新品种,熊岳圆葱、熊岳紫长茄、裸仁金瓜、星辰一号黄瓜、熊岳长绿苦瓜等蔬菜新品种,熊岳白葡萄、早醒艳桃等果树新品种;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日光温室果树蔬菜栽培新技术、南果北移新技术、动物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动物无抗饲料的研发与推广技术、辽宁绒山羊高效养殖新技术等107项省级科研成果及243项国家专利。其中,获国家农林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7项,厅局级奖励27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81项,其中,一等奖5项。 ——坚守农业本色,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创建出立体式网络化服务“三农”新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取得的系列成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率先开展日光温室的研发、培训和推广,熊岳I、II、III、IV型日光温室及其配套的蔬菜、果树栽培技术,推广至东北、华北和西北16省,受农业部委托培训农业科技人员万余人。可移动内保温节能组装式日光温室推广至北京、青海等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熊杂”系列高粱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为辽宁不同时期种植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峰”葡萄新品种栽培技术已推广面积20余万亩,使果农获得丰硕的收益。动物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已累计为企业检测样品10余万份次,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与技术优势,以党建引领、项目入村、创业带动等措施,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以营口东部山区、辽西北干旱地区为中心,积极参与“千名专家进千企”“百名专家对接百个乡村”活动,每年派出技术专家600余人次,足迹遍布320余乡镇,直接惠及贫困家庭3410余户,驻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职教师资培训工程”“西部对口支援工程”和“进乡入企服务工程”六大职业培训品牌工程,先后为省内外(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地区)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19万余人日。 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与沈阳和营口等市区的中小学校联合,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年接待沈阳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和营口市区的中小学生13000余人,通过学农实践夏令营活动,有效培养了广大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团队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多方联动,创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新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创建了“二级双线两段延伸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突出思政课主渠道和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等育人功能,形成了相关部门和各专业系(院)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逐步构建了“导师+项目+团队”双创教育模式,形成了“课程+双创+思政+素质教育”相融互促、“1+N”多元协同育人特色。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成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院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 高水平的办学成果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高比例基层就业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 七十五年来,学校为我省农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全省唯一一所以时尚纺织服装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前身为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组建,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持“修德、长技、求真、尚美”的校训,践行“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红帮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纺织服装行业特色办学定位,依托和服务宁波乃至全省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成为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学校现为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校、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高职优质校、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首批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校、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首批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   学校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占地530余亩,有教职工700余人,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有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持续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围绕时尚“纺织服装+”不断完善“一体多元”专业体系。学校下设9个学院,招生专业(方向)45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A类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10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25本、省重点教材28本、省新形态教材11本;开设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省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3个。   持续打造深层次校企合作高地。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突出贡献奖”唯一得奖高职院校。学校与雅戈尔集团、博洋集团、维科集团、太平鸟集团、申洲集团、百隆东方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建有32个校企校地共同体、22个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有市级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AD重点实验室,获工信部双创平台示范项目、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和服装产业推动奖。学校组建的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获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   持续打造强特色校地协同高地。学校连续5届承办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连续24年参与宁波国际服装节活动,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宁波时尚经济研究所,连续5年向社会发布《中国城市时尚指数报告》、连续10年发布《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近三年累计组织开展培训66000余人次、技能鉴定4500余人,是全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全国纺织职业鉴定先进单位、宁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响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号召,作为浙-阿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单位,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开展教育帮扶,发挥纺织服装优势结对青海、贵州等地开展教育帮扶和技术扶贫工作。   持续打造国际化合作办学高地。学校致力开展国际时尚教育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举办全省首家时尚设计类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与日本杉野服饰大学合作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办学项目;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诚信女子大学合作举办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罗马尼亚成立首个中罗高职教育合作办学机构--“中罗丝路工匠学院”;与泰国大城府技术商业学院共建“职技实践+文化体验”基地;“校企双主体国际化职业教育时尚纺织人才培养”等4个项目被列为宁波市“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项目;牵头成立中国(浙江)-中东欧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和中东欧丝路学院,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高校与企业为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搭建平台开展合作。学校先后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累计接收国际学生246人次,外派赴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和港台地区交流、留学人数达405人次。   持续打造现代化治理新高地。筑牢“政治首位”意识,加强党对学校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实施“提质重效”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持续推进思政课改提质重效,文化校园提质重效,网络育人提质重效。落实“强基提力”行动,推动党建质量整体提升。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提升党建战斗力;通过实化载体手段,提升党建引领力;通过深化群团引领,提升党建向心力。学校党委“借力互联网+创新党建服务新模式”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师生联合支部群、校园(企)党建联合体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项目。纺织学院党委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e党支部获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并入选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学校是浙江省“平安校园”和宁波市首批“文明校园”。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于1937年,200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原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彬县师范学校、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等6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咸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中国特色“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多名。 学院所在地沣西新城为周秦汉唐等13朝代古都,周朝大学——辟雍所在地。东临沣河,南望秦岭,西邻西安交大创新港,北依渭河,西宝高速、福银高速、西安地铁1号线紧邻学院。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客站、西安大雁塔广场、秦都高铁站半小时车程。学院历经8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校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咸阳职院精神,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占地1300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1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1.5亿元。校企合作共建院内实训室、实训基地203个、院外实训基地153个,形成了理实一体、教练融合的实习实训体系。学院仪祉图书馆馆藏图书170万册,中外文期刊资料1600多种,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400多台,电子图书40万册。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先进,建成以虚拟数据中心为核心、智慧校园四大平台为基础、40多个业务系统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和覆盖全院所有楼宇和公共区域的校园无线网络,智慧多媒体教室374间,校园网出口带宽5.2G。 学院围绕西安咸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下设13个教学院部,开设涵盖医学、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财经、师范、农林等大类50个高职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和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拥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8门。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1项,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过教学关—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现有教职工1096人,其中在编教职工843名。在编教职工中,副高以上职称24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37名。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1名,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2名,省级教学团队1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5支,省级高校教学名师5名,省级职教名师6名,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院级科研创新团队17个,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6名,省市级“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13人,咸阳市“三五”人才24名。 学院教师立项省市级教科研项目103项、发表论文4279篇,主参编教材448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47项。学院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依托院内科研资源,积极开展“立地式”科技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立项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大榛子”项目,获批政府一次性支持经费50万元,全面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学院积极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国省院三级专业群,探索构建形成了“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结合实际,凝练形成了医护类专业的“三一制”、机电类专业的“三合”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7个专业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400余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56项。 学院始终将就业工作视为生命线,坚持像嫁爱女一样安置好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理念,认真落实“一对(对口就业)、二高(高薪、高质就业)、三无(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不考察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的就业标准,与全国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5%以上。2013年、202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2次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6月,学院《坚持学生至上 实施优质就业工程》被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典型,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 学院积极发展学徒制,先后与企业合作开设广电运通、龙图科技、嘉海电梯等全额奖学金班和订单班,受益学生3500多名。成立了卓越幼师、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牵头成立陕西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医养健康职教集团,咸阳职教集团入围“第二批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培育单位”。与省市各级部门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年均完成各类培训2万多人次。与咸阳市中心医院等5家医院分别联合开设教学班,实行“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本科层次试点专业建设,与咸阳师范学院联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点1个。与秦都职中等13个学校联合开办五年制高职专业,培养学生8000多名,带动中职学校焕发活力。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和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举办新罗大学韩国语教育学院中国西北分院、中韩国际合作班和“韩风华韵”中韩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先后选派130多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访学研修,选送50多名学生赴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留学就业,接收韩国、也门、刚果等国家留学生20多名。成立咸阳职院中坦云智学院和中坦秦岭工坊,学院获“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并入选Education Plus国际职业教育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典型院校。 学院探索形成了“四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形成了“一训三风一精神”的治学文化,培育形成了职业技能大赛月、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学院创办了《西北文学》(现更名为《咸职文苑》)期刊,成立了西北文学研究院(现更名为作家工作室),积极开展文学创作与研究。建成中国景谷艺术馆,开办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景谷艺术”入选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先后邀请梁衡、贾平凹等著名作家、艺术家来院作报告。学院先后荣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7项。 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荣获“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省级平安校园”“省级文明校园”“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目前在校学生4800多人。 学院校址设湖南工程学院南校区,校园绿树成荫、典雅秀丽、文化深厚。学院办学充分利用湖南工程学院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和场地,全面享用湖南工程学院的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湖南工程学院选拔了400多名优秀的教师组成了应用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1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人,为莘莘学子求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的校训,湖南工程学院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果,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院21年为社会培养了20000多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好评。 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1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属国家计划招生。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8]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颁发湖南工程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院从2021年5月开始“专升本”招生。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书院路17号 邮编:411101 网址:http://hnieyy.hnie.edu.cn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始建于2002年,是由湖南农业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占地面积528亩,紧邻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交通便利,校门外500有地铁站,距长沙高铁南站仅5分钟车程,距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均只需15分钟车程。 学院秉承“励能笃行、知新致远”的院训,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砥砺奋斗,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湖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殊荣,现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协作会副会长单位,2018年位居武书连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排名全国第六。 学院充分共享母体学校百余年的办学积淀和学术氛围,现有在籍学生5900余人,设有经济管理学部、理工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生命科学学部和公共课部,下设16个教学系,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紧跟市场需求开设本科专业40个,其中特色专业8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等一批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教学、深化实践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近四年,相继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总决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7项,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省级荣誉186项;学院2021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0.45%,居全省独立学院首位,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学院将坚持“共享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凝练特色,打造品牌,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独立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2018年获批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获批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自治区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2021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自治区数字校园标杆学校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自治区首批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自治区大中小学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 学院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由原内蒙古商业学校(1952年建校)、原内蒙古粮食学校(1956年建校)和原内蒙古工业美术设计学校(1955年建校)先后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占地916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8246.13万元,现有教职工549人,在校生9300余人。办学70余载,学院累计培养了9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学院秉承“勤学、求精、诚信、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于2010年组建了自治区首家职教集团——内蒙古商贸职教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87家,总体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 学院积极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自2014年起,与内蒙古财经大学联办职业本科教育,累计培养学生971人。截至目前,已有4107人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 学院对接自治区服务业,深入实施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构建了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计算机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新媒体、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8大专业群,其中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是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现开设47个专业,其中,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4个,国家1+X证书试点专业29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8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0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工匠班2个。建成产业学院11个。近3年来新生报到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07年起,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和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既颁发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证书、又颁发英国合作院校毕业证书的毕业生1513人。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聚焦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加快推进国家优质校建设任务和自治区“双高校”建设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商科院校,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施专科层次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形成了“一校两附院”运行体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青年优秀服务组织”“四川省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 学校地处享有“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誉的自贡,占地面积9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2.8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51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64万册。现设置有党政机构18个、教学机构7个、科研机构2个、教辅机构4个,开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24个专业和2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有教职工583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38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57人、高级职称155人。 升格以来,学校先后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62项、其他厅市级项目252项、校培育项目317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授权专利155件。教职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厅市级科研成果奖56项。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荣誉270余项(其中国家级60余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保持在92%以上。 学校对外合作持续深化。牵头成立四川省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卫生康复职教集团,发起成立四川省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川渝康复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共建共管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足部辅具实践研究基地。现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等优质实习基地100余个。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杏林医药连锁责任公司、德林义肢康复器材(成都)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紧密合作。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招收外国留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 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地处素有“珠江之源、爨乡福地、文明之城”之称的千年名城——曲靖市,濒临浩瀚珠江,汇集乌蒙神秀。 学校以“笃学敦行、修德砺能”为校训,以“大医、大学、大爱、大家”为校风,以“教真育爱、传智授业”为学风,以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学人才为目标,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致力于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生物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在曲靖医专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特色办学日益彰显,办学层次与水平稳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赢得了“医学育人,高职旗舰;天使摇篮,桃李芬芳”的美誉,现已发展成为云南医学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产学研用”一体的重要平台,优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基地。 文化厚重满载殊荣。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曲靖卫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曲靖市唯一的公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学校以“质量立校、育人为本、突出特色、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现已成为省内专科医药类院校中唯一的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的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单位;唯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推荐院校;唯一的省级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 办学条件日益完善。 学校现有麒麟校区、经开区校区两个教学区,总占地面积367亩,建筑面积11.14万平方米。目前,占地1549.5亩的马龙校区建设正有序快速推进。学校设11个二级教学部门、8个教辅机构、“形态机能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4个教科研机构,建有2个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基地,有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余家。 师资队伍不断夯实。学校现有教师45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208人,高级职称教师113人。双师型教师184人,行业导师313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专项人才5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曲靖市“珠源百人计划”专项人才5人,获市级突出贡献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4人。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等27个专科专业,覆盖了医药卫生类中的 8 个专业类。初步形成了以医护、药学、医学技术、康养为优势特色的专业架构,以 8个省级重点特色和示范专业为引领重点打造了 4 个专业群。目前,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3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7个,省专业认证5星级专业1个。 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学校面向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9800余人,普通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0000余人。自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地方输送了7万多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历届校友中,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陈金正、全国基层卫生技术标兵饶娅芬、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徐静、两次捐献骨髓干细胞的云南年度新闻人物毛金凤、云南省眼镜验光员技术状元适宏妹、云南省护理技能操作状元侯彩娥、云南省名中医王吉候、云南省医师奖获得者孙婧等大量优秀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近几年,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双创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以上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34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7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同时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方式升入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学院等本科院校就读。 科创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作为第二合作研究单位),教育部课题3项、省级课题9项,市厅级课题项目226项;发表学术论文197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CSSCI收录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24篇,CPCI收录论文8篇;参编教材321部,其中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专利58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学校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曲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2020年学校获批成立云南省朱德全院士专家工作站、曲靖市杨明莹院士专家工作站、曲靖市陈明亮专家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2022年学校新建5个校级专家工作站,分别是董为人专家工作站、梅林专家工作站、董坚专家工作站、许彪专家工作站、陶云专家工作站;新建7个校级科研平台,分别是口腔医学研究所、健康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医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机能与形态研究所、运动与健康研究所、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对外交流持续拓展。推进了中加合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办学项目,完成招收8届学生共362人。积极参加教育联盟、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对外开放等活动。选派教师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拓展教师国际化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与省内外院校交流合作,先后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广东肇庆医专、昆明医科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服务地方发展有力。学校积极发挥医药卫生专业优势,构建学校与政府、区域社会“互促互动、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和校外社会服务基地,牵头成立曲靖医药卫生与健康职业教育集团,建成云南省医学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与有关单位共建“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康复与保健社会服务基地”“健康教育社会服务基地”“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基地”“养老社会服务基地”,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志愿者服务等3项国家级、4项省级、7项市级表彰。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持续深入推进特色立校、品质办学、内涵兴校,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聚焦“双高建设”“升本战略”两个中心任务,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朝着“区域知名、省内有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医学院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