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南师范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学校介绍
评论
(0)
薪资
(0)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淮南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办,1978年3月复校。1999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1978年组建)、淮南师范学校(1952年组建)三校合并组...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淮南师范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程刚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42701万
信用代码:123400004853217920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淮南市洞山西路
官网地址
http://www.hnnu.edu.cn/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554-2213523,0554-6863550,0554-6863685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465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
相关学校
山东女子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山东女子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全国3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学校始建于1952年,1984年举办成人高等教育,1995年举办普通高等专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顺利通过评估,2021年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 学校有市中玉函校区和长清大学科技园校区,2005年9月,整体入驻长清大学城新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有实验(训)室95个,校外实习基地381余处。馆藏纸质图书138.23万册,电子图书168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72人。教职工920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36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7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首批高端智库人才入库专家1人。学前教育教研室、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市场营销学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团队”、经济学院“数字金融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立项团队4个。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5个教学院部,44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理学8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9个省/自治区招生。工商管理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以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为核心的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和数字媒体技术10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思政课“金课”,5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先后荣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幼儿园教师协同培养综合改革实践”获批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学校与省妇联共同创办的山东女子创业大学,先后培训学员5万余人,孵化创新创业项目150余项,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女性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基地,有力支持了山东妇女创新创业,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巾帼力量。“立体化、一站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幼儿教师校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省级创新实验区;金融工程(金融大数据方向)专业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项目被立项为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创意产业学院获批为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近3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20余项、省部级奖500余项。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科研立项与成果逐年增加。“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艺术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1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19项,出版学术著作121部、教材24部,授权国家专利318项。2020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实现了新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4项。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主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日益突出,先后获批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积极承担并参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妇女/性别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研究和制定等,“学前教育立法团队”负责起草的《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被评为2019年山东教育十件大事之一,并承担教育部幼小衔接行动计划和《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学前教育部分的起草工作。《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坚持以深化妇女/性别研究、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为宗旨,为全国三大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刊物之一。 学校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战略布局”,对接服务全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文旅产学研”首批促进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培训基地。成立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库和研究团队,积极服务山东省农产品品牌研究、学前教育、乡村旅游、老年服务与管理、数字创意等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对接类)”。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联盟,201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女子高校联盟,与国内外女子高校共同致力于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已与55个国(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学分互换、学位互授、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与国外女子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在线“世界女子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荣获“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先进单位”,与合作院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获得“山东省教育国际化优秀案例奖”。 学校坚持“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弘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勤学慎思、求真敏行”的学风,秉承“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不断攀登”的女院精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妇女儿童发展需要,强化性别平等教育和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四自”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先后培养毕业生7万余人,组织妇女干部、幼儿骨干教师和职业资格培训20余万人次。毕业生以扎实的综合素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获评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学校正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和“12345”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确立的建设“坤德”“行知”“优雅”“绿色”“幸福”的“百年女大”战略愿景,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为加快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承德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1.历史沿革 承德医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的全日制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创建于1945年9月,时称冀东军区卫生学校。1948年易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1949年5月学校集体转业,迁址到热河省会承德市,更名为热河医学院。1958年,更名为承德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承德医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3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整体搬入新校区,开始招收留学生。 1996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院校合格评估。2001年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产蚕桑研究所合并。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医学专业认证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2020年中医学专业正式通过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获得了“完全认可”评价。 在七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承医人始终与人民同心、与祖国同行。1948年辽沈战役中,2000余名师生冒着枪林弹雨,创造了“救治万名伤员”的不朽功勋。1949年,热河鼠疫泛滥,学校集体转业到承德开展鼠疫防控。1950-1951年,240名师生分四批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战场第一线。1976年唐山地震,组成医疗队于24小时内赶赴灾区开展救助工作,收治病人近2500人。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张家口特大爆炸医疗救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生死考验面前,承医人始终冲在第一线,铸就了“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承医精神,“仁爱至诚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始终扎根塞外,服务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毕业生。 2.办学规模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318人,其中本科生9745人,研究生1424人,留学生149人。 3.师资队伍 有教职工214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2人,正高职称238人、副高职称557人,博士和硕士人员141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模范教师、突出贡献专家、“三三三”人才等专家近百人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43人。 4.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74.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8亿元。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医院33所、实习医院18所,教学床位数4万余张。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有本部、南院区两个院区,总占地面积218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资产20亿元,开放床位2400张,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5.学科专业 现有21个本科专业。有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涵盖26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涵盖39个专业领域。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和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有国家重点中医专科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8个,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单位17个,河北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 6.科学研究 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外国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30项,争取到科研经费9310.5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674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313篇,中文核心期刊1477篇。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541项,其中省级奖励13项;出版著作41部;发明专利授权19件,其中PCT专利3件,科研成果转化1项。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6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2部。 7.对外交流 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留学生生源遍布12个国家;先后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1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及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聘请了3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其中5位外籍院士为特聘教授,丹麦和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ans Hultborn教授于2013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16年获得了“河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Ian Hickson院士于2022年获得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燕赵友谊奖”。 8.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突出思想价值引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医精神,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如“中国好人”“河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王瞳瞳、“河北好人”高小恒、“河北省十大爱心人物”于芳兰、“河北省道德模范”“承德最美护士”栾金颖、承德市“道德模范”陈剑英、晏凤春等先进典型。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部委表彰。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大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保留荣誉称号至今。先后10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荣获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单位”、河北省“文明大院”、河北省“文明校园”、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首届“文明校园”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包头师范学院,坐落在享有“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美誉的“草原钢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包头师范学校、包头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包头师范学院。2003年,与原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合并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0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校名恢复独立法人资格。2007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招生。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7年,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2022年小学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建校66年来,逐步形成了“博学、笃行、齐志、恒德”的校训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风,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坚持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目前设有17个党政管理机构、20个教学机构、7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2个群团机构。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3594人。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青山校区和九原校区2个校区,校本部位于青山区,面积363亩;九原校区位于九原区花圪台包头大学城,面积907亩。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2634.43万元。现有14个实验中心(其中2个自治区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144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目前共有图书249.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8.7万册、电子图书140.58万册,各类订购和免费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110多个。学校万兆主干千兆交换到桌面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集成了20余个业务信息系统为全校提供信息化业务服务。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现有教职工1090人,其中专任教师761人,博士研究生199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教坛新秀9人;包头市“新世纪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5人;包头市“鹿城英才”7人;校级“阴山学者培养计划”人选61人。 教学改革有序推进。学校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培养;通过ISEC项目引进了国际化课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课程过程性评价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转变”;通过校企、校地、校校联合培养,不断拓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9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获批自治区教改研究项目18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5项。学校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内蒙古足球协会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化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社会工作、法律、电子信息、图书情报、美术与书法、设计、音乐 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专门史 科研水平持续提升。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240项。科研经费总量3056万元。发表论文1562篇,其中被核心期刊、SCI/SSCI、EI、A&HCI、CPCI收录530篇。《基于计算科学和多能优化分析的智慧能源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3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57项。扎实开展平台培育创建工作,成立了“包头市黄河‘几字弯’生态研究院”“包头市法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包头市全民健身发展研究中心”“包头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院”和“包头市北疆文化研究院”,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入选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阴山文化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获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研究基地。学报《阴山学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民族地区优秀期刊”“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有“边塞学术之花”的美誉。 《阴山学刊》(包头师范学院学报)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北疆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专栏,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入库期刊”,曾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内蒙古高校精品学报”“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等称号。 教育国际化稳步推进。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家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针和政策,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波兰、韩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开展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远程人才培养线上学习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在自治区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双螺旋三递进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24年4月,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586项,其中国赛金奖(一等奖)3项、银奖8项、铜奖12项,省赛金奖16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自治区级项目177项。教师获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4项,2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称号。学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自治区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学院”“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自治区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示范性众创创业支撑平台”“包头市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包头市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先进集体”“包头市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和“‘创业包头’导师工作室”等荣誉;师生的创新创业事迹被“央视综合频道”“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和《实践》杂志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自治区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学院”“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自治区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示范性众创创业支撑平台”“包头市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包头市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先进集体”“包头市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和“‘创业包头’导师工作室”等荣誉。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全国、自治区、包头市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同时,学校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积极推进学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自治区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综合素质奖等多种类型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奋发成才。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自治区的两件大事为着力点,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精神,坚持“师范办高、非师办实、错位发展、特色图强”的办学方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弘扬北疆文化,加快应用转型发展,以优化学科专业、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深化高素质人才培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为抓手,打造自治区一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地、职普融通示范高地、教师教育高地、城市文创高地、黄河“几”字弯生态科教融汇高地、稀土应用和现代能源产教融合高地,“十四五”末期综合实力在“软科”中国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成都医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建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豫皖苏军区开办的卫生干部训练班。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学校整体移交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更名为“成都医学院”。 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特别讲政治、特别顾大局、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秉承“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校训,坚持“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医理、医工、医管结合,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2000年开办本科教育;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牵头成立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四川省首批“2011计划”项目;2016年以优良成绩成为省内首家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高校;2017年获批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四川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2019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2年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学校现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1.49万人。有二级教学单位14个,直属附属医院1所、共建附属医院7所。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医学技术、应用心理、护理、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农业,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2个,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等共86门。近五年,获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14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52.32%,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79.35%。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峨眉计划”等高层次优秀人才及后备人选126人次。荣获全国医德标兵,四川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30余人。 学校建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等省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5个,组建省厅级高水平研究团队11个,主办省部级以上专业学会和社会组织7个。2005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12项。教师的学术论文在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千余篇论文被SCI、EI、CPCI-S等收录。出版学术著作145部,获授权专利177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成都医学院学报》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多次被国家和省部级新闻及出版部门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育人特色。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面向全国招生,调档线均高于属地省控线,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儿科学、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培养出全国“最美医生”谭晓琴、“中国好人”程菲等优秀校友。 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医教研合作,与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德国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等10多所海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与成都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与四川科伦药业等数百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部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医科大学的内涵标准,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贡献成医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赤峰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赤峰学院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学校创办于1957年,时为赤峰师范学校。2003年更名为赤峰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135亩,设有19个党政管理机构,5个教辅机构,25个二级学院,3个附属单位(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现开设本科专业60个,其中,一本招生专业5个,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191人,其中,本科生13213人、专科生360人、研究生464人、留学生154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81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拥有正高级职称174人,副高职称6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04人,“双师型”教师30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6人,博士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24.6%。 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人、“草原英才”5人、“草原英才青年人才”8人,“玉龙英才”2人,“111人选”1人,“321人选”4人,“西部之光”自治区十大百人计划2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玉龙英才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8人。 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14个。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3个。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0门。拥有各类科技机构78个,其中,自治区级研究机构23个,包括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社科研究基地13个、自治区科普基地5个、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1个。赤峰市级研究机构3个、共建研究机构1个。校级研究机构16个,其中,校级研究院9个、校级重点实验室7个,二级单位级研究机构35个。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批科研项目1136项,总经费75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部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417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934篇,出版专著、教材、编著等168部;获得市级以上政府奖108项,其中,自治区级政府奖28项。 2011年,作为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首家被评高校,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并入选全国高校以评促建先进典型案例库。同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填补了自治区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空白。2016年,学校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2019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创建赤峰大学的战略部署,擘画了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新时代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赤峰学院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朝着创建赤峰大学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全力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湖南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湖南工学院坐落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湘南地区中心城市——衡阳市,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升格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12月湖南工业科技职工大学整体并入,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重点面向现代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75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503人。有教职工近1300人,其中高级职称400余人,博、硕士900余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6人,有一批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教学奉献奖、省级海外名师、湖湘英才、湖湘侨界精英等荣誉的高水平教师。 学校设有17个二级教学院(部)、2个科研机构、20个党政管理机构、5个教辅机构,5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特色专业和重点资助建设专业4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4个。 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现有实践教学基地21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基地30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省级校地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优秀教研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含课程思政师范课程、精品课程)72门;是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研合作紧密。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19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6项;公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5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08项,出版学术专著144部;获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含规划课题、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等)418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6项。学校以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围绕地方、行业发展需要,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式、两嵌入式等协同育人机制,先后与中广核、大亚湾、岭澳等多家核电站、苏州热工院、皇朝家私、杭州全盛机电、上海恒企教育、新欧鹏集团、湘窖酒业、深圳联得装备、力特实业、衡阳运输机械有限公司等309家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教学评价、设立奖助基金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智慧安全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奋进中的湖南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贺州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地级市、世界长寿市——贺州市。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贺州学院。2013年、2019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2021-2025年硕士学位A类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68名;连续四年(2019-2022年)入选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500强,其中2021年、2022年均位列广西第9名。 学校现有东、西2个校区,占地面积1294.3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7.3万册。现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拥有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等1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土木工程等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音韵学入门》等13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全日制在校生21622人。与大连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现有教职工1603人,专任教师127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05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89人,有硕士生导师5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产教城融合、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凸显。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凤凰数字媒体学院”和“凤凰东盟传媒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宝贤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正丰生态农业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学院;与贺州市各县(区)合作共建“村镇学院”;与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共建了乡村振兴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共建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拥有装配式建筑现代产业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康养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等3个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18年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第一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2个。2019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22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获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国家级项目立项16项,4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金2银12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创业综合模拟赛项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一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94项,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并获得此届大赛唯一一个“社区治理奖”,学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实现金奖、单项奖和集体奖“零”的突破。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增强科研服务能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与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学校拥有广西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拥有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碳酸钙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碳酸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等16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拥有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承担国家自科基金3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2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部级科研项目49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26项、横向科研项目800多项,连续8年师均年科研经费超过4万元的国家硕士单位授权标准。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获授权国家专利590多件。形成了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发与保护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品牌。建有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拥有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等2个国有备案博物馆。其中,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广西高校首家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业实体语言博物馆。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学院工作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青春誓言》《围屋里的女人》获第九届、第十届全区基层文艺会演舞蹈类优秀奖,《觉醒年代•暂别还是永别》获第十四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瑶蓝之旅”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贺州学院—青年志愿行动,乡村振兴观察”实践团获评2022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贺州学院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语言学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韩国、越南、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乌克兰、爱尔兰、捷克和波兰等国3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已招收8届学历国际学生、27批国际语言生,选送41批在校生出国(境)学(实)习。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治区级“绿色先进集体”“绿色学校”“文明校园”“文明卫生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自立、求知、求真”校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吉林化工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吉林化工学院坐落在北国江城吉林市,成立于1958年,与共和国化学工业的长子——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相伴而生,被誉为“共和国化工人才的摇篮”,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中国首批七所化工类高校之一,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化工类高校。建校以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逐步积淀形成“工程师的成长摇篮,管理者的培养基地”办学特色,并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全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试点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A类高校。 学校现有龙潭、双吉和丰满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在校生1.6万人;设立13个教学院(部)和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碳纤维材料研究院;专业设置涵盖工、理、经、管、文、医6个学科门类;开展研究生、本科教育,硕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授权专业6个,本科专业53个,形成了多层次办学格局。 学校重视内涵建设。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吉林省本科品牌专业4个,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36门;拥有国家级、省级校外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14个;200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全国地方普通高校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截至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近两届,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持之以恒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现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5个,省级科研平台24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学校注重人才强校。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长白山青年拔尖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吉林省C类、D类人才等48人次。 学校拥有国际视野。与美国、俄罗斯、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与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班已成功举办五届。2022年,与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化学工程工艺专业合作办学班、与韩国南首尔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作办学班获批实现招生,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学校坚守育人初心。建校66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一些优秀学子已经成为石油化工领域的专家学者、生产与管理一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呈现出较强的发展能力。 秉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和“求真务实、拼搏奉献”的办学精神,新时代的吉林化工学院正以积极进取的昂扬姿态,朝着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勇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河西学院
关注
学校介绍 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确定的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省级文明校园。 战略区位 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间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服务区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甘肃及周边新疆、内蒙、宁夏、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省区,战略位置重要,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禀赋深厚,办学育人空间广阔。 办学历史 河西学院发端于1941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1958年设立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张掖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2001年升本改制为河西学院;2014年原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市人民医院整体并入,组建新的河西学院;80年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活跃在西部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等各个领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 办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6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45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5万册,电子图书153万册;学校拥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术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有钱学森纪念馆、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馆、艺术创意中心、河西历史文化馆等场馆,学校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学校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甘肃省首批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床位1400多张,年接诊60多万人次。 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师、农、医”三大学科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68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分布在20个二级学院,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教育、农业、旅游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以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为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入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建成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一大批学生在全国、全省及国际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0037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祁连学者”人才工程,创造性引才、用才、稳才、聚才,努力培养和造就“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18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398人,高职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硕士以上教师占80.5%;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0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6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机构 有54个研究院(所、中心),省级科研团队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0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与西路军纪念场馆联合成立西路军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与新农创集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 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做河西文章,致力于“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专家,培养一批服务河西的名人”,在河西种业、沙产业、河西简牍、敦煌文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近年来,秦大河、杨玉良、李玉等30多名院士和陈平原、陈思和、白岩松、毕飞宇等120多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在学校举办;学校是省属高校近年来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最多、来校讲学的院士、著名学者最多的学校。近5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国家部委项目30余项,省市科研项目200多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2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近百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社科成果奖,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 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实施“一院一品”工程,打造特色品牌,已成为彰显河西精神的文化学术高地。省级院团品牌《大梦敦煌》《丝路花百》《月上贺兰》等大型歌舞剧先后来校演出,自创舞剧《裕固风华》被教育厅纳入全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兰州高校和河西4所职业学院巡演。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获得全国第七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台湾首府大学、昆山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港澳台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2016年开展留学生教育;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对口支援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十年来,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在教师进修深造、学术交流合作、互派干部挂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其中600多名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85名教师为定向培养博士生,36人为定向培养硕士生;4名教师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3名教授通过审核成为复旦大学兼职硕导,47名干部挂职锻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支教援疆 学校从2009年以来坚持支教援疆,已派出26批10520多名师范生到新疆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础教育,学校支教工作多次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表彰;实习支教也带动了毕业生在新疆的就业创业工作,学校通过实施“实习带就业工程”“千人进疆就业计划”、在全疆14个市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就业创业基地等,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新疆就业,近10年来,河西学院在新疆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已达10848人,为服务新疆建设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愿景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河西学院升级版,力争早日更名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云南中医药大学
关注
学校介绍 学校成立于1960年,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昆明中医进修学校,1960年云南中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学校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有呈贡和白塔(含和平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78.78 亩,总建筑面积33.42 万平方米。现有纸本藏书110余万册,电子藏书 485.3万册,古籍 1.8万册。 在校生与毕业生概况: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416人,硕士研究生2435人,博士研究生47人,留学生163人,港澳台学生5人。60余年来,培养了近9.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是学校78级中药学专业毕业生。 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11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学校目前在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有省级一流建设学科3个;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云南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25个本科专业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有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856人,其中博士人数267人,占比为31.19%,硕士人数453人,占比为52.92%,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全国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1人,全国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2人,全国名中医2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等国家级人才17人次,省部级以上人才356人次。有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聘请131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担任名誉校长、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学校聚焦民族医药、滇南医药、南药研究三大科研集群,拥有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平台22 个,其中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1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国际联合创新平台1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云南省科技特派团2个。拥有省级创新团队7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23个。拥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7个。推进校政、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保健品化妆品第三方检测、临床药理评价研究、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运营中心”四大平台。学校是云南省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以民族医药学科群为优势,以民族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2011年5月成立了民族医药学院,是云南省民族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了全国第一个傣医学和彝医学博士。学校建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拥有云南省唯一个民族医药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有省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和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傣医学和傣药学)。傣医学专业首开我国傣医本科教育先河,现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已构建了我国唯一的傣医学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云南民族医药大辞典》及傣医药、东巴医药等本土教材专著40余部,特别是编写出版的我国首套傣医本科规划教材,是国家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傣族乡村医生培训、云南省卫健委“确有专长”傣医人员资格认定考试的重要参考。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早在1990年,学校就代表中国与西班牙实现政府间合作办学,建立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中医药领域海外办学的先河,被载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史册。学校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面向澜湄区域持续开展国际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发起并连续主办10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论坛”、3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和2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暨澜湄科技人文交流论坛”,已成为南亚东南亚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传统医药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学校先后获批“中国-缅甸”和“中国—老挝”2个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建有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连续举办10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牵头成立世中联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建设南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国际联合科研,成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 欣逢盛世,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2022年11月召开的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分析了当前发展形势,系统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形成了“1221”战略部署: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两大战略,围绕“全面提升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迈进西部高等中医药院校先进行列”两个目标,开创一个团结奋斗的崭新局面。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