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内江师范学院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0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学校介绍 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坐落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 全文
工商信息公示
登记状态:正常
公司全称:内江师范学院
曾用名:-
法人代表:陈晓春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7180万
信用代码:12510000450718917K
参保人数:-
注册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官方电话
招生电话:0832-2340613,0832-2341356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普通本科
学校排名
372名 软科综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相关学校
广西科技大学
工资低,发工资还不准时
评价
2.5
评论数
2
内推招聘
0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始建于1948年5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建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现有塔湾、白山路、蒲河3个校区,占地面积775亩。 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学校领导。彭真委员长为学校题写校名。2007年、2008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校。201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来校视察。2019年,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支持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空间,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全面从严治校”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公安姓党”“公安院校姓党”的政治属性,把筑牢忠诚警魂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把特色发展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把警院精神作为积聚发展动能的不竭动力。建校76年来,凝练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了19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平安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逐步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6939人,研究生1389人。设有7个教学型二级学院,3个管理型二级学院。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法医学1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公安学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设有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警犬技术、技术侦查学、反恐警务、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12个公安本科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2人、副高级职称212人。现有专任教师449人,其中教授86人,副教授1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2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2人,全国公安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教官)15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20人,全国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成员30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8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4人,全国公安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教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0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百层次4人、千层次6人)。同时,有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 学校坚持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与公安实战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广泛开展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构建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实战化育人体系。与公安部刑侦、经侦、技侦、禁毒等业务局开展全面合作,与湖北省公安厅、广东省公安厅、辽宁省公安厅开展全面合作,与沈阳市公安局、沈阳铁路公安局、沈阳海关缉私局开展“同城一体化”合作,开创了公安院校与本地公安机关合作共赢的崭新平台,实现了教学、科研、办案与公安实战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此外,学校与公安部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以及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并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育人作用不断凸显,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发展。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引领实战,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示范实训基地1个。牵头组建的“辽宁网络安全执法协同创新中心”是公安院校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新时代犯罪治理研究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与公安部刑侦局合作建设“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并获批分中心,是东北地区唯一服务于国家打击治理新型犯罪的智库。学校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7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2项。目前,承担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省部级项目157项。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期刊,其中《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我国公安高校的第一本学报。 学校努力打造在职民警培训品牌,是公安部技术侦察干部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的“全军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骨干培训基地”。承担公安部下达计划的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全国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培训任务;军队保卫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委托举办的各类岗位培训班。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年均培训在职民警5000余人次,另有函授生近2000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不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警务工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公安部和商务部确定的“外国警察培训承办单位”“中国—欧盟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截至目前,先后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刑侦技术人才。2017年,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资质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部属公安院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攀枝花学院
【薪资福利】不给买社保 【团队氛围】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其他】攀枝花外国语学校,不是学院。生活老师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榆林学院
学校介绍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这里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个(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含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1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50余个,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软科排名由过去600多位上升到412位。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23年7月,学校倡导并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陕甘宁蒙晋交界区12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一个联盟,实现“共商”“共享”“共建”“共创”“共进”,倾力打造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创新高地,聚力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作为榆林市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榆林学院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2016年、2018年先后三次明确提出“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政府于2008年、2015年、2018年、2023年四次签署省市共建榆林学院协议,从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一次性规划土地3540亩,首期819.66亩土地已无偿划拨到位,建设资金已列入榆林市财政预算,2021年9月举行了榆林学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新校区开工仪式,预计2025年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 2023年5月4日学校隆重举行“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庆祝建校10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齐心校友亲笔题写贺词“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革命先辈亲属代表习远平、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大会,并对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未来将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好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弘扬奋斗精神,加快追赶超越,为响应国家战略、推动陕西建设、服务榆林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湖南工商大学
学校介绍承千年文脉,扬湖湘精神。湖南工商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创建于1949年,享有“经济湘军基地,企业名家摇篮”的盛誉。她是一所院士领衔的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大学,是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大满贯高校。 学校拥有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为代表,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主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800人;引智院士9名、“杰青”“长江”等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70人;“绿色与智慧管理”院士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拥有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120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牵头建设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设有33个校级重点研究院(中心)。近五年国家级课题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项目8项。学校教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等奖励。一批智库成果进入党和国家决策。 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拥有77个本科专业(含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3个省级一流专业,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万余名,莘莘学子秉承“至诚至信 为实为新”的校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近五年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并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优胜杯”等702项国家级奖励。学校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 潮涌湘江阔,鹏翔天地宽。湖南工商大学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机制,打造创新工商、人文工商、艺术工商、体育工商、数智工商、绿色工商、幸福工商,建设读书求知的好园地,乘高等教育改革奋进的东风,朝着创新型一流工商大学的愿景扬帆远航。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广东药科大学
学校介绍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学院(部)、3个研究所(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5年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立德树人彰显特色。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等各项制度,将“三全育人”融入“五进”工作体系,通过名师名家名医大讲坛、干部培训大讲坛、青年学术沙龙等方式,打造“党建引领、课程主导、文化浸润、先锋示范、实践锻炼”思政育人工作品牌,着力培养以维护健康、呵护生命为己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药医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选树培育1个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8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基层党委荣获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一医院获“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现开设49个本科专业,是全国专业门类最齐全的药科大学之一。拥有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等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卫生统计学等43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药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育建设学院。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7万人。 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建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以药学、中西医结合为龙头的大药学、大健康学科群优势明显。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预防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中西医结合在2018、2019软科排名中蝉联全国第三,2021、2022年排名居全国第4。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1951人,其中专任教师166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9%(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超4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2.1%,共有研究生导师1173人(其中校内导师415人,外聘导师245人,合作导师513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6个。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建有糖脂代谢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优势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FTZ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538项;成功申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药1.1类创新药“脑脉通颗粒”临床实验批件;制定橘核盐橘核,炒茺蔚子国家药典标准并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近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社会服务凸显担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被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培育单位。牵头组建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打造粤港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主办2023首届粤港澳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先试先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广药-连南”医联体模式受国务院医改专家组充分肯定,获广东省委在全省推广。2023年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大力落实广东省委“双百行动”,安排驻点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员赋能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两所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医疗队支援香港、上海、武汉、海南和省内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援汉联合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6名校友获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开放合作塑造品牌。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2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开设药学专业国际班。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举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29场,其中牵头举办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等8场中俄合作抗疫学术活动,成果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方工作汇报,登载于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工作简报》2020年第5期头条,打造了中俄合作抗疫学术交流品牌,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广药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推进“亚洲校园”项目,开展教育部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及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弘扬“励志笃行、融通日新”校风,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药科大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如果你是个适合体制内的人,希望平平淡的安静生活,可以考虑一下
评价
3
评论数
1
内推招聘
0
山东航空学院
学校介绍 山东航空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滨州学院,2012年、2018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3年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秉承“明德、砺学、日新、致远”的校训,力行“求实、严谨、团结、奋进”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解放思想、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学校占地近2000亩,设有19个二级学院、3个直属科研机构,有5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8500余人。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构建起以应用型学科链为主体,以服务航空学科群和服务区域学科群为两翼,以理学、信息、人文学科群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学科布局。重点打造交通运输工程、生态学为主干学科的“246”雁阵式学科结构,形成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教、艺协同发展、航空特色和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体系。建有应用数学、生态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2006年开设飞行技术专业,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学科高等教育的空白,成为全国首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现有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14个,开设飞行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航空类相关专业51个。拥有141航校等7个中国民航局行业资质平台,是全国拥有航校的三家本科高校之一。建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2个航空类科研创新平台。与国航、山航、山东机场集团等149家航空类单位联合培养航空人才,已输送大批飞行驾驶、机务维修、签派管制、飞机制造等航空专门人才,600余人升任机长,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获批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深化“引入、对接、共建、融合”,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与产业密切结合的航空、生态环境、化工、机电、信息、土建、教师教育、智能控制8大应用型专业群。拥有13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现有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师范专业认证,拥有26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思政金课,建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省级教改项目32项。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200余项、省级奖4400余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9项,连续两年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300名,连续三年入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10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率稳定在3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50%以上,已为国家输送了22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20余人、“双师型”教师55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优秀导学团队、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3个,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精心打造航空、黄河三角洲、孙子文化特色研究品牌,建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航空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1个科研创新平台。近五年,立项国家级项目50项、省部级项目224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SCI、SSCI、CSSCI、EI、CSCD、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26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荣获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重要社会力量奖、国家金桥奖,获批山东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滨州学院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围绕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实现省市共建,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承担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签署各类合作协议300余个,合作单位达到200余家,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70余个。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59所国(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每年选派百余名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 学校工作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40余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飞行学院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民航报》《大众日报》《高教领导参考》、光明网、大众网等媒体多次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报道。 迈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学校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作出“一二三四五十”总体部署,确立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定位,明确全面建成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航空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沈阳医学院
学校介绍 历史沿革。沈阳医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1978年更名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1年迁入新校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折合732亩),建筑面积26.2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4.6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8万册,电子图书8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23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19个。 机构设置。学校设有管理机构22个,教学机构21个,教辅机构8个,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36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88所,直属附属卫生学校1所。 学生规模。学校现有学生24091人,其中本科生10836人、专科生1522人、全日制研究生682人,留学生657人,附属卫校学生1502人,同等学力研究生435人,继续教育学生8457人。 人才队伍。教职工及医务人员4517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95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到58.4%,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5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8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辽宁省优秀教师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81人。 学科专业。本科层面,设有医学、理学、管理学和工学4个学科门类27个专业。硕士层面,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和领域。博士层面,学校与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科研创新。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8个,辽宁省新型智库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1个,沈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沈阳市工程中心1个。与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沈阳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中国解剖学会合作共建沈阳市学会服务站,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术创新。人体科学展览馆为省、市科普基地,中医药文化馆为沈阳市科普基地。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培养面向基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学相关人才”的办学定位,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以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聂淑娟、“长江学者”王克威等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八万余名应用型医学人才。 国际化办学。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2004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成为来华留学生培养基地,为辽宁省首批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院校之一。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医学教育质量认证,是全国第15家顺利通过认证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并被载入世界医学教育名录。先后有来自64个国家的222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已有十四届共1542名留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回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73.2%。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2023年获批“辽宁省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试点学校”。 文化传承。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秉承“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校训,凝练了“美丽、和谐、活力、现代”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埋头苦干、团结拼搏、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新时期沈医精神。坚持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全员专业志愿服务,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这一成绩得到共青团辽宁省委来信祝贺与高度肯定。 办学成效。近年来,学校围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积极推进办学治校的重点工作,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办学条件、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我校大学排名连续攀升,位列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榜第50名,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34名,居沈阳市属高校前列。2007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20年获评“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附属医院。附属中心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不断筑牢沈城西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龙头地位,获批辽宁省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全省8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之一,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B+,位列市属医院第一名;开放床位2000张,省级重点专科10个、市级重点专科13个,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医院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和考官培训基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沈阳分中心、国家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药师培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国家首批肺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单位、国家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医疗保险服务规范示范医院、省市文明单位、省卫生系统规范化先进集体、市“十佳医院”、市五一劳动奖状、沈阳公共服务百姓口碑榜金榜单位。荣获2023年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资深专家组一等奖。附属二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开放床位1325张,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依托“国家级房颤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省重点专科,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医院是沈阳市心血管病医院,附设有沈阳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心脏介入中心,同时是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辽宁省直接PCI医院、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沈阳市分中心、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沈阳市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和胸痛救治联盟盟主单位。连续两年获评沈阳市“十佳医院”,先后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辽宁省文明医院标兵、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优秀单位、教育系统先进党委。1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
泰山学院
学校介绍 泰山学院于1958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泰安府官立师范学堂。2002年教育部批复举办本科教育,2012年转变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山东省19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山东省首批具有公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9所高校之一。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21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78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现有15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本科专业二级认证,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万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50余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3人,省青年创新团队9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始终致力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个。建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山岳旅游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2002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项目38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20项、市厅级科研成果获奖855项。“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师生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750余项、省级奖励2000余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合作专业(方向)16个。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坚持“T”型产业学院建设理念,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融合,政府、行业和其他企业参与的产业学院9个,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参与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拟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9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思政“金课”2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91门课程获批全省联盟线上课程。制定实施服务泰安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小学实习支教、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环境监测及分析等形成明显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注重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和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美国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9年被国务院侨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2014年开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3+1”项目为代表的校际合作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开了国外通道。2022年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项目。
评价
0
评论数
0
内推招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