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2 古代有良种选育活动吗,起于何时,哪位皇帝曾亲自选育稻种?
选育良种是利用生物遗产特征进行种子培育的过程。现代农业种子多由农科院选种培育,并由种子公司生产,然后由农民种植。古代有良种选育活动吗?起于何时?亲自选育稻种的皇帝是谁?
我国古代对于生物遗产特性很早就有认识,如《越绝书》:“桂实生桂,桐实生桐。”《吕氏春秋·用民篇》说:“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明朝代学者王廷在其著作《慎言·道体篇》中阐述了遗传物质的气种说。他认为元气是“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元气中蕴含有万物的种子,是元气生成了万物。
选育良种的历史也非常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后稷教稼时代。《诗经·大雅·生民》有诗句:“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拂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其中“种之黄茂,实方实苞”是对选种的具体要求。要求种子色泽好,粒大穗沉。战国时白圭也说:“长斗石,取上种。”可见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粒选法的存在。
西汉成帝时的《汜胜之书》记载了穗选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之高燥处,曝之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后又发展出在混合选穗基础上繁殖良种的方法。据《齐民要术》记载:“凡五谷种子……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穰草蔽窖。”这比西方要早1300多年。
清朝时混合选种法更为完善,康熙皇帝曾亲自选种。他运用单株选择法,成功地培育出一种新的优良品种“御稻”。据《康熙几暇格物编》载:“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
后来康熙在全国各地推行培育出来的“御稻种”。使得稻米产量大为提高。康熙的选种实践为达尔文所称道,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文中写道:“中国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亲手进行选择。”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