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18 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何时,当时也叫“学校”吗,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区分吗?
中国教育传统非常悠久,夏朝时便设有“序”、“校”、“庠”等专门的官方教育机构,后来商朝则增加了“学”和“瞽宗”,周代的官方学校则大致沿用了夏商时期的校名,并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夏商周时期的官方学校只针对贵族子弟而设。
除官学之外,春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力量削弱,学术出现下移,以孔子为代表的民间私学兴起。虽然就教学设施与教学制度而言,孔子的“传道之所可能算不上学校,但就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而言,也可以算是学校了。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早期的教育对于“小学”、“大学”的区分,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但还是有的。比如早在西周的贵族学校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所教的内容已有所区分。对于刚入学的幼小子弟,有专门为他们而设的小学课程,具体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重点在于基本的识字教育、德行培养、情操陶冶、身体锻炼;而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则开始更高一级的教育。孔子在自己的私学中,也继承了这种教学制度,先教小学部分的“六艺”,然后是以“诗书易,礼春秋”这六经为学习内容的“大学”部分,以期学生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
后世的学校则继承了早期的这种划分方法,形成了教育的“蒙学”、“大学”两阶段制。“蒙学”各代名称不一,诸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塾的“蒙馆”等都属于此,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育。蒙学之后,则是“大学”教育。一般而言,古代的小学阶段指学童13岁之前,这时的先生主要教其识字、背诵,13岁之后则对学生讲解文章的义理,并教授做文之法。
对人文学科来说,这种“小学”、“大学”二分法的教育是非常智慧的,北宋文豪苏辙的“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便道出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所在。
另外,现在的“中学”教育在古代虽然没有单独划出来,但也并没有跳过去,而是包含在“大学”教育之中。毕竟一个人的学习规律是古今如一的,不可能跳过哪个阶段,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外在的具体划分罢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