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介绍 一、办学历史 学校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旅游类高等院校,曾隶属于原国家旅游局,2000年由上海市管理。2003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合并组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开展从专科到硕士的各层次学历教育。同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仍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开展专科教育。2011年,学校成功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二、办学现状 (一)学生规模 现有各类学生总数4400余人。其中,专科生3764人,本科生953人,硕士研究生105人,外国留学生24人。 (二)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总数300余名。专任教师近200名,其中硕士、博士学位占76%,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0%以上。硕士生导师29人,另有8名外聘MTA业界导师。 (三)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现有工商管理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企业管理、旅游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旅游管理(MTA)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合作建设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含中外合作办学)、葡萄酒文化与营销、西式烹饪工艺、中西面点工艺、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智能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休闲服务与管理、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空中乘务、智慧旅游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与策划21个专业。 (四)基础设施 学校核心校园面积326亩,教学实践场所3万多平方米,另有在建综合教学楼1.8万平方米,“十三五”规划立项综合实验楼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00万,图书馆纸质图书43万余册,电子图书19万余册。 三、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际、依托行业、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对标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及深化“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积极响应上海打造“四个品牌”战略,以一流旅游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旅游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以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聚焦内涵建设,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服务意识领先、职业素养高尚、专业知识扎实”的具有大旅游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立足于上海旅游与城市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全国旅游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全面对接大众旅游时代要求,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型教育理念与本科的多层次应用型办学经验相结合,将专科的独立法人资源与本科的多学科优势相结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共存一体、资源互补、共谋发展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实景、实境、实地”运行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服务技能、管理才能、经营潜能等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力、社会竞争力、创新拓展力。 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础。完善大旅游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大类中《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等平台课程的建设水平,推进《旅游概论》《旅游职业素养》等校本课程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构筑“真实”实践平台,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为突破,培育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训项目——创星文化博览会,并作为成果案例入选2016年《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坚持产教融合,探索多途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举办“万豪班”“复星班”等订单班,实现了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新局面。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建设。通过建设,学校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11项,市教委重点课程21项,获优秀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12部,市级教学团队6个,市085重点专业2个,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2016年,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分委员会设入我校;2017年,获教育部及文旅部旅游类专业示范点2个(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8年承担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展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项目》,继续引领全国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 (二)以“精选增量、优化存量”为要求,打造了一支“双师双能”、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引进渠道上,注重国际视野和行业背景,实施分类标准,吸纳具有优秀海外经历及高技术职业等级或高管职位背景的行业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推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五大计划”项目,即“腾飞计划”“攀登计划”“灯塔计划”“星光计划”“雏鹰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化培养,近三年,教师出境访问、进修、讲学共计35人,产学研践习计划37人。在人事制度健全上,学校实施人员分类考核机制,改革教师职称聘任机制,适应学校“双师双能”人才的发展。 学校拥有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首届“旅游教育突出贡献人物”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上海市教学能手”1人。拥有上海市首席技师资助项目1个,上海市名师工作室1个“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校文化服务人才工作室”1个。 (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科话语权和行业话语权,扩大了学校的行业辐射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工商管理学科,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及专业学位点建设,加强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突出旅游特色,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在科研机制建设上,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发展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升学科话语权和行业话语权。 近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总经费为9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2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项目33项,总经费为170.5万元,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24项。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重要、权威期刊论文52篇(SCI论文25篇,SSCI论文9篇),CSSCI、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期刊论文91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 近年,学校获企事业委托项目104项,总经费为1208.88万元。其中标志性课题与规划有“上海促进旅游业十三五规划”“西藏珠峰及其周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海南省三沙市旅游规划”“新疆喀什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酒店集团培训纲要与测评报告”“徐汇区浸入式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等40多项。 近年,在旅游行指委牵头指导下,学校承担并发布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酒店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会展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等教育部职成司等部门委托课题,课题组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落实面向高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毕业生的调研,把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职业标准、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等准确提炼汇总,提出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及内涵建设方面的建议,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匹配,助力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 学校积极搭建政企学平台,极大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工商管理学科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项目;拥有中国旅游研究院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与知名高校及权威旅游组织机构开展高水平、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学报《旅游科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的来源期刊。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A)”等荣誉。 学校与原上海市旅游局等部门合作,承办“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累计达100期,社会影响广泛。学校举办“可持续旅游与国家公园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城市群与区域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旅游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加拿大、荷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国际和国内的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政府机构、协会组织及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及高层管理者参加论坛。 学校现为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单位,上海餐饮烹饪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创始成员,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创始成员。同时,学校积极依托以上平台,扎实开展旅游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及旅游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年培训3000人次。学校曾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授予“优秀培训单位”称号。 (四)以合作项目为载体,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不断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学生海外交流和实习上,大力发展交换生、短期访学、海外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海外交流项目,并和23个国家和地区的53个学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近三年,学生出境学习交流和专业实习432名。积极搭建学生海外深造平台,形成了专升本、专升硕、本硕连读、双硕等立交桥式项目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发展能力。2017年,学校成功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学校聘请澳大利亚、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龙建院),始建于1948年,原名为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建筑类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发展与整合,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和黑龙江省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建院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德能兼融 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所向、龙江所需,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锐意改革,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先后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专业群建设单位,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龙建院方案”。 学院现占地面积85.85万㎡,建筑面积40.28万㎡。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炎培广场、行知广场、桥梁文化园、翔鹅湖等育人景观,彰显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余人,馆藏图书72万余册,建有集教学、科研、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1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348个,智慧建造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栉风沐雨七十六载,持续优化的教书育人环境孕育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传承奉献”的校风,锤炼出“敬业、善能、重导、爱生”的教风,磨练出“惜时、善学、精技、求真”的学风,共同构成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生命线,立足“建筑特色”、“寒区特色”,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学院设有8系(建筑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建筑系、建设工程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1院(继续教育学院)3部(公共教学部、军事体育部、思想政治部)4中心(网络与数据管理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教学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面向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打造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383”专业集群布局——做强建筑类专业群,现代服务类专业群以及数字类专业群,构建智能建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8个专业集群,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 学院持续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践行“德技并修 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入选黑龙江省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校。大力推进“三教”改革,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24门;国家级思政课程1门,省级24门;国家优秀教材奖2项,省级11项;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3部;验收通过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国家级专业资源库课程7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以上获奖28项;国家级学生技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9项,累计为社会输送13万余名栋梁之才。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87人,其中,国家级名师2人,课程思政名师1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4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级14个;龙江技术能手2名,全国行指委委员10人,双师素质比例达86%,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创新。聚焦建筑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的需求,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网络、智慧城市、华为ICT、融创文旅等7个产业学院,牵头成立2个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龙建特色”的区校一体化融合发展平台。获批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省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参与行业标准13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7个。 学院持续增强应用科研强校能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精准匹配服务产业链,打造国家级BIM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国家自然基金试验平台1个,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获发明专利11项,国际专利3项。紧盯服务需求,构建服务发展供给和转化“立交桥”,企业横向课题研究25项,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科普基地1个。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用,社会服务培训4.2万余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1102人次。立足服务“向北开放”战略,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立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输出3个国际专业标准和22个课程标准,成为省级国际化标杆校。 砥砺奋进七十六载,阔步迈向崭新征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本位,聚焦建筑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向着创建职业教育本科学校的发展目标奋勇前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学校介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武汉市人民政府主管,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起源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2009年教育部备案批准,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是国家优质校、省域“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类),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试点单位、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装备制造大类自动化类)、全国百佳优秀继续教育培训院校,是湖北省办学水平优秀学校、湖北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两度入选中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并获教学资源50强、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学生发展100所优秀院校,教学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两次获评全国高职教育优秀案例,是国家小学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校区紧临风景优美的汤逊湖,北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狮子山麓、野芷湖畔,两校区总占地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135万余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校内实训室340间(片),校外实训基地300余个;教学设备总值逾3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8万人,教职工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余人,教授、副教授240余人,各类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30余人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职业网球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业学院15个二级学院,66个招生专业,组建了12个专业群,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0余项,各级各类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在各专业群的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央财支持专业4个,国家骨干、示范专业7个,国家实习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专本联合培养专业2个。学校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布局,重点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建设、服务、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名列前茅,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志愿服务工作以“杨小玲小组”为示范,以“锋潮行动”为主题,以创建“本禹志愿服务队”为目标,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海世博会、武汉园博会、第21届亚洲田径锦标赛、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系列赛事的志愿服务和“新青年下乡”活动“青春社区”志愿服务专项,广受社会好评。 学校高度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中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是湖北省、武汉市教师教育重要培训基地,是湖北省人社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武汉市人社局批准的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武汉市创业培训定点单位,是武汉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武汉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是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批准的武汉市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和武汉市建设行业建筑工人职业培训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近几年师生获批各类专利百余项,组织武汉地区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转化金额近2000余万元。 学校与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印尼、乌干达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击剑赛项,受到国际军体联、省市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校连续两年在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前十,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教学满意度等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居全省第2名;在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逐年上升,2021年度跃升至99名,全省第6,并被评为五星级院校。学校还先后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瞩望未来,我们将励精图治,与时代俱进,与城市共荣,谱写新的百年乐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西省国资委主管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学院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2014年,成为江西省高职院校首批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单位;2018年入选江西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21年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专业群院校。 学院现有艾溪湖、青山湖两个校区。2022年2月,共青城产教融合基地正式开工,学院总占地面积达1475.6亩。固定资产总值超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6亿元。校内实训基地216个(其中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基地106个。图书馆建筑面积2.3万m²,阅览室座位1800个,藏书120万册,馆舍面积和藏书总量位居省内同类院校之首。学院下设环境与能源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学院、商务学院、设计学院7个教学分院,在校生17448人,教职工1074人,其中专任教师83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8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420人,“双师型”教师719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教学团队7个,工人先锋号2个,省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6人。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建成国家精品(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6门;参与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2019-2021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七、江西第一。2017-2021年,连续五年蝉联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奖项加权总分位列全国第三,为江西省排名全国第七贡献了“现代力量”。“十三五”期间,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列全国第28名(其中2020年改革试点赛获奖数列全国第10位);出版教材(著作)122部(其中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8部,入选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部)。学院牵头组建江西省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教集团—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2022年获省本级社会组织评估4A等级。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着力打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到研究生人才培养通道。文、理、艺术、“三校生”录取线近十年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21、2022年专科毕业生升本率分别达到30.75%和47%;学院与华东交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专升本,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成长通道。学院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成2050平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中心。积极搭建就业合作平台,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以“优秀”等级通过2016-2018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以“A”级通过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 学院荣誉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 全国高校公寓(宿舍)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 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00强 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江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江西省高职院校首批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单位 江西省职业院校“1+X”证书试点牵头单位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学校介绍 为响应国家号召,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高等教育发展,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遵义医科大学牵头创办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遵义医学院科技学院。2001年9月,学院正式招生。 根据学科特色及发展定位,经教育部批准,遵义医学院科技学院历经两次更名。2004年,学院更名为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2018年,使用现名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为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促进长远发展,学院于2017年启动位于新蒲新区园区一号路的独立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5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21万平方米。图书馆、教学楼、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食堂、学生公寓等教学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可与遵义医科大学共享部分专业教学与建设所需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设施与资源,大大提升了学院的软实力。 二十三年来,通过自身发展,建立一支理论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一是学院自己招聘培养优秀教师,二是返聘高职称的退休专家,三是遵义医科大学共享的部分高职称师资。学院依托现有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及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实践条件。学院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致力于为基层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重人文、高素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生15000余人,下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护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运动健康学院、医养健康学院、智能信息工程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专业结构设置合理。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形成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格局。 学院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通过率良好,普遍就业于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院与多家三甲医院已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关系,积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25000余人,其中基层医疗单位就业占比75%以上,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院将紧跟时代步伐,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践行“明德笃学、践履求真”的院训,以建设“区域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以医学、理学、工学为核心,康养为特色的高水平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目标,不断强化“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三大战略,弘扬新时代遵医科院精神,提升内涵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与改革创新,主动融入贵州省和遵义市的发展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莞城市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东莞城市学院(Dongguan City University)是由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于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 学校位于东莞市寮步镇松山湖大道旁(文昌路1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规划用地1228亩,完成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校园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以“山、水、树、人”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岭南传统建筑元素,达到了“人与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交融,堪称岭南园林式学府。 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7个专业实验室、2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9000多人。学校专门设立了鸿发奖学金、励志奖等各类奖助学金项目。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连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教育科学 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设计学、社会工作、保险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保险学、金融学、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建设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学、物流管理、安全工程建设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同时,学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媒体艺术、财务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省级特色专业在建项目,工商管理、金融学2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建项目。学校共有九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其中两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工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办“华为创新班”“财务管理卓越班” “注册会计师创新班” “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机械创新班”等,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科研教研 学校科研能力逐年提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不断增长。截至目前,我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2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6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50余篇,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19项。 学校办学以来获得五个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 1 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训示范基地 1 个。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践基地。 师资教育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国内外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学校2015年为教师购买“五险二金”,成为广东省首家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同类高校。学校2019年建成省级教师教学示范中心,助推教师成长发展。学校还聘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校现有教师队伍近千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88.13%。省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广东省优秀民办校长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4名。学校教师获5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省级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学校教师明德乐业,博学善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 服务地方学校主动服务东莞,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截止目前,学校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移动终端多媒体研究中心等24个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推动切合地方需求的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双赢目标。 国际交流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与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以及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截至目前,我校已与香港恒生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各类交流项目,其中包括:学期交流、3+1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保荐等合作项目。通过开展一系列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师生们可体验已对接优质课程与优质教学质量,深入感受跨文化交流,拓宽全球视野。 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境)研修、讲学的力度,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访问、研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学术及教学交流平台,持续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走都会大学创新性、应用型的办学道路,主动融入城市发展与行业需求,植根东莞、服务湾区、着眼全球。学校作为都会型大学全球联盟发起成员校之一,国际交流中心作为联盟的秘书处单位,学校与联盟各成员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在国际都会城市发展的影响力,为师生创造更多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综合性理工类高职院校。创办于1958年,走过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发展历程后,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56所、贵州目前唯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目前设清镇、阳关两个校区,占地1446亩,建筑总面积近5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180万余册,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3万余人。下设10个教学系部(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物流工程系、轨道工程系、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驾驶技工学校等二级院校。 学院聚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开设高职专业25个,重点打造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交通土建、交通装备、交旅融合、智能交通、城镇智能建造5个专业群协调发展,建成高原峡谷高桥技术之塔和交旅融合研学之塔,形成“双塔交辉、群雄拱卫”的办学布局。主持建设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1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0门;牵头制定了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培养标准;拥有省级以上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9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0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4个。荣获国务院、省级特殊津贴及省管专家称号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13人;获国家及省级五一劳动奖章10人;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2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部级技术能手47人、省级创新人才13人。近年来,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在各类排名均进入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方阵。 66年辛勤耕耘,不断实现了全方位突破、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凝练了“通途”校园文化——学生通人生出彩之途,学院通引领改革之途,助力贵州通乡村振兴之途,并将紧紧伴随中华民族通伟大复兴之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院校”“全国节水型高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等荣誉称号。为社会输送十余万名交通建设人才,对贵州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大跨越作出了贡献,被誉为“贵州交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院综合竞争力在各类排名中均进入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梯队。 聚焦新目标,迈向新征程。为实现学院党代会提出建设高水平技能型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愿景,将继续加强“党建引领、筑梦通途”的党建品牌建设,坚定“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的办学意志,努力打造学生“胸中有大道、眼里有光亮、脑中有文化、手上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独特精神标识。力争“学建桥、到贵交、交旅融合、中国样板”成为中国职教共识。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介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坐落在扬州市扬子津科教园区,学校占地总面积1027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校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江苏省属普通高职院校综合考核中,均位列第一等次,在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扬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支持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电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学院(部),开设有47个专业,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6000余人,其中与本科高校联合招收培养本科生1000余人,外国留学生370余人。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江苏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学校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平台)5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4个、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有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品牌(骨干)专业5个、省级国际化品牌专业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部,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15部,建有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学校与南京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泰州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4+0”和“3+2”)。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7.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92.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含在读);拥有一批省“六大人才高峰”、省“333工程”、省高校“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3个。 学校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秉持“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航”育人模式。近五年来,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一等奖124项。2018—2022年,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9项、最佳带动就业奖1项(金奖数量位列全国高职院校首位),是全国唯一蝉联五届大赛金奖的高职院校。 学校坚持服务发展合作共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中石化、中核建、上海大众等大型国有企业,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三菱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扬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陵经济开发区等诸多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500余家优质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22)》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核心数据在全省高职院校处于领先水平,连续多年荣获全省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始终保持全省就业先进集体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聚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留学生教育,是江苏省首批“留学江苏培育学校”;建有全国鲁班工坊有条件运营项目1个、中阿(联酋)郑和学院、教育部国际合作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项目2个、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1个,是“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单位和教育部“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计划”院校。 诚以求真、行以致远。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强能、笃学创新”的校训,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建设,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学校介绍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成立于1999年8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校区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毗邻钱塘江。校园占地906.46亩,校舍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藏书90余万册。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秉承杭州师范大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目前全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英语、汉言文学、护理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5个本科专业,分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办学19年来已经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2.4万余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90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8%。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学院设有院级科研基金、学生科研基金、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等资助项目,以项目促科研。建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浙江省重点(新兴特色)专业,护理学、化学等浙江省一流学科,物联网工程等杭州市重点学科,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等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合作,先后成立了“水治理生态工程研究所”“杭州市数字医学研究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慧优IT服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院内建立了“美亚产品研发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后一年半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最后一年为综合实践教学年)。学院积极开展与海外友好学校的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分别与韩国又松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那分校、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特色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杭州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坚定信心、深化改革,走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之路,为将钱江学院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携手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学校介绍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前身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学院于2008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10年获准开展留学生教育;2016年启动双学位教育,并被确定为自治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7年获准“专升本”招生资格;202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教发函〔2020〕16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东临白塔国际机场,西接呼和浩特火车东站,南北两侧紧挨地铁1号线和京呼高铁,交通非常便利。学院毗邻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科技馆,处于呼和浩特市文化中心,是距离自治区政府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最近的高校。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2016年被呼和浩特园林局评为“呼和浩特市园林式单位”,2020年被呼和浩特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首府花园式校园”。 学院依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15个一级学科,涵盖26个本科专业。26个本科专业为:金融学、保险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物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美术学、绘画、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学前教育、英语、广播电视编导、会计学、美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设6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建校以来,学院在“立校为公、执教报国”办学理念指引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以“平安校园、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争上层次”为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院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内蒙古管理最严格的大学”。在教学方面,学院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通过每天查上课情况、每周开系主任会议、每学期组织教学检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团建“五大工程”(人文素质拓展、卓越管理培训、校园文明建设、社会义工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四查制度”(查早操、晚自习、夜不归宿、劳动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截至2022年共培养输送出2.4万名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均居自治区本科高校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学院成立有科研工作促进委员会,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的科研经费以100万元为基数逐年递增,每年开展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月”。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各类科研立项上百项,发表论文千余篇。在科研方面学院最具特色的是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于2015年成为世界岩画组织第53个成员单位,目前建起了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出版了《世界岩画艺术》译著系列丛书,发表了20多篇论文。学院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是巴基斯坦《外交视野》杂志供稿单位,承担着巴基斯坦两所高校和一家国际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项目,近年来出版3部译著,发表30多篇论文。 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外籍师生最多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国际化办学特色突显,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校园文化国际化。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韩国、巴基斯坦、多哥等国家的20余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附属小伦敦英语学校共聘请外籍教师70多人,先后招收来自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留学生200多人。2010年,学院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建立友好关系,两任大使先后4次访问我院,至目前共派往巴基斯坦的师生达40多人次。2017年,我院与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共五所院校成为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合作院校。 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推动了学院健康快速发展。建校伊始,学院就提出“三个放心”和“三个前列”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并将党建工作列为学院长期工作的重点。“三个放心”即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家长和学生放心,让教职工放心;“三个前列”即在学院内各项工作中,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转设前原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各党总支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在全区独立学院及民办院校中,我院的党建工作要走在前列。 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绩日益突出,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之提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平安校园”“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先进党委”“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六个好’党组织示范点”等称号。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