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昌吉学院
学校介绍 昌吉学院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石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美丽的昌吉市,距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公里,自1959年立校至今有65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5月被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区属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716人,其中专任教师1241人,具有高级职称49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学名师7人,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能手8人,自治区天山英才、天山雪松、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19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88人,本科生25743人、专科生6168人。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0.60万平方米。其中,新城校区67.67万平方米、园丁校区12.93万平方米。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378.44万元,纸质图书170.195万余册,电子图书188.935万余册。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能源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航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15个二级教学单位,共76个本、专科专业(其中51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八个学科门类。学校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特需项目”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材料与化工、教育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教育硕士设有物理、化学、数学、思政、语文、英语、美术、小学教育8个专业,材料与化工硕士设有材料工程、化学工程2个专业。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小学教育;自治区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自治区一流专业物理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自治区重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与新媒体;自治区一流课程能源与动力电气虚拟仿真实验、民航概论、仿真雷达管制下的机场塔台管制模拟实验教学项目、JAVA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现代教育技术、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标志设计,已逐步形成了专业设置比较合理,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培育单位、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新疆低阶煤高值化绿色利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中心,建有昌吉州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准东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公共经济研究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所、体育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校对口支援高校为山东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并与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与山东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及研究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稳中求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疆一流应用型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4年1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辽宁警察学院
学校介绍 学院创建于1960年,1978年建立中专,1985年5月建立大专,1992年被公安部评为A等学校,1995年开始独立试办本科专业,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辽宁警察学院。 学院坐落在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平路260号,依山傍海、景色秀美。校园占地88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697万元,图书馆藏书67.4万册。现有教职工445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教授41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156人,有省部级教学名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34人。 学院现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监狱学、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视听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和民航空中安全保卫1个高职专科专业。 2008年7月“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大连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2011年建成公安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2015年“公安部训练科技应用研发中心”在我院揭牌成立,2016年“中国民航空中警察训练基地”在我院揭牌,2018年建成全省公安系统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12年成功承办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并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5名教师获个人单项一等奖,学生获团体一等奖。建校以来,累计为全省公安、司法、安全等系统培养输送优秀警务人才3万余名。 近年来,学院在本科办学的新起点上,坚持服从服务辽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宗旨,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实战引领、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局合作和实战化教学训练,连续开展了创新行动年、创新发展年、创新成果年、创新质量年活动,努力把学院打造成辽宁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警务理论和技术创新基地、公安民警训练的主阵地,正全力向全国一流公安本科院校建设目标迈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太原学院
学校介绍 太原学院前身为2002年12月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新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太原学院。学院于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2年成为首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学院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山西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 学院地处三晋文脉聚集地——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三晋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学院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由汾东校区、滨河校区、府东校区三个校区组成,汾东校区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都市圈以及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核心,信息畅达、交通便利。 学院占地面积1658亩,校舍建筑面积4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18 亿元,馆藏纸质图书 164.66 万册,电子图书 126.27 万册。学院面向全国 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504人。 红色基因,铸就太院特色文化 太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山西官立师范学堂”、1910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几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才的摇篮”“革命的熔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李雪峰、王世英和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等曾在此就读,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文化。经过长期文化积淀与升华,学院孕育了“博学、弘毅、力行、至善”的校训,形成了“端品、励学、实干、担当”的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 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1191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3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272人,占37.2%;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655人,占89.5%;“双师双能型”教师270人,占36.9%。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 5名,已初步建成专家名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校企协同培养的多元化师资队伍。近三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6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116项。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3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 以工为主,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崇德尚能,博知力行”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作风朴实、积极进取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农、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与自动化系、机电与车辆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文化与旅游系、财经系、管理系、教育系、数学系、外语系、音乐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15个教学系(院、部),2个教学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7个。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室175个、实验实训楼2栋,实验实训场所使用面积2.54万平方米。学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2021年学院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46项,共获得209个奖项,省级以上奖励602人次,国家级奖励72人次。2022年1-5月,学院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共计申请202项,立项1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20项,省级项目立项47项。 立足地方,推进产学研融合 学院立足太原,面向山西,辐射全国,紧紧围绕“新技术、新经济、新管理”,重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发展。学院坚持多元结合、产教融合道路,先后与 155 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育人基地,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注重科研发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院获批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山西省工信厅省级平台“山西省健康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大数据智能诊疗产业学院提质增效计划建设项目”、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培育单位。学院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形成对应用型品牌专业和应用技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面向未来,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太原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城校共生”发展模式,扎根并州大地,主动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和“锦绣太原城”等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投身省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贡献力量。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1984年成立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省属高校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院校。2013年确定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 学校占地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1.2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7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47.42万册,其中数字资源及其它载体资源146余万册,纸质图书文献101.42万册。建有14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46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经过近40年的办学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文化、高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为主体的专业群,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5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建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门省级一流课程,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建有14个特色研究机构,其中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等4个。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01人,其中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42人,占专任教师48%,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7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近50人。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内蒙古、福建、海南等23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2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先后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0余部,授权专利122项。承担科研项目40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42项。 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陇原大地办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新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打造成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区域发展的科创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平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强阵地,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统计,我校毕业学生有4万多名工作在甘肃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岗位和基础教育领域,这些毕业生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了应有贡献。学校已成为甘肃乃至周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介绍 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追溯学院历史,学院前身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在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合作举办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学院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2年2月18日学院正式揭牌,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 学院坐落在黄河入海口、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省东营市,占地面积868亩,校舍建筑面积28.58万平方,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03万余册,电子期刊96万余种。建有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有机化工材料合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稀土催化创新创业共同体3个省级平台;山东省高校碳中和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非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碳中和绿色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发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智慧油田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上级科研平台7个,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建有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学院2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石油装备、能源科学等各类实验中心和实训室223个;法学专业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化学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开发工艺与装备、深层致密油气、智能信息处理、化工本质安全与控制、机械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干细胞工程与生物材料、能源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应用等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0个以及3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博士13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0200余人。 学院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教育与现代媒体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医药与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5门。 “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级教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56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260余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2件;实施转化56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CSSCI论文78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专著9部。 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16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10余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1800余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39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04项。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届本科毕业生2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6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共64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62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学校连续五年作为教育部布点监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列全省前列,2023年有10%的毕业生入职中国五百强、山东省五百强等大型国有企业,获评全省就业工作“绿灯”先进单位。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围绕“立足东营,融入山东,面向全国,对接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行业需求,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成一所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类专业特色鲜明、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牢记使命、培根铸魂,担当尽责、主动作为,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培养石油石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致力于成为解决石油石化和新能源领域工艺设计、应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东营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龙烟钢铁公司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高职院校。2006年,以“优秀”等级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优质高职学校,同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2021年1月26日,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高校、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是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全部入选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50强案例的全国7所高职院校之一。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河北省首批混合所有制试点院校。 学校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现有红旗、新石、西柏坡三个校区,在校生近2万人,校内专任教师1000余人,长期聘请兼职教师500余人。学校设有材料工程系、智能制造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技术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业基础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成人教育部、老年教育部、国际教育学院、互联网学院15个教学单位。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立足先进制造,坚持钢铁特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围绕河北省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开设有职业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58个。建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国家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全国优秀教材1部;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58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近五年新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31项。 学校建有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特约教育督导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政府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等人才37人次。建有5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烙画内画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钢铁焦化职业教育集团、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教育联盟、河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联盟、河北省商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智能建造职业教育集团,2020年钢铁焦化职教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共建了中测测量与检测工程中心、河北省云环境检测中心等15个高水平产教融合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建有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科技厅认定的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发改委认定的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教育厅认定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3个。围绕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为河钢等钢铁企业解决开炉、工艺优化等技术难题,为河北钢铁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生产技术服务30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形成“菜单可选式”职业培训品牌,培训员工41万余人日。学校与河北老年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成为全国首家开展老年教育的高职院校,开展公益性培训68万余人日。 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河北省创业大学,学生团队荣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多项全国大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是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首钢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万华化学集团、恒力石化等单位招聘的首选学校,毕业生起薪高,发展好,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60%以上,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钢技术能手”荣彦明,“二十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邓晶,“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孟庆炜,“中国精益匠人”曹元军等大批技术能手、管理精英、创业英才。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017年起招收学历留学生,2018年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建立了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泰国、巴基斯坦合作共建2个“燕赵丝路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韩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中文+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三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职教分会会长单位,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的职业本科学校而不懈努力。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邢台学院
学校介绍 学校始建于1910年,前身是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2002年更名为邢台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06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2亿元,图书总数165.5万册。现有5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全日制在校生17666人,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92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52项。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近五年,获评河北省师德标兵、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三三三”人才称号等21人;引进外国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突贡中青年专家、天山学者等14人;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接近50%。 建设发展成果显著。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纯德实学”校训精神,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师范教育和应用发展两大教育体系。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2016年被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以来,先后获批河北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邢窑白瓷)建设单位;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河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被列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学校。今年5月,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正式发布本年度中国大学评级结果,在河北省大学评级中,我校在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三。 科学研究频获突破。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10个;省级科普基地2个;省级外国院士工作站1个,挪威籍在站院士白勇荣获2022年河北省燕赵友谊奖。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6项;出版专著83部;获授权专利63项,发明专利8项;教师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科技人才选派248人;获省市科研成果奖励180项。 文化育人特色鲜明。学校积极实施“文化育人工程”,重点打造“一河、一窑、一址、一历史生态文化校园”项目。依托四师旧址建设了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建成了“邢窑白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方古陶瓷研究中心、郭守敬研究中心、河北省太行山文化研究基地、历史文化学院、影视产业学院等平台,挖潜邢襄历史底蕴,打造区域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服务邢台实效凸显。以“三联盟”“三对接”为抓手,构建了“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共同体,与包括新疆若羌、雄安新区在内的共20个县市区开展教育实践合作,建设实习点326个;共建了100余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双创基地37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项目8项,横向项目182项;32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肯定,在支持我市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13.2万㎡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其中一期三个项目2023年已陆续投入使用,将打造其成为邢台市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数字经济及文创产业的高端创新基地。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昭通学院
学校介绍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环境优美,毗邻占地一千余亩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春观花,夏品文,秋赏月,冬戏雪。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22年1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的本科高校。百年办学历程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 40余年来,昭通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己任,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以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昭通及周边地区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昭通县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基地、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 学校目前设有人文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拥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践实训基地1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7个。师范技能实训场所28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99间,实训室51间,智慧教室、微格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共计181间,实现所有教室多媒体设备100%覆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9个。校级教学团队9个。公共教学设施平台中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1项,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和新兴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711人,其中,高级职称228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522人,另有外聘教师100人。拥有“全国会计名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及“青年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乌蒙工匠”等知名专家学者。 学校以“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服务活校”为理念,成立了文学创作学院、苹果学院、天麻学院、马铃薯学院、扎西干部学院(理论教学部),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物理学专业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地班、学前教育专业卓越幼儿教师班、英语专业卓越班、生物科学专业实验班、苹果天麻马铃薯特色班、文学创作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昭通文学、教师教育、红色文化四张特色牌,推动专业建设特色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昭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成立了滇东北高原特色农业研究中心、乌蒙山生态保护研究中心、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特色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多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40余年来,学校潜心耕作,培养了以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吴建智、全国百佳刑警阚建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和雷平阳、全国优秀教师张英、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冠军马皓等优秀学子为代表的6万多名优秀人才,为昭通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昭通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谋划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人民满意的昭通大学而努力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沧州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沧州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学校更名为沧州师范学校,1984年升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沧州地区教育学院合并,2001年与沧州师范学校、沧州农业机械工程学校、沧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10年3月升建为沧州师范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被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一代又一代师院人锲而不舍地追求、思索并实践着,在建设和发展中凝炼成“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和“孜孜以求、团结奉献、精益求精、敢于胜利”的师院精神。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规划用地1113亩,现已完成713亩地的规划建设,建筑面积36.8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0万册,纸质期刊1200余种,可阅读的电子图书300万册,有19个数字资源数据库。校园网全面覆盖教学与办公区。 学校现有教职工998名,副高级以上职称34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695人,其中博士85人。有专任教师825人,外聘教师113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52个。在校生16000余人。形成以师范专业为基础,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有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科学研究平台2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251个,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与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是教育厅首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拥有《仪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省级精品课,《大学语文》《英语口语》等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沧州师范学院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首批国家基地。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跨学科组建优质团队,着力打造国家级科研教育平台3个;建有省市级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共14个。作为“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试点工作实施单位”和“河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为政府制定鸟类保护政策、国际间候鸟保护合作及鸟类传染疾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目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486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681篇,被SCI、EI等重要检索期刊收录论文231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23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6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0项。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27项成果获得沧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成果获得沧州市科技进步奖。 我校共有实践基地289个,其中师范类实践基地129个,非师范类160个。建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与4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新疆轮台县建立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已派出178余名实习学生,受到轮台县中小学、幼儿园和当地教育局一致好评。 学校坚持引进优质留学资源,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英国、美国、韩国、克罗地亚、西班牙、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40余所知名高校结为友好学校,签订国际交流合作协议书及备忘录;同时,积极开拓教育对外开放渠道,为学历提升、文化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拓宽途径、提供便利。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齐越教育馆、野生动物标本馆、文字博物馆、洪昌美术馆、校史馆、图书馆和体育训练馆,打造“红橙金绿青蓝紫”七色育人文化,围绕“三全育人”形成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格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优秀组织奖;先后获得“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年普法志愿者培训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优秀高校团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河北省献血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团省委、省司法厅、省教育厅和省预防办联合命名为“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齐越大讲堂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高校文化讲坛;《沧州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办学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办学成就。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学校介绍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风景秀丽的邕江之滨、相思湖畔,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 学校随着广西的解放而诞生,其前身为创建于1951年5月的广西省行政干部培训班。其后,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广西经济建设需要,学校历经了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广西行政干部学校、广西经济干部学校、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历史沿革,并于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校聚焦“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发展主线,不忘建校初心、勇担办学使命,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享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学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职师类”办学定位,落实“以本为本、应用为先、职师特色”办学思路,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上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现有教职工650人,其中高级职称203人(正高级职称47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387人(其中博士16人),另聘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22人为兼职教师。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科技服务平台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在近年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五年来,获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22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5项、厅级18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学校现有11所二级学院,普通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47个,成人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9个,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级本科一流课程4门,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3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建有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广西各中职学校等建构紧密的合作办学共同体。近年来,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全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认可,连续被评为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学校曾中标获得6项广西重大课题,并承担“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对策研究”等多项自治区党委、政府资政课题以及自治区工信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自治区两化融合项目“广西新能源汽车监测平台”的建设,凸显了服务广西的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建设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共建“广西船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大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活动。学校还是广西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党政干部、“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守建校初心、牢记办学使命,紧扣“创新性驱动,特色化建设,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将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普通本科学校,在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新征程中再谱新篇、再续华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