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5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数,那么当时到底有多少个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灭亡,天下诸侯割据,连年纷争。读书人于是争相思考天下兴亡,由此打破了“庶人不议”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局面。而这个时期也正好处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思想家相继涌现。他们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说。为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人们不称其名字,而称其为“子”。后来合在一起,人们统称他们为“诸子百家”,后人概括那个时期的学术繁荣程度,则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无一百家。其中主要人物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在这些“子”中,有些同属于一派,比如老子与庄子同属道家,鬼谷子、苏秦与张仪同属纵横家;有些是师承关系,比如孔子与孟子,也划为一家。最后综合起来,大约有十家左右,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分法。最早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于是总共十家。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法、道、名、纵横、农、小说、杂、兵、医十二家也。”
当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些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