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大学

关注
去评论
平均薪资:0.0
评论数:1
漂流蛙评分
1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canvas,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3
共1人评分
5星
很差
不满意
刚及格
满意
爆赞
学校简介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建校以来,一代代福大人... 全文
校长简介
吴明红: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汉族,1968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环化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办、校办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常委、... 全文
官方电话
0591-22866857
学校性质:民办/公办
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大专)
本科
特色(双一流/985/211等)
双一流/211
学校排名
福州大学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排名第73名。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热门公司
吉林大学
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六年了,非常适合长久发展,坐落于长春,冬暖夏凉,就是风有些大,没有大都市的压力,生活可以很清闲,工作也没有很大压力,我开始的前几年基本就是教授一些基础课,带带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实习。如今自己有些自然基金的项目,然后招募一两个学生一块去做,感觉很有成就感,既能帮助学生提高 ,自己也有收获。
评价
5
评论数
2
平均薪资
0
闽南科技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名侨乡福建省南安市,2001年由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爱国华侨共同举办,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为非营利办学。 学校董事会成员都是菲律宾著名爱国华侨,他们情系桑梓,捐资办学、乐育英才,现任董事长为菲律宾著名华侨林国端先生,法人代表为前董事长夫人戴林亚燕女士,名誉校长为中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分会理事长陈兰荪教授,现任校长为游小波教授。 学校现有康美、美林2个办学校区,占地面积近700亩,正在建设康美新校区,总面积1200多亩。设有计算机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学科29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500多人。 学校以建成特色鲜明、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发展目标,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00多人,其中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多位老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师德标兵荣誉,多位老师入选“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多位老师获批泉州市学科、专业带头人,多位老师获评南安市科技特派员,共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C类人才,泉州市、南安市高层次人才350多人次。办学23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现有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先后承担省、市科研教改项目500多项,横向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30多项,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教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55部,2部主编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多次荣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省“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学案例”。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工作,以就业育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较好的互动和一定的特色。学校与35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共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开设有20多个企业冠名班,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先后获得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1个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多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荣获“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泉州市B级众创空间示范基地”“首批百家泉州市青年创业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等称号。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三方面保障、三阶段覆盖、三课堂联动,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以培养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利用闽南特有的侨乡特色和华侨资源,系统研究南安华侨文化和闽南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华侨爱国爱乡、乐育英才的精神立德树人。近年来,学生基于实训或创业实践成果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斩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部级奖项500余项,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铜奖18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铜奖40多项。 学校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是南安市文明校园。学校获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农校对接”与学生食堂采购工作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关工委“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精神引领下,闽南科技学院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校侨”办学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一所立足闽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河南理工大学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黄河之滨、太行之阳的焦作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简称“焦作矿院”;英文:Jiaozuo Mining Institute,英文简称“JMI”)和焦作工学院(简称“焦工”;英文: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JIT”)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现有南校区(焦作市世纪路2001号)、北校区(焦作市解放中路142号)、西校区(焦作市建设西路5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设有23个教学学院、诚正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8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1000余人,研究生6300余人。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已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4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累计培养本硕博多层次国际学生近千人。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南理工大学利莫瑞克国际学院。学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项目,充分发挥太极拳发源地地缘优势,打造“国际中文+太极”人文交流品牌,国际化特色初步形成。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项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在账资产总值29.39亿元,纸质图书378万余册,电子图书506万余册,实现教学科研条件现代化。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建成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拥有3座图书馆、2所附属医院;万兆校园网实现无线全覆盖,建成云平台、信息门户、一站式服务大厅、高性能计算平台等智慧校园基础设施,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入选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建有一座大型现代化体育馆,运动场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多次承办CUBA、CUFA等大型体育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3367人,其中高级职称1320人,具有博士学位1468人。两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外院士5人,国家级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建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47个。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应急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1.8‰,材料科学、化学进入5‰;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入选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创建工程;矿业工程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20强;建有5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建成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并实施本硕、硕博连读人才培养,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有12个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8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30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5项;获得120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誉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新时代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61项,国家社科基金65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7.5亿元,2023年立项总额达6.71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7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SCI收录论文6934篇,“三报一刊”、CSSCI来源期刊及SSCI收录论文1035篇;授权发明专利275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有效专利持有量2977项,位列河南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十强”高校第二位,居全国高校百强。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69个。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已成为国家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一个多世纪以来,百年理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30余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武胡景、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王祥喜、霍金花、巫家世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省部级领导干部,以郑炳旭、杜波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企业家,以及一大批市厅级地方党政和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竭忠尽智,发光发热,传递着母校的价值和情怀,成就着母校的光荣与梦想。 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振兴百年理工新的起点上,全体理工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全面加快“双一流”创建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注:以上数据截止到2024年1月)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清华大学
学校介绍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2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事记 1911年- 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 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 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1932年- 设工学院 1933年- 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1937年- 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在清华园复员开学 设农学院 1952年- 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0年- 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 恢复高考招生 1984年- 设立研究生院,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 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成立建筑学院 1993年- 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复建法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成立土木水利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成立医学院、软件学院 2002年- 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 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 2004年- 成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 建校100周年 成立环境学院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材料学院 2014年- 成立新雅书院 2015年- 成立药学院、全球创新学院、苏世民书院 2016年- 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临床医学院 2017年- 成立科学史系 2018年- 成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2019年- 成立天文系、车辆与运载学院 2020年- 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 2021年- 成立求真书院、集成电路学院 2022年- 成立为先书院、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3年- 成立秀钟书院、安全科学学院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大学
学校介绍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在悠久的文明历程中,古代中国曾创立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既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建立中国现代学制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李四光等一批杰出人士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或任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兼有前沿应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2位北大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于1994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之后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大学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医学实业馆为这所国立西医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大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并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指引下,北京大学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坚持当好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前沿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枢纽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现任校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浙江大学
学校介绍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4月,在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擘画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7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808.6万册。截至2023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7656人、国际学生5514人、教职工95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全职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2022年,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3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产出了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致力于思想引领和知识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